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斜照在大殿的门槛上,萧景渊还站在原地。朝会还没散,大臣们还在议论赵铮的事。有人看他眼神不一样了,不再像以前那样瞧不起他。
他袖子里的账册已经收好,手也不出汗了。刚才那场对峙过去了,他知道以后不会太平。
没过多久,十三皇子萧景琰从文官队伍里走出来,拱手行礼。
“父皇。”他声音清楚,“儿臣有话要说。”
皇帝坐在龙椅上,点点头:“说吧。”
萧景琰看了太子一眼,语气恭敬:“太子哥哥是储君,应该懂国家大事。可这些年来,他一直待在东宫,很少和外面的大臣来往,也没去过地方看百姓生活。时间久了,怕他担不起治国的重任。”
他停了一下,继续说:“江南道今年春天要发洪水,地方官说堤坝年久失修,急需派人去查。儿臣觉得,不如让太子哥哥去江南看看河堤,也了解一下民间疾苦。这样既能帮地方防洪,也能锻炼他的能力,两全其美。”
这话一出,大殿里安静了一瞬。
有人开始小声说话。有些人觉得这主意不错,太子确实该出去走走。连几个中立的老臣也轻轻点头,好像同意。
萧景琰嘴角微微动了一下。他知道这个提议很难被拒绝。太子要是不去,就是怕吃苦、不想历练;要是去了,就得离开京城,离开沈家和秦家的支持。等他回来时,朝局早就变了。
他转头看向萧景渊,脸上带着关心:“太子哥哥,你觉得呢?”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萧景渊身上。
他没动,也没马上回答。他在想昨晚沈知意塞给他的纸条。上面只有六个字:“若提离京,以情拒理。”
现在,机会来了。
他慢慢走上前两步,低头站好。声音有点低:“父皇……儿臣不敢违抗您的意思。”
大家以为他要答应了。
可接着,他的肩膀轻轻抖了一下。
“可是……这一走,怕是再也回不来了。”
全场一下子静了。
他抬起头,眼睛红了:“儿臣从小在京城长大,每条街都熟。西街王婆的锅贴,每天早上出炉,脆而不硬,香味扑鼻。南市老李的豆汁,酸得刚好,配上焦圈,我能喝两碗。还有城东那家糖葫芦,山楂裹着薄糖,咬下去‘咔’的一声……这些,外面哪有啊?”
有人忍不住笑了一声,又赶紧捂住嘴。
萧景渊更委屈了:“沈妃每天早上都会给我熬一碗杏仁茶,温在炉子上等我醒来。秦侧妃每月初五都要亲手烤红薯送来,说是边军吃的那种,暖胃又顶饿。她们做的东西,外面买不到,也尝不到……”
他的声音越来越颤:“儿臣不怕吃苦,真的不怕。可要是去了江南,吃不到这些,也见不到她们……那日子,怎么过啊?”
说完,他低下头,一只手扶着额头,像是在忍眼泪。
大殿里先是沉默,接着不知谁先笑了出来。
“噗——”
“咳咳……”
连一向严肃的尚书们都扭过脸,肩膀直抖。连皇帝都抬手挡住嘴,肩膀一耸一耸的。
萧景琰脸色铁青,拳头攥紧又松开。他想骂太子不成体统,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太子说的是人之常情,说的是吃的,说的是女人,说的是想念。这些话听着可笑,却挑不出错来。
一个太子,因为舍不得几口吃的和两个女人,哭着不肯走……传出去是笑话,可谁又能说他不对?
皇帝终于开口,声音还带着笑:“你这是什么道理?国家大事,怎么能因为几口吃的就推脱?”
萧景渊抽了抽鼻子:“儿臣知道轻重。但儿臣也明白,一个人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根在哪里。京城是儿臣的家,东宫是儿臣的窝。离开了这儿,儿臣不是太子,只是一个没人管饭、没人问冷暖的外官……”
他抬头看着皇帝,眼眶湿漉漉的:“父皇,您当年登基前,在藩地待了三年,是不是也想念宫里的桂花糕?”
皇帝一愣。
然后他忽然笑了:“你还记得那味道?”
“记得。”萧景渊认真地说,“御膳房刘师傅做的,七分糖,三分蜜,撒桂花末要趁热。儿臣八岁那年偷吃了一整盘,被先皇后罚抄《孝经》三遍……可到现在,还是觉得那是最好吃的点心。”
皇帝摇摇头,笑了:“罢了罢了,江南的事另派别人去吧。”
萧景琰急了:“父皇!太子需要历练,不能总困在宫里!”
萧景渊转头看他,一脸真诚:“十三弟说得对。可历练也不一定非要去江南。儿臣昨天刚学会看户部的折子,今天还想问问工部河道的事。等我把这些弄明白了,再去地方也不迟。”
他又转向皇帝:“父皇,儿臣可以定个规矩,每月去一个衙门听政,每季去看看京郊的粮仓。这样我不离开京城,也能了解实情,好不好?”
皇帝看着他,半天没说话。
最后,他慢慢点头:“你要是真肯用心,留在京城也行。”
萧景琰站在原地,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这时,女眷席上传来一声轻响,是茶杯放下的声音。
沈知意低着头,手指在杯沿轻轻一点,嘴角微微扬起。
秦凤瑶坐在她旁边,一直盯着萧景琰。她手里捧着茶杯,手指用力,好像随时会把杯子捏碎。
萧景渊站在大殿中间,眼角扫过人群,看到了沈知意的眼神。
她没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他知道,这一关过去了。
但他也知道,这只是开始。
朝会还没结束,皇帝正要讲下一件事。大臣们收回目光,准备继续议事。
就在这时,萧景渊忽然又往前走了一步。
“父皇。”他声音不大,但很清楚。
“儿臣还有一件事。”
所有人都停下来。
他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小本子,翻开一页:“这是儿臣这半个月记的一些事。其中有三个问题,想请教户部尚书。”
户部尚书一愣,连忙走出来:“殿下请说。”
萧景渊看着本子,念道:“京南七个县去年秋天免了税,可今年夏天预征的粮食反而多了两成。这是为什么?百姓要是交不上,会不会闹事?”
大殿一下子安静了。
刚才还在笑太子贪吃的人,此刻全都收起了笑容。
这个问题,太准了。
户部尚书张了张嘴,答不上来。
萧景琰猛地抬头,死死盯着那个小本子。
那上面,写满了字。
有菜价,有粮价,有百姓说的话,还有他那天在西街帮人付铜板的事。
这不是一个闲散太子该有的东西。
这是一个已经开始盯住江山的人。
萧景渊合上本子,轻轻拍了拍封面:“儿臣虽然爱吃,但也知道,一顿饭的背后,是千家万户的日子。”
他抬头看向皇帝:“儿臣不想只做一个会吃的太子。”
皇帝看着他,眼神慢慢变了。
大殿外的风吹进来,吹动了梁上的旗子。
萧景渊站在光里,手里紧紧攥着那个本子。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软饭太子逆袭记:双妃护航咸鱼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