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门外的宗室贵胄们,在寒风中硬撑了两日,终究还是没能耗过养心殿里那个六岁孩童的意志。起初的汹汹气势,在“格杀勿论”的严旨和日渐僵硬的身体面前,如同阳光下的冰雪,一点点消融殆尽。有人开始称病告退,有人被家人苦苦劝回,最后只剩下寥寥几个最顽固的老亲王还在那里硬挺着,却也已是强弩之末,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哭谏”,最终以旧势力的狼狈退却而收场。它非但没有动摇《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反而像一块试金石,清晰地映照出皇权的稳固和皇帝推行改革的决心。经此一役,朝野上下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的中间派,心中那杆天平,不由得又向小皇帝倾斜了几分。
然而,表面的胜利之下,裂痕已然深种。那些退去的王公们,心中埋下的不是顺从,而是更深的怨恨与恐惧。他们或许暂时蛰伏,但绝不会甘心就此退出权力的舞台。
醇亲王府的刺杀案,调查陷入了僵局。飞镖是唯一的线索,却也是最无用的线索。墨云依旧深居简出,每日为载沣调理伤势,神色平静得仿佛什么事都未曾发生。载沣肩上的伤不算太重,但精神似乎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变得更加沉默寡言,连府门都很少踏出。
内务稽查司的暗桩日夜监视,却再未发现任何异常。飞鸟仿佛人间蒸发,只留下那枚冰冷的飞镖和一团浓得化不开的迷雾。
溥仪没有催促,他知道,对付这种藏在暗处的对手,耐心比刀剑更有效。他只是下令,将醇亲王府的护卫等级提到最高,名义上是保护,实则也是一种更严密的监控。
就在这政治博弈暂告一段落,宫闱谜案悬而未决之际,几缕科技的微光,悄然穿透了阴霾。
首先是在鞍山。利用一号高炉炼出的生铁,工匠们在德国技师(设备尚未完全到位,但部分技师已先行抵达进行指导)的指点下,成功地在那个小型酸性平炉里,炼出了第一炉合格钢水!虽然产量很低,质量也仅是堪堪达到制造普通枪械和工具的要求,远不能用于“铁牛”的装甲,但这标志着,帝国在钢铁自给的道路上,迈出了从零到一的关键一步!
消息传来,溥仪难得地露出了笑容,下令重赏鞍山有功人员。这炉钢水,其意义不亚于一场战役的胜利。
与此同时,奉天兵工厂那边也传来喜讯。在孙文通过海外关系招募的几名归国工程师主持下,利用鞍山提供的部分钢材和进口的核心部件,第一条“启明一式”步枪的半自动化生产线开始安装调试。虽然距离全自动化还差得远,但相比之前完全依靠手工打磨装配,效率已然有望提升数倍!
更令人惊喜的是,李振声的青霉素团队,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通过优化发酵罐的搅拌叶轮形状和通气分布,将深罐发酵的青霉素产量,稳定地提升到了实验室小瓶水平的七成五!并且,他们成功地从那批神奇的红色黏土中,提取并纯化出了那种关键的吸附成分,制造出了效率更高、可重复使用的专用吸附柱。
这意味着,青霉素的规模化、稳定化生产,终于看到了清晰的曙光!第一批次扩大生产的三百支青霉素,已经被秘密送往各地前线医院。虽然数量依旧稀少,但至少让军医们在面对严重感染时,不再是完全的束手无策。
陈明远博士的内燃机项目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那台单缸汽油机模型,在持续运行了两个时辰后,才因为过热而停机。虽然距离实用依旧遥远,但稳定性的提升,让他们有信心开始设计功率更大、结构更复杂的多缸机型。
就连最让人头疼的橡胶硫化,也似乎找到了一丝方向。橡胶研究小组发现,在硫磺和松节油的基础上,添加少量氧化锌,似乎能进一步改善硫化橡胶的弹性和耐久性。虽然最佳配比仍需海量实验去摸索,但希望的大门,无疑又推开了一丝缝隙。
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如同黑夜中的萤火,虽然微弱,却坚定地闪烁着,汇聚成一股推动帝国前行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养心殿内,溥仪看着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喜报,多日来紧绷的心弦,终于稍稍放松。他走到巨大的地图前,目光掠过初具雏形的鞍山钢铁基地,掠过正在激烈交锋的辽东,掠过暗流涌动的南方,最后落在浩瀚的太平洋上。
外部的压力依旧巨大,内部的隐患远未消除。但手中能打的牌,似乎正在一点点增多。
“告诉詹天佑,”他轻声吩咐,“津浦铁路的勘察,要再快一点。南北的血脉,必须尽快打通。”
“嗻。”
帝国的巨轮,在风雨飘摇中,凭借着这些微弱的科技之光和掌舵者不容动摇的意志,正一点点校正着航向,驶向那未知而充满挑战的未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