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的春风,带着黄浦江的湿润水汽,吹拂着上海镇这片临江的广阔荒地。这里并非苏州那般精致的园林景致,也没有南京的龙盘虎踞,放眼望去,多是芦苇滩涂和零星的农田村落,显得颇为荒凉。然而,今日,这片土地上却汇聚了几乎整个南直隶乃至更远地方的目光。
一片刚刚被平整出来、用石灰划出清晰界限的空地前,旌旗招展,仪仗肃穆。皇帝朱由检的御驾亲临,让这片原本寂寂无名的江滩,瞬间成为了帝国的焦点。应天巡抚、苏州知府、松江府及上海镇的大小官员,以及被特别邀请而来的江南各地知名士绅、商贾代表,还有无数闻讯赶来的士子、百姓,黑压压地聚在临时划出的警戒线外,翘首以盼。
空地中央,已然搭建起一座简易的木台。台上,除了皇帝仪仗,最显眼的便是那块用红绸覆盖着的巨大奠基石碑。
朱由检今日未着龙袍,而是一身较为轻便的箭袖常服,外罩一件御寒的斗篷,显得干练而精神。他在王承恩及一众重臣的陪同下,登上木台。目光扫过台下神色各异的人群,尤其是那些衣着华贵、眼神复杂的士绅代表,他心中了然。选择在上海镇,而非苏州或南京这样的传统文化中心,兴建这座前所未有的“大学堂”,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打破旧有格局、面向未来的宣言。
他没有让礼官宣读冗长的诏书,而是直接走到台前,声音清越,借着江风,清晰地传遍四方:
“朕自登基以来,夙夜孜孜,唯望国富民强,社稷永安。然观今日之天下,非独中华,寰宇列国竞逐,波涛万里之外,亦有强邦。我大明欲立于不败之地,长享太平,仅靠圣贤经义、诗词歌赋,已显不足!”
开场之言,便如石破天惊,让台下许多皓首穷经的老儒脸色微变。
“昔日郑和宝船远航,何其壮哉!然其后海疆沉寂,为何?非独国策之故,亦因人才不继,技艺失传!今朕决意重振海权,经略大洋,然巨舰何人督造?远洋何人导航?异域语言何人通晓?海外商机何人把握?”
他一连串的发问,掷地有声,让众人陷入沉思。
“故,朕今日于此,奠基‘松江大学堂’!”朱由检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此学堂,非为科举之附庸,亦非传统书院之翻版!它将是一所专注于‘实学’之新式学堂!”
他挥手示意,身旁的侍从立刻揭开奠基石上的红绸,露出下面镌刻的苍劲大字——“松江大学堂”,以及一行小字:“格物致知,经世致用”。
“此学堂所设学科,将与国计民生、与开拓进取息息相关!”朱由检朗声宣布,“首设四科:一曰航海科,研习天文导航、海图测绘、舰船驾驶、海洋气象,为我大明培养能征服波涛之舰长、航海家!二曰机械科,钻研蒸汽之力、器械制造、船舶工程、火炮原理,为我大明锻造工业之基石、海军之利刃!三曰商法科,研习商事律法、海外贸易、财会管理、市场运作,为我大明培育通晓商战之英才!四曰夷语科,教授泰西诸国语言、南洋土语、倭语乃至阿拉伯语,为我大明培养沟通四海之通译、了解外情之栋梁!”
每一科的宣布,都引起台下的一片哗然。航海、机械、商法、夷语……这些在传统士大夫眼中被视为“奇技淫巧”或“末流小道”的学问,竟然被皇帝抬到了与经史子集并列,甚至更为实用的高度!还要专门成立大学堂来教授?这简直是对千年科举取士制度的巨大冲击!
不少士绅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甚至抵触的神色,若非皇帝威严和周围肃杀的新军护卫,恐怕早已有人出声反对。
朱由检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并不意外,反而语气更加坚定:“朕知道,有人视此等学问为末流。然,舰船不通航海,如何扬威四海?机械不精,如何强兵富国?商法不明,如何与西夷争利于寰宇?语言不通,如何知彼知己?此皆强国之实学,非虚文可比!”
他目光扫过台下那些眼神中开始闪烁好奇与兴奋光芒的年轻士子,语气转为激励:“松江大学堂之毕业生,朕在此承诺,将不经过传统科举,直接进入皇家海军、皇家工商总局、海外商站及各新兴工坊任职!凭才学定品级,以功绩论升迁!只要学有所成,报国有门,前程远大,绝不埋没英才!”
此言一出,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对于那些苦读诗书却科举无望,或是对新兴事物充满好奇,渴望建功立业的江南聪慧子弟而言,这无疑打开了一扇通往的全新世界的大门!无需在八股文中皓首穷经,也能凭借实学获得官职和荣耀?这是何等巨大的诱惑!
可以看到,人群中许多年轻的面孔瞬间涨红,交头接耳,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就连一些原本持反对态度的士绅,家中若有不成器的子弟或旁系分支,此刻也不禁心中盘算起来——这似乎也是一条出路?
“此地,”朱由检最后环指这片荒凉的江滩,声音中充满无限的期许,“今日虽是滩涂,来日必将成为我大明通往海洋、通往世界的学术重镇!松江大学堂,将是我大明培育实干英才之摇篮,帝国扬帆远航之基石!望天下有志之士,踊跃来学,共襄盛举!”
“奠基!”
随着礼官的高唱,朱由检亲手执起金锹,为奠基石培上了第一锹土。随后,工部官员、受邀嘉宾依次上前培土。
仪式简短而有力。没有繁文缛节,没有空洞的颂圣,只有清晰的目标、务实的学科和充满诱惑的前景。
人群渐渐散去,但“松江大学堂”这个名字,以及皇帝那番石破天惊的演讲,却以比春风更快的速度,传遍了江南,乃至整个帝国。它在无数年轻士子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实学”与“海洋”的种子,也在传统士绅坚固的壁垒上,凿开了一道深深的裂缝。
帝国的未来,不仅需要战舰利炮,更需要能够驾驭它们、理解它们、运用它们的新型人才。松江大学堂,正是朱由检为这个未来,埋下的又一关键伏笔。
---
(本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