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的到来,如同在格物院这锅已渐沸腾的科技之汤中,投入了一味扎实而厚重的底料。朱由检亲自为他安排的院落,很快便被各种矿石样本、陶瓷碎片、织物残片以及一摞摞墨迹未干的笔记所占据。这位新晋的格物院副院长几乎是不眠不休,白日里与徐光启及各位匠师讨论钢铁厂规划中遇到的具体工艺难题,夜晚则埋头整理他半生积累的资料,并开始着手拟定《格物工艺全书》的编纂体例。他那专注而充满热情的身影,成为了西苑格物院一道新的风景,也极大地激励了原本就在此工作的众人。
然而,朱由检的视野从未局限于工坊与矿场。他深知,无论工业的蓝图描绘得多么宏伟,其根基始终在于农业。一个无法养活自己人民的国家,任何改革都如同沙上筑塔。流民问题、财政匮乏、军队粮饷,其源头莫不与粮食生产息息相关。就在宋应星沉浸于他的工艺世界时,另一项关乎国本的要务,也被徐光启郑重地提到了御前。
时近腊月,北京城的寒意愈发深重,但乾清宫的东暖阁内却暖意融融。徐光启捧着一部厚厚的手稿,恭敬地呈递给朱由检。那手稿以蓝布为封面,针线装订得十分整齐,封面上是徐光启亲笔所书的四个端正楷字——《农政全书》。
“陛下,”徐光启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也带着长年累月钻研与实践的沉稳,“臣蒙陛下信重,忝为阁臣,督领格物,然农事乃天下之本,臣不敢一日或忘。此乃臣数十年来,考察四方农情,搜集古今农书,参以西法,并结合自身在京畿、天津等地试种之经验,所编纂的《农政全书》初稿,恳请陛下御览。”
朱由检郑重地接过那部沉甸甸的手稿,心中感慨万千。在他来的那个时代,《农政全书》与《天工开物》一样,是闪耀在明末黑暗天空中的璀璨星辰,是实用科学精神的杰出代表。如今,这部巨着的初稿,就捧在他的手中。
他没有急于翻看,而是轻轻抚摸着封面,抬头看向徐光启,眼中满是赞赏与敬佩:“徐先生,辛苦了。此书凝聚先生毕生心血,其价值,朕深知,绝不在一场战功,或一部理学经典之下。此乃活民书,富国策!”
“陛下过誉了。”徐光启躬身道,眼角微微湿润。能得到君主如此评价,他觉得自己一生的辛劳都值得了。“此书草创,尚有许多粗疏不足之处,尤待完善。然其中所载,如垦田、水利、荒政、树艺、蚕桑、牧养等诸多法门,皆是经臣亲自验证或多方考据,确信有效者。”
朱由检这才缓缓翻开书页。只见里面不仅文字论述详尽,更配有大量精细的插图,描绘着各种农具的构造、水利设施的营造之法、作物的形态特征等等。他尤其注意到书中对“泰西水法”的介绍,以及对许多新引入作物的着墨。
“好,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朱由检赞道,随即指向书中关于“甘薯”的章节,“先生于此物,评价甚高?”
徐光启立刻回道:“陛下明鉴。甘薯,亦名番薯,自吕宋(菲律宾)引种闽广,其性耐旱、耐瘠,产量极高,‘一亩收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且茎叶皆可食,荒年尤能活人。臣在天津试种,确见其效。若能在北方旱地广为推广,实为备荒济民之祥瑞。”
朱由检点了点头,他脑海中的知识告诉他,甘薯、玉米、土豆这些原产于美洲的作物,正是解决明清之际人口压力与粮食危机的关键。他继续翻看,又找到了关于“玉黍”(玉米)和“土芋”(土豆)的零星记载,虽然内容不如甘薯详细,但徐光启显然已经注意到了它们的存在和潜力。
“先生书中提及之甘薯、玉黍、土芋等物,朕亦有所耳闻,确系高产耐瘠之宝。”朱由检合上书稿,目光炯炯地看着徐光启,“然,良种亦需良法推广。若只是颁行此书,任由民间自行其是,见效必缓。朕意已决,当以朝廷之力,率先示范,大力推广!”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京畿地图前,手指点向几处标注为“皇庄”的区域:“朕之内帑,如今既有‘复兴基金’支撑,便不虞财力短绌。朕决定,在京畿所属之皇庄,立即着手,推行农业改革试点!”
徐光启精神大振:“陛下圣明!皇庄田地集中,便于管理,若以此为先导,成效立见,则推广天下,事半功倍!”
“正是此理。”朱由检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其一,立即派人前往福建、广东等地,高价收购甘薯种苗(薯藤),并寻访熟悉其种植之法之老农,延请入京。同时,着令市舶司及沿海官员,留意搜寻玉黍(玉米)、土芋(土豆)等作物的种子,无论多少,尽数收购,妥善运抵京师。”
“其二,命皇庄管事,划出专田,作为‘试验田’。今冬便要着手准备,整饬土地,兴修配套沟渠。待来年开春,由先生你亲自指导,或委派精通农事之弟子,于试验田内,集中试种甘薯、玉米、土豆。不仅要种,更要详细记录其生长习性、施肥需求、病虫害情况乃至最终产量,与本地传统作物进行比较。此乃‘选种育种’之始,未来要择优培育,筛选出最适合北地种植的良种。”
徐光启连连点头:“臣遵旨!此举大善!以往引种,多赖民间自发,成败难料,数据不全。由朝廷主导,系统试种记录,方能得其真髓,择优推广。”
“其三,”朱由检继续部署,思路清晰,“除新作物外,先生书中提及之区田法、代田法等精耕细作之术,新式龙骨水车、风力水车等灌溉利器,乃至依据泰西水法改良之水库、滴灌之法,皆可在皇庄内择地试行。皇庄内之工匠,格物院之力量,皆可配合,制造、改进农具。朕要这皇庄,不仅成为高产作物的推广中心,更要成为先进农业技术的展示场和培训地!”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深沉:“其四,流民安置。去岁至今,陕西、河南等地灾荒不断,流民渐有南涌之势。朕已命顺天府及周边州县加以抚恤,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待皇庄试验初见成效,便可招募部分可靠流民,编为‘皇庄农垦队’,授以新法,租以田器,令其耕种皇庄边缘之地,或由朝廷出资,开垦附近荒田。所产粮食,部分自食,部分上交,既可安定流民,又可扩大生产,更可为未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工代赈’,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积累经验。”
这一整套计划,从种子引进、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到流民安置,环环相扣,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徐光启听得心潮澎湃,他感到皇帝对农政的重视,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通盘的考量和坚定的决心。
“陛下思虑周详,老臣拜服!”徐光启由衷赞道,“如此推行,不数年间,京畿粮食产量必有大增。届时,既可缓解漕运压力,稳定京师民心,更能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说服天下督抚州县效仿,农政革新,可期矣!”
“但愿如此。”朱由检走回御案后坐下,神情凝重,“徐先生,农业乃国之命脉,变革不易,其中艰难,朕与你皆要心中有数。旧有之利益格局,保守之观念,都可能成为阻碍。但此事关乎大明能否度过眼前难关,乃至长治久安,再难,也必须要做!皇庄试点,朕交予你全权负责,一应人手、钱粮,皆可凭朕手谕,从内帑‘复兴基金’中支取,无需经过户部冗繁程序。”
这是莫大的信任和授权。徐光启肃然躬身:“臣,徐光启,领旨!必竭尽衰朽之力,将皇庄试点办好,不负陛下重托!”
带着皇帝的明确旨意和充沛的资源支持,徐光启告退离去,步履匆匆,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他需要调集人手,拟定更详细的实施细则,派出发往南方的使者,巡视皇庄土地……千头万绪,但方向明确,动力十足。
朱由检独自留在暖阁内,目光再次落在那部《农政全书》初稿上。工业的星火已在西山点燃,农业的变革也即将在京畿皇庄播下种子。这是一场双线并进的宏大征程,任何一方的滞后,都可能拖累整体。
他踱到窗边,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和宫檐上未化的积雪。这个冬天,格物院灯火通明,皇庄也将不再沉寂。技术的进步与农业的夯实,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承载着他拯救大明、重塑历史的梦想,在崇祯元年的岁末,开始缓缓启动,向着那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未来,坚定前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