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的会议并未结束。在敲定了“辽东—黑龙江垦殖计划”的大政方针后,溥仪的指尖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最终落在了吉林城东南,松花江上游的某个位置。那里,在他前世的记忆里,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小丰满。
“孙先生,”溥仪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移民实边,垦殖沃土,乃夯实根基。然帝国之未来,在于工业化,工业化之血脉,在于电力!若新辟之地,从一开始便能沐浴电力之光,则其发展,必能一日千里,远超旧地。”
孙文精神一振,他敏锐地意识到,皇上将要提出另一项关乎国运的宏大构想。
“朕曾阅览西洋杂书,并咨询格物院诸生,”溥仪斟酌着用词,既要点明关键,又不能过于惊世骇俗,“据水文地理推演,吉林城东南,松花江上游一带,水力资源极其丰沛,地势亦属佳良,乃兴建大型水力发电站的绝佳之所!”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孙文:“朕意,将此水电站定名为‘松花江第一水电站’,其规划与建设,与垦殖计划并行,同为开发东北之核心国策!此电站之目标,并非仅为照明,而是要成为整个东北未来工业之心脏!所有新垦区之民居,自建成之日起,便需通电灯,告别油灯烛火!所有规划中之工厂,其机器皆由电力驱动!我们要让东北,从诞生之初,便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孙文被这宏大的构想震撼了。他深知电力的威力,若能以如此魄力在东北未开发之地直接布局电力网络,无疑将跳过传统发展的诸多阶段,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已不仅仅是移民,而是在亲手塑造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新东北”!
“皇上圣明!电力实为现代文明之基石!”孙文由衷赞道,随即眉头微蹙,“然则,兴建如此规模之水电站,工程浩大,技术艰深,耗资更是巨万…且电力输送,亦需架设漫长线路,所费不赀…”
“资金问题,内阁可与度支部、乃至发行专项债券筹措,内帑亦可再助一臂之力。”溥仪一挥手,展现出不吝投入的决心,“技术问题,朕来解决。格物院将成立‘水力工程研究所’,集中全国水利、电机、土木之才,并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图纸、规划,朕会给出方向。至于输电线缆、变压器等设备,初期可向欧美采购,同时格物院必须立即着手仿制与研发!”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凝重:“此事,亦由内阁统筹,成立‘帝国能源总局’,与‘垦殖总局’协同作业。垦殖区规划,必须与电站建设、电网铺设同步!朕要看到,移民抵达新家园时,看到的不仅是广袤的土地,还有已然架设的电线杆和准备就绪的变电站!”
“臣,明白了!”孙文深吸一口气,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无比,却也充满了开创历史的使命感,“臣回去后,立即着手组建能源总局,遴选干员,并与格物院对接。必使东北开发,电力先行!”
---
辽东,旅顺口。
最后的战斗在旅顺要塞区激烈进行。日军依托多年经营的坚固工事负隅顽抗,但帝国军队在薛岳和吴佩孚的指挥下,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配以“破城槌”突击炮和“启明二式”步枪的精准火力支援,逐个拔除日军据点。
而在大连湾,一些穿着便装、但行动干练的人员,已经悄然开始进行实地勘测。他们拿着奇怪的仪器,测量着水深、岸线、地质条件,并在图纸上写写画画。他们是新成立的“帝国重工业建设总局”造船司的先遣队,奉皇命,为未来的皇家大连造船厂选址奠基。帝国的舰队之梦,已在这片即将光复的土地上,悄然埋下第一颗种子。
---
山东,青岛。
德军总督瓦尔德克在绝望中,终于通过瑞士领事馆,向蔡锷递交了正式的投降书。历时数月的“怒海争锋”行动,以帝国军队的全面胜利而告终。青岛,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和战略要地,在沦陷多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蔡锷代表帝国,接受了德军的投降。他下令妥善安置战俘,维持城市秩序,并第一时间将捷报发往北京。同时,他也没有忘记皇上的另一项密令:全面接收德军留下的所有技术资料、工业设备,特别是青岛造船厂和机车车辆厂的那些德国精密机床和技术工人,这些都是帝国未来工业化的宝贵财富。
---
西苑,格物院。
“水力工程研究所”和“电机研究所”的牌子被迅速挂了起来。尽管人手紧缺,经验匮乏,但在皇帝的直接关注和资源倾斜下,相关工作被迫迅速启动。一些关于水坝结构、涡轮机原理的西洋书籍被紧急搜集、翻译;几位曾在欧美接触过相关领域的归国留学生被火线征调;格物院甚至开始尝试绕制最初级的漆包线,摸索着制造小型发电机的可能性。
而在农械研究组,那台靠外力牵引的“铁犁”架子终于造出了原型,虽然笨重无比,但至少证明了机械传动的可行性。下一步,就是等待动力研究所那边能提供哪怕最简陋的发动机了。
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但帝国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电力,这头二十世纪的工业巨兽,即将在皇帝的意志和整个帝国的努力下,被提前唤醒,并将其光芒,首先照耀在那片广袤而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东北的开发,注定将是一曲电力与拓荒的交响乐章。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