第八十三章 制度奠基,三院九司立乾坤
乾朝初立,百制待兴。
承天殿的烛火已连烧三夜,灯油添了一次又一次,烛芯结出的灯花簌簌落在案上的图纸上 ——
那是林烨亲手绘制的 “乾朝制度架构图”,用红笔圈出的 “三院九司” 四个字,在火光下透着沉甸甸的分量。
林烨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指尖还沾着炭灰。
殿内围坐的核心成员都没歇着:萧月瑶正整理北境三年的赋税账簿,指尖划过 “铁路运费降低四成” 的记录,不时标注可复用的治理经验;
赵铁柱捧着风骑营的训练手册,粗粝的手指在 “骑兵协同战术” 那一页反复摩挲,想着军务司该如何承接旧制;
阿牛则带来了格物院的工坊台账,上面记着蒸汽机的量产进度,工务司的职能边界在他心里渐渐清晰。还有新选拔的实务人才 ——
曾主持过村落均田的老秀才周启元,擅长调解部族纠纷的鲜卑长老巴特尔,刚通过新科举的农政书生苏小梅,都围在长案旁,手里的纸笔始终没停。
“乾朝不设三省六部,不行郡县旧制。” 林烨终于开口,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却格外坚定。他拿起炭笔,在巨板上一笔一划写下 “三院九司” 四个大字,炭灰簌簌落在青砖上,“立三院九司,分权制衡,各司其职 ——
既要让权柄不被一人独揽,也要让事有人做、责有人担。”
话音落时,苏小梅忍不住问:“林帅,这三院九司,如何与之前定的选举制度相扣?总不能选了乾主和议事院代表,却没地方议事、没地方断案吧?”
这话问到了关键处。林烨放下炭笔,走到巨板前,指着 “三院” 二字解释:“三院之首是议事院,正是咱们之前定的‘职业 + 族群’配额制,一百二十席代表,农、工、军、士、外、民六域各占其位。
往后乾朝的国策、律法,比如铁路要修到哪、赋税该收几成、新科举考什么,都得议事院开会商议,过了半数才能推行。”
他特意看向周启元:“周先生之前在盐湖寨主持均田,知道百姓最关心田亩分配。
往后民务司要推新的田策,得先报议事院,让农耕领域的代表们审一审,看看是不是真能让百姓得实惠 ——
这就是选举制度里说的‘定国策’,不是一句空话。”
周启元连连点头,在纸上记下 “议事院审议田策” 几个字,笔尖都带着劲。
“第二院是评理院。” 林烨继续道,“之前咱们说选举有争议要找评理院,现在它的职权限得更全 ——
不光管选举舞弊、实绩造假,还要解释国法、审理要案。
比如有人贪了税银,律务司审完,若当事人不服,就得上评理院;再比如议事院定的律法有歧义,也得评理院来解释清楚。”
他看向巴特尔:“巴特尔长老,您在草原上断过不少部族纠纷,最懂‘公正’二字。评理院的九位长老,就按您这样的标准选 ——
得是各领域德高望重、精通实务的人,不选举,不论任期,农领域选老农夫,工领域选老工匠,军领域选老将领,这样才镇得住场子,断得了难案。”
巴特尔眼中一亮,放下手中的酒囊,认真道:“林帅放心,草原上选断事人,只看能不能公平,不看是不是贵族。
评理院要选长老,我鲜卑部愿推最懂草原律法的老萨满来!”
“第三院是监察院。” 林烨的语气沉了些,“这是纠察百官的利剑,独立于三院九司之外,谁都管不了它,只对乾主负责。
设‘风闻使’十名,不用等百姓举报,只要听说有官员贪赃枉法、玩忽职守,就能直接查 —— 不管是九司的司长,还是议事院的代表,哪怕是我这个乾主,做得不对,监察院也能上书弹劾。”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静了。赵铁柱挠了挠头:“那要是监察院的人自己贪了怎么办?”
“问得好。” 林烨笑了,“监察院的风闻使,得从有‘清白实绩’的人里选 ——
比如在铁路工地没拿过一文回扣的监工,在工坊里没占过一块木料的工匠。
而且每三年要由议事院和评理院联合考核,不合格的直接撤,绝不让这把剑生锈。”
讲完三院,林烨转身指向巨板另一侧的 “九司”:“九司都归国务院管,是干实事的地方,每个司的职能都从北境过往的经验里来,不搞虚的。”
“民务司由柳娘子兼领。” 他看向坐在角落的柳娘子,她正抱着流民安置的册子,眼眶还有些红 ——
前几日刚安置了一批从中原逃来的百姓。“管户籍、田亩、赋税、赈济,比如谁家里分了几亩地,税该交多少,遭了灾该发多少粮,都归民务司管。
柳娘子之前管过流民安置,知道百姓的苦,这位置非你莫属。”
柳娘子站起身,声音轻柔却坚定:“请林帅放心,民务司绝不会让百姓再饿肚子。”
“工务司归阿牛。” 林烨看向阿牛,他手里的工坊台账上画满了红圈,都是需要推广的技术。“管铁路、工坊、矿冶、格物应用 ——
比如铁路要往西域修,工坊要造多少蒸汽机,矿山要采多少煤,都由工务司统筹。
阿牛你懂技术,得把格物院的新东西尽快用到实处,别让好东西烂在图纸上。”
阿牛用力点头,把台账往桌上一拍:“林帅放心,下个月就能让蒸汽机驱动锻锤,锻造铁路用的钢轨!”
“军务司自然是赵铁柱的。” 林烨看向赵铁柱,“管征兵、训练、装备、边防 ——
北境的军队不能像帝国那样强征,得按‘自愿 + 实绩’招兵,比如在战场上立过功的,能优先当士官;
装备要按格物院的新图纸造,飞雷炮、蒸汽战车都得尽快列装;
边防要跟外务司配合,别让草原上的乱兵扰了百姓。”
赵铁柱 “咚” 地一拍胸脯:“保证把军队练得能打胜仗,还不扰百姓!”
“外务司由萧月瑶兼领。” 林烨看向萧月瑶,她手里的贸易账簿上记着北境与高昌的往来,香料和铁器的交割清清楚楚。“管邦交、贸易、情报 ——
跟高昌的盟约要守,跟南洋的商路要开,帝国那边的动静要盯着。萧月瑶你熟悉这些,得让乾朝的名字,让更多人知道。”
萧月瑶微微一笑:“下个月就派商队去南洋,带着咱们的铁器和玻璃,换他们的粮食和香料。”
剩下的六司,林烨也一一安排:“学务司管义学、科举、技术传授 ——
要让北境的孩子都能上学,不光读四书五经,还得学算术、格物;
律务司管律法编纂、刑狱诉讼,跟评理院分工,评理院断案,律务司就按律审案,别搞刑讯逼供;驿传司管驿路、电报、信息流通 ——
要把电报线尽快铺到各州,让消息传得比马还快;医卫司管医馆、防疫、药材 ——
在各州设义诊堂,培养本地的郎中,别让百姓生病没处治;农商司管劝课农桑、调控物价、管理市集 ——
教百姓种高产的粮,别让商人哄抬物价,让市集里的东西又好又便宜。”
他说完,掷下炭笔,炭灰在巨板上留下一道清晰的痕迹:
“三院互相制衡,九司各专其职。议事院定规矩,评理院守规矩,监察院查规矩,九司按规矩办事 —— 权责清晰,方能高效运转。”
殿内的烛火还在烧,映着每个人脸上的光。周启元在纸上画了一张简易的制度图,标注着 “三院监督九司”“九司对国务院负责”;
巴特尔在心里盘算着该推荐哪位老萨满去评理院;苏小梅则想着学务司该如何编写新的算术课本。
天快亮时,林烨走到殿外,看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萧月瑶走过来,递给他一件披风:“这制度虽粗糙,却是咱们自己一步一步踩出来的。”
林烨接过披风,望着远处工坊传来的第一声打铁声,声音轻却有力:“是粗糙,但管用。往后乾朝的百姓,就靠这套制度过日子了。”
那一日,乾朝 “三院九司” 制度正式颁布。
百姓围着张贴的布告,听识字的人念着 “民务司管田亩”“医卫司管看病”“监察院查贪官”,有人忍不住问:“这制度能管多久?”
念布告的书生笑着答:“能管到咱们的孩子都能上学,都能吃饱饭,都能挺直腰杆过日子的时候。”
布告旁,几个工匠正忙着安装格物院新造的铜钟 ——
这是 “鸣冤钟”,百姓要是觉得官员不公,只要敲响这口钟,监察院的人就会来。铜钟上刻着八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制度为基,百姓为本。”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军工帝国:从流放边疆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