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慕容雪的引荐下,凌曜与李逍遥很顺利地在“迎贤馆”登记入住。迎贤馆环境清幽,负责接待的执事弟子虽对李逍遥的散修身份略有诧异,但见是慕容雪亲自引荐,倒也客气周到。
李逍遥对枯燥的听课没什么兴趣,安排好住处后,便对凌曜挤挤眼:“凌老弟,你自去那明理堂做学问,哥哥我去城里转转,尝尝这文渊城的酒是不是也带着墨水味儿!”说罢,便溜达着出了门,自顾自去寻找他的“江湖”了。
凌曜无奈一笑,深知这位兄长的性子。他稍作整理,便跟着一位引路弟子,前往文渊书院对外讲学的“明理堂”。
明理堂是一座恢弘却不失雅致的大殿,可容纳数百人。此刻殿内已坐了不少人,有身着书院服饰的弟子,也有像凌曜一样慕名而来的外宗修士或文人雅士。讲台之上,一位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的老儒正盘膝而坐,声音平和舒缓,却字字清晰,蕴含着某种奇特的力量,引动殿内浩然之气随之微微共鸣。
老者正在讲授《孟子·公孙丑上》中“知言养气”一章。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此非仅辩术,实乃养吾浩然之气之根基也。何以故?唯有明辨是非邪正,心念方能通达无滞;心念通达,则气自浩然充沛。此气,非凭空而生,乃集义所生,配义与道……”
老者并非照本宣科,而是深入浅出,将“知言”与“养气”的关系剖析得淋漓尽致,并将其引申至修士锤炼神识、坚定道心的层面。他指出,浩然正气并非简单的能量积累,而是一种内心明辨是非、坚守正道后,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能与天地间“公理”和“秩序”相共鸣的力量!
凌曜静坐聆听,只觉得心中以往所学诸多地球儒家经典,与此界文渊书院所传经义相互印证,许多原本模糊的概念骤然变得清晰透彻。那老者所言,与他万象灵体对天地间“正大光明”之气的感知隐隐相合。
更奇妙的是,他识海中的太阴宝鉴微微流转,镜光清冷,似乎也在辅助他理解和吸收这种与月华之力的“净化”、“明澈”特性有几分相似的浩然正气。而他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则让他能将老者所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深刻印入脑海,并与自身知识体系快速融合。
万象灵体悄然运转,他感觉自身灵力似乎都受到这股浩然正气的洗涤,变得愈发精纯凝练,神魂也更加清明坚固。这种提升并非量的暴涨,而是质的升华,对天地法则的感悟似乎都深刻了一丝。
一连三日,凌曜每日都准时来到明理堂听讲。不同的大儒讲授不同的经典:《诗》之温柔敦厚、《书》之疏通知远、《礼》之恭俭庄敬、《易》之洁静精微……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一切,并与自身所学相互印证,常常若有所悟,周身气息也愈发沉静深邃,体内液态真元甚至都变得更加凝练,向着筑基中期稳步迈进。
慕容雪偶尔也会出现在堂中,或是听讲,或是与讲师交流。她几次注意到凌曜沉浸其中的状态,那并非死记硬背的呆滞,而是一种真正的“理解”和“共鸣”,甚至有时会露出一种“果然如此”、“本该这样”的会心神情。这让她清冷的眼眸中,讶异和欣赏之色越来越浓。这个青云门弟子,似乎真的与文道有着极深的渊源。
三日后,凌曜感觉自己对儒家思想的领悟大大加深,收获颇丰。他知道,是时候尝试获得更多了——他需要进入藏经阁,寻找更深层的线索,无论是关于回家之路,还是关于噬魂殿,亦或是更深奥的“道”。
他找到迎贤馆的执事弟子,表达了希望获得查阅更多典籍权限的意愿。
很快,他被带到了一处名为“考核阁”的地方。接待他的是一位面容古板、目光锐利如鹰隼的中年儒生,气息沉凝,竟是筑基后期修为。
“欲入藏经阁下层阅览,需通过基本考核,验明心性学识,非奸邪宵小、不学无术之辈方可。”中年儒生语气平淡,却自带一股威严,“考核分三问。答出让老夫满意之答案,即可获通行令牌。”
“请先生出题。”凌曜恭敬行礼,神色坦然。
中年儒生目光如电,直视凌曜,沉声道:“第一问:何为‘仁’?”
这是一个最基础,也最核心的问题,无数先贤有过论述。
凌曜略一思索,并未直接引用孔子或孟子原话,而是结合三日所学与此界理解,融入自己的感悟,答道:“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于内,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于外,是温、良、恭、俭、让。修身以仁,可得内心安泰,念头通达;处世以仁,能致人际和谐,守望相助;为政以仁,方可天下归心,四海承平。此乃立身之基,为政之本,亦近乎天地生化万物之大德。”
他不仅回答了“仁”的内涵,更点出了其内外修行、乃至天地层面的意义,层次分明。
中年儒生目光微动,不置可否,问出第二问:“第二问:何以‘修身’?”
凌曜对此早有思考,答道:“修身之要,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者,穷究事物之理,明辨是非;致知者,达于真知灼见,心无疑惑;诚意者,勿自欺也,意念真诚;正心者,持中守正,不为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所倾覆。四者循序渐进而又相辅相成,而后可言修身齐家。修身之功,又如《中庸》所言‘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需慎独慎微,须臾不可离道。”
他将《大学》“三纲八目”与《中庸》思想结合,回答得严谨而全面。
中年儒生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身体微微前倾,问出最关键、最直指本心的第三问:“第三问:汝修之道为何?与吾儒之道有何关联?”
这是一个界定道途、检验其心性的问题。
凌曜深吸一口气,知道关键时刻来了。他朗声道:“晚辈所修,乃‘求真’之道,求天地万物之本真,溯万法归一之根源。儒道之‘仁’、‘义’、‘礼’、‘智’、‘信’,乃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浩然之气’,无不是通往‘求真’之途径,是揭示人伦天道之‘真’的无上智慧。晚辈以为,万道殊途同归,皆指向宇宙最终之真理。儒道,乃此真理于人间显化之重要一环,与晚辈所求之‘道’,相辅相成,本源相通!”
他这番话,既高度肯定了儒家之道的价值,将其纳入自身“求真”大道体系的一部分,又巧妙地将自己的“道”定位在更高的、包容的层面,显得既不卑不亢,又尊重对方道统,更显其志向高远。
考核阁内一片寂静。
那中年儒生紧紧盯着凌曜,仿佛要看透他的内心。半晌,古板的脸上缓缓露出一丝极淡却真实的赞许笑意:“好一个‘求真’之道,好一个‘本源相通’!虽非纯儒,然见解超拔,根基扎实,心性纯正,更难得有兼容并蓄之宏愿。善!”
他取出一枚淡金色的木质令牌,递给凌曜:“凭此令,可入藏经阁第一层阅览一月。望你善用此机会,莫负才学。”
“多谢先生!”凌曜强压激动,双手接过令牌。这枚令牌,意味着他距离真相又近了一步!
当他走出考核阁时,发现慕容雪不知何时竟站在不远处,似乎刚从外面回来。她看到凌曜手中的令牌,清冷的眸中闪过一丝了然,对他微微颔首,并未多言,便翩然离去。
凌曜握紧令牌,目光坚定地望向藏经阁的方向。
知识的宝库,已然为他敞开。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我的大道在家乡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