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突如其来的“和谈”提议,如同一团迷雾,让本已复杂的局势更加扑朔迷离。朝堂之上,争论再起。
“皇上,倭寇狡诈,此必为缓兵之计!意在拖延时日,使其能巩固辽阳,消化营口之败果,断不可信!”王士珍态度坚决。
“不然,”徐世昌持不同看法,“倭寇虽在营口受挫,然其海军依旧强势,陆上亦有张逆为爪牙。此时提出和谈,或因其国内有变,或因其见北疆俄人受挫,心生忌惮。若能借此机会,暂息刀兵,使我朝得以全力应对西北及财政危局,未必不是转机。”
溥仪冷静地听着双方的争论。他知道,日本人的“善意”绝不会凭空而来。他需要判断,这究竟是陷阱,还是真正的机会。
“告诉日本公使,和谈可以,地点须在天津,由英、美两国公使作为见证。前提是,日军必须首先停止一切对张作霖残部的军事援助,并将军舰撤离至旅顺口外五十海里。”溥仪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
这是试探,也是底线。他要看看日本人的诚意到底有多少。
就在外交博弈暗流涌动之际,“皇家制药总局”秘密进行的第一批“金疮灵”外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三小瓶纯度最高的青霉素制剂,通过内务府的秘密渠道,以每瓶相当于一千两黄金的天价,出售给了一位背景深厚的法国商人。
这笔巨额资金的注入,如同久旱逢甘霖,暂时缓解了户部的燃眉之急。耆英立刻将这笔钱用于支付拖欠的军饷和兵工厂的紧急采购,稳定了摇摇欲坠的财政。
然而,这笔交易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财政。那位法国商人在亲眼见证了此药将一个濒死的感染病人从鬼门关拉回来后,惊为天人,将其视为奇货可居。消息虽然隐秘,但还是在上层圈子里不胫而走。
“来自东方的神秘生命之水”的名声,开始在欧洲的某些顶级圈子里悄然传开。更多的试探和询价,通过各种隐秘渠道涌向北京。甚至引起了某些国家情报机构的注意。
青霉素,这个原本为了救死扶伤而诞生的发明,正不可避免地卷入巨大的利益和政治漩涡之中。
小德张的内务稽查司压力骤增,他们发现,不仅日本间谍,连一些欧洲背景的神秘人物,也开始在京津地区活动,目标直指制药总局和研究所。
“皇上,树欲静而风不止啊。这‘金疮灵’虽好,却也是个招灾惹祸的根苗。”小德张忧心忡忡地禀报。
“朕知道。”溥仪目光深邃,“但这是目前唯一能快速换来真金白银的东西。加强戒备,确保配方和核心工艺绝不外泄!另外,告诉研究所,继续改进工艺,降低成本,朕要的是能量产、能装备全军的药,而不仅仅是几瓶卖给洋人的奢侈品!”
他知道,只有将技术真正转化为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能力,才能掌握主动权。
而在西北,兰州城的攻防战进入了最惨烈的阶段。乱匪驱使民众填平壕沟,架设云梯,日夜不停地猛攻城墙。守军伤亡惨重,粮草将尽,城破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王士珍发来的求援电报字字泣血:“……将士浴血,粮秣殆尽,若五日内援军不至,兰州恐难保全……”
五日!溥仪看着电报,拳头紧握。川陕的援军最快也还需十日才能赶到!
就在这绝望之际,兵工厂送来了一份关于“铁牛一号”的最新测试报告。报告提到,在一次模拟城市巷战的测试中,“铁牛一号”凭借其厚重的装甲,完全无视了模拟的步枪和土炮攻击,其搭载的“雷兽炮”在近距离对砖石结构的房屋展现了毁灭性的破坏力。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溥仪脑中闪过:如果……如果能将“铁牛一号”投送到西北战场呢?哪怕只有一台,那钢铁身躯和恐怖火力,在缺乏重武器的乱匪面前,岂不是如同神兵天降?
但这个念头随即被他按下。“铁牛一号”可靠性依旧不足,长途运输更是难题,远水解不了近渴。
就在溥仪为兰州焦头烂额,苦苦思索破局之策时,日本公使馆对和谈条件做出了回应——他们拒绝了撤军和停止援助张作霖的要求,但同意在天津进行会谈,并欢迎英美公使见证。
日本人,竟然同意了部分条件?虽然核心要求被拒绝,但这依然是一个出乎意料的进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