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之上,尘土飞扬。数百名腾骧四卫的兵士列成十数排方阵,在各级军官此起彼伏的号令声中,时而夹杂着几句粗粝的呵斥,重复着长枪突刺、收枪回防的动作。汗水顺着他们或年轻稚嫩、或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浸湿了身上暗红色的鸳鸯战袄,在阳光下泛出深浅不一的斑驳痕迹。密集的枪尖反射着粼粼寒光,呼喝声、脚步声与枪杆碰撞声交织在一起,乍听之下,竟有几分热火朝天的操练气象。
朱由检在方正化、王承恩等人的陪同下,静立在校场边缘的土坡上,目光如炬,仔细扫视着每一个士兵的动作、每一张脸庞。他没有急于表态,只是沉下心来,试图透过这表面的 “规整”,看清这支天子亲军的真实成色。
初看之下,似乎颇有章法。士兵们按 “伍、什、队” 的编制排列,队列相对齐整,听着鼓声与号令做出统一的刺杀动作 —— 突刺时枪尖前指,收枪时枪杆贴腰,动作虽不算迅猛,却也算整齐划一。这是沿袭自戚继光等名将的练兵遗法,重 “束伍”、强 “号令”,靠严密阵型弥补单兵战力的不足,本是这个时代最主流的练兵之道。
可看着看着,朱由检的眉头不自觉地蹙紧,指尖无意识地攥起。
不对劲。
这些士兵的动作看似统一,实则僵硬得像提线木偶,毫无力量可言。前排一个年轻兵士突刺时,手臂抖得厉害,枪尖歪歪扭扭,下盘虚浮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完全是靠惯性完成动作,而非肌肉爆发的真实杀伤力;后排一个年近四十的老兵,动作更是拖沓,突刺到一半便泄了劲,收枪时甚至差点脱手,眼神里满是敷衍,仿佛这操练是熬日子的苦差。
更让他心惊的是士兵们的眼神 —— 大多空洞麻木,只是机械地跟着号令抬手、出枪,看不到对武艺的精研,更看不到军人应有的锐气与血性。整个训练,哪里是为战场搏杀做准备,反倒像一场大型的、重复性的 “团体操” 表演,徒有其表,无其实质。
“这就是大明精锐亲军的训练水平?” 朱由检心中泛起一股寒意,指尖冰凉。他想起史书中明军后期的惨状:野战中面对满洲八旗,往往阵型一冲就散,士兵丢盔弃甲,一溃千里。固然有装备、指挥的问题,但眼前这些缺乏单兵素养、毫无斗志的士兵,即便阵型再严整,又能撑多久?一旦阵脚大乱,他们不过是待宰的羔羊。
思绪不由自主飘回前世 —— 他虽只是个普通大学生,却也经历过几次军训。那短暂的训练,虽以锻炼意志、普及国防知识为目的,其内核与眼前的景象,却有着天壤之别。
后世军训,首重纪律。站军姿时纹丝不动,走队列时步调整齐,从细节处磨掉个人的散漫,培养绝对服从的意识。那种对动作标准的苛求,看似枯燥,却是锻造铁军的根基。而眼前这些士兵,队列中不时有人交头接耳,甚至有人偷偷擦汗、偷懒,军官虽有呵斥,却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纪律形同虚设。
其次是内务。叠成 “豆腐块” 的被子,整齐划一的物品摆放,绝非小题大做,而是培养士兵的条理性、自律性与一丝不苟的作风。一个连自己内务都打理不好的人,战场之上怎能严格执行复杂的战术命令?朱由检想起方才路过营房,看到士兵的铺位杂乱不堪,衣物随意堆放,心中更添几分沉重。
再者是体能。长途拉练、耐力跑、力量训练…… 这些是士兵在艰苦环境下持续作战的根本。可眼前这些兵士,不过重复了半个时辰的突刺,就有人气喘吁吁,扶着枪杆直喘粗气,体能状况堪忧。真到了长途奔袭、坚守阵地的时刻,他们又能支撑多久?
还有思想灌输。明确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树立荣誉感与使命感,才能凝聚军心。这一点,他虽已通过新监军制度尝试推行,但远未形成体系。而眼前这些士兵,恐怕连自己为何拿起枪都搞不清楚,不过是为了那几两饷银混口饭吃。
最后才是军事技能 —— 后世的训练贴近实战,高强度、分解化,不仅有射击、格斗,还有战术协同、野外生存。而眼前的操练,只有单调的突刺、收枪,既无攻防演练,也无单兵格斗,完全是 “花架子”,上了战场毫无用处。
“差距太大了……” 朱由检在心中暗暗叹息。这个时代的练兵,太过依赖将领的个人能力和士兵的 “战场经验”,缺乏一套标准化、系统化、可复制的科学体系。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固然经典,但时移世易,敌人变了,战场环境变了,死守老黄历,无异于坐以待毙。
一股强烈的紧迫感涌上心头。关外八旗铁骑虎视眈眈,入关劫掠如同家常便饭;关内流寇四起,声势日渐浩大;西南奢安之乱未平,国库空虚如洗。靠这样一支 “花架子” 军队,如何守住大明的江山?如何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必须改!”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且愈发坚定,“把后世那些行之有效的练兵思想和方法,搬过来!哪怕不能完全照搬,也要将纪律、内务、体能、思想、实战技能这几条核心,融入大明的军队训练中!”
他不是军事家,但 “没吃过猪肉,见过猪跑”。几次军训的经历,加上看过的历史书籍、军事纪录片,足够让他勾勒出一支现代军队的基本轮廓。一个想法在他脑中逐渐清晰:编一本新式练兵手册!
不能叫 “书”,太过正式容易引来非议,就叫《新军操典纲要》,简洁明了,又不失庄重。内容从最基础抓起:
第一篇,纪律篇。详细规定军人的言行举止、军容风纪,强调令行禁止、绝对服从。可以借鉴 “三大纪律” 的核心思想,修改措辞以适应时代 —— 比如 “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服从命令听指挥”“立功受奖、违纪受罚”,让士兵有明确的行为准则。
第二篇,内务篇。制定军营环境卫生、个人物品摆放、被褥整理的统一标准。被子要叠得方方正正,营房要打扫得一尘不染,个人武器要擦拭干净。通过这些细节,磨掉士兵的散漫,培养严谨自律的作风。
第三篇,体能篇。设计一套系统的体能训练方法:每日晨跑十里,每周一次长途拉练;加入俯卧撑、仰卧起坐(改编为适合古代的力量训练)、负重行军等项目;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不合格者加倍训练,直至达标。没有过硬的体能,一切战术都是空谈。
第四篇,思想篇。由新监军负责宣讲,阐明军队的职责是 “保家卫国、忠君爱民”,让士兵明白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建立军人荣誉感,强调 “当兵吃粮,当为百姓守土,当为大明尽忠”;记录士兵的战功与事迹,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第五篇,操练篇。摒弃华而不实的花架子,着重训练实用技能:单兵格斗(结合这个时代的武术,简化招式,突出杀伤力)、火器射击(稳定、瞄准、击发的规范动作,加强命中率训练)、弓箭射术(强调精准度而非射程);加入班排级战术配合,比如小队协同突击、交替掩护撤退;队列训练不仅要齐,更要快、要稳,能在战场上快速变换阵型,适应不同战况。
“还要加文化课!” 朱由检突然想到。后世军队重视文化教育,士兵至少要能识字、看懂简单命令。大明的士兵大多是文盲,许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如何能看懂军令、理解战术?至少要让士兵认识五百个常用字,能看懂 “集合”“进攻”“撤退”“补给” 等基础文书,这对提升军队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奖惩制度也不能少。建立 “功过簿”,立功者重赏 —— 或赏银、或提级、或赏赐土地;违纪者严惩 —— 轻则罚俸、重则鞭责、屡教不改者逐出军营;所有奖惩都要公开公示,让全军上下看得明明白白,形成 “奋勇争先、不敢违纪” 的良好导向。
思路一旦打开,各种想法纷至沓来,朱由检只觉得胸中激荡着一股创作的冲动。他知道,这件事注定困难重重:勋贵旧臣会指责他 “违背祖制”,老派军官会抵触这种 “奇技淫巧”,士兵也可能因训练强度加大而抱怨。可若是不改变,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永远无法提升,亡国之危近在眼前。
“必须做!” 他紧紧握拳,指甲几乎嵌进掌心,“就从腾骧四卫开始试点!方正化是朕一手提拔的,定然会支持朕;李凤翔的新监军可以配合思想宣讲和奖惩执行。先摸索经验,逐步完善,等有了成效,再推广到京营,乃至天下兵马!”
他仿佛已经看到,一支纪律严明、斗志昂扬、体能充沛、武艺精湛的新式军队,在自己手中逐渐成型。他们不再是一触即溃的乌合之众,而是能守国门、平内乱的钢铁长城;他们不再是为饷银而战的雇佣兵,而是为家国而战的忠诚卫士。
“陛下?陛下?” 身旁传来王承恩小心翼翼的呼唤,带着几分忐忑。
朱由检猛地从纷繁的思绪中回过神,才发现自己盯着校场出神许久,眉头紧锁,神色变幻不定,方正化、王承恩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着他,不知他为何突然沉默。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荡,脸上恢复了往日的沉稳,对方正化说道:“方卿,将士们训练辛苦,精神可嘉。只是朕观其动作,虽整齐却欠力道,虽规范缺乏实战。除了这集体操演,平日的单兵武艺打磨、体魄锻炼,亦不可偏废。”
方正化心中一凛,连忙躬身应道:“陛下明鉴!臣也正有此感,只是苦无更善之法,只能先依旧例操练,稳住军心,待日后再图改进。”
“旧例未必全是良法。” 朱由检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却并未多做解释 —— 新操典尚未成型,此刻多说无益,反而可能引来非议。他转而道:“你先按你的想法练着,务必严抓纪律,不可松懈。朕回头整理一些关于练兵的新想法,再与你详谈。”
方正化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却不敢多问,只是恭敬地叩首:“臣遵旨!”
朱由检点了点头,继续在校场边踱步观察,目光再次扫过那些汗流浃背的士兵。阳光下,他们的身影依旧显得单薄,但朱由检心中那份编纂新式练兵手册的决心,已然坚如磐石。
他知道,这将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克服重重阻力,需要耐心与毅力。但为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为了自己的命运,他必须尝试 —— 将另一个时代的智慧,化作拯救大明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而这本尚在腹稿中的《新军操典纲要》,或许就是那颗能破土而出、改变国运的关键种子。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穿越崇祯:开局拯救大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