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训练场上已响起整齐的号令声。强化小队的战士们正在进行晨训,汗水在初升阳光下闪烁。汪子贤巡视了一圈,满意地看到战士们已经适应了基础训练强度,动作标准了许多。
“苍牙,今天增加负重越野训练,每人背负五十斤石料,绕营地五圈。”
“是,首领!”苍牙立即执行命令,组织战士们开始新一轮训练。
汪子贤转身向生活区走去。连日来,他专注于战斗训练和技术创新,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联盟的日常生活器具严重不足。
路过制陶区时,他停下脚步观察。几位年长的妇女正坐在地上,用手捏制陶坯。她们的动作熟练而灵巧,但效率极低。制成的陶坯形状不一,厚薄不均,晾干和烧制过程中破损率很高。
“云织大娘,现在的陶器产量如何?”汪子贤问道。
老妇人抬起头,擦了擦额上的汗:“首领,我们尽力了,但每天最多能做十来个容器,还经常有破损。联盟人多了,根本不够用啊。”
汪子贤点头沉思。确实,储存食物和水需要容器,烹饪需要锅具,甚至他的草药研究也需要特制器皿。陶器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联盟发展的瓶颈之一。
离开制陶区,他在心中呼唤:“胖墩,检索制陶技术相关信息。”
「检索中...制陶技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关键技术点:粘土选择与处理、成型技术、烧制温度控制。建议:引入陶轮技术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陶轮?汪子贤眼前一亮。他回忆起在博物馆见过的古代慢轮制陶装置,结构简单却极为有效。
“显示慢轮制陶的结构原理图。”
「信息传输中...」一股信息流涌入汪子贤脑海,展示着各种原始陶轮的设计:石制基座,木质转盘,中心轴连接,脚踏或手摇驱动...
汪子贤立即走向技术创新区,召集工匠们。
“我需要一种能让陶工旋转制作陶器的装置。”他用木炭在石板上画着示意图,“一个圆盘,可以绕中心轴旋转。陶工可以在转动的圆盘上塑形,这样制作出的陶器更圆更均匀。”
工匠们围拢过来,好奇地看着图纸。
石皮老师傅挠着头:“旋转的圆盘?怎么让它转起来?用手推吗?”
“最初可以用手推,但最好设计成脚踏式,这样双手可以自由塑形。”汪子贤详细解释着慢轮的结构和原理。
工匠们很快理解了这一设计的巧妙之处,立即兴奋地开始讨论实施方案。
“底座可以用整块石头凿成,这样稳固。” “转盘用硬木制作,中心凿孔,安装在石轴上。” “石轴下端可以加装重石,增加惯性,转动更平稳。”
汪子贤欣慰地看着工匠们的讨论。这些原始时代的工匠们缺乏现代知识,但他们的实践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容小觑。
“今天就开始制作原型。”他下令道,“石皮师傅负责石制部件,木心师傅负责木质部件,我要在三天内看到第一个可用的陶轮。”
接下来的三天,技术创新区忙得热火朝天。石皮挑选了一块合适的砂岩,仔细凿制成基座和石轴;木心则挑选质地坚硬的木材,制作转盘和连接部件。
汪子贤每天都会来巡视进度,解答工匠们遇到的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
第三天傍晚,第一个陶轮原型终于完成。它看起来粗糙却结实:石制基座稳如磐石,木质转盘光滑平整,中心石轴打磨得十分光滑。转盘侧面还刻有一圈凹槽,可以用绳子牵引加速旋转。
“试试看!”汪子贤命令道。
木心师傅小心翼翼地将一团揉制好的粘土放在转盘中央,然后用手推动转盘。转盘平稳旋转起来,粘土在离心力作用下微微隆起。
“成功了!”围观的工匠们欢呼起来。
但问题很快出现——手推转盘难以保持匀速,且无法同时塑形。
“需要脚踏机构。”汪子贤观察后说,“在转盘下方加装踏板,用绳索或皮带连接,这样可以用脚驱动转盘,解放双手。”
又经过两天的改进,第二代陶轮诞生了。这个版本增加了脚踏板和传动机构,陶工可以坐着用脚驱动转盘,双手专心塑形。
汪子贤亲自试用后提出进一步改进意见:“转盘速度需要可调节。小件器物需要快速旋转,大件则需要慢速。可以增加不同大小的滑轮来调节转速。”
与此同时,他也没忽视粘土的品质问题。
“胖墩,分析周边地区的土壤成分,寻找最适合制陶的粘土。”
「分析中...根据已有地质数据,河东地区沉积土粘性较高,适合制陶。建议:添加适量细砂可减少干燥开裂,添加碾碎的贝壳粉可提高耐火度。」
汪子贤立即派人去河东地区取土样品,并试验不同的添加剂配比。结果令人惊喜——新配比的粘土不仅塑性更好,烧制后强度也明显提高。
一周后,第三代陶轮研制成功。这个版本已经相当完善:可调节转速,运转平稳,操作省力。汪子贤还设计了配套的工作台和工具架,使制陶过程更加高效。
正式推广的日子到了。汪子贤召集联盟所有制陶工人,进行陶轮使用培训。
云织大娘作为最有经验的陶工,第一个尝试使用新装置。她忐忑地坐在陶轮前,脚轻轻踏动踏板,转盘平稳旋转起来。
“放松,让手感受粘土的流动。”汪子贤指导着,“不要用力对抗,而是引导它形成你想要的形状。”
起初,云织大娘的手法生疏,制成的陶坯还不如手捏的整齐。但很快,她找到了感觉,手随泥走,泥随手变,一个圆润均匀的陶碗逐渐在她手中成形。
“看!多圆啊!”围观的陶工们惊叹道。
云织大娘自己也难以置信地看着手中的陶碗,厚度均匀,形状完美,这是她几十年制陶生涯中从未达到过的水准。
“这、这太神奇了!”她激动得声音发抖,“首领,这装置太神奇了!”
汪子贤微笑点头:“从现在开始,制陶区全部改用陶轮生产。云织大娘,由你负责培训其他陶工。”
接下来的日子里,制陶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工们轮流学习使用陶轮,从一开始的生疏到逐渐熟练,生产效率显着提高。
十天后的统计结果令人震惊:陶器日产量从原来的十件增加到五十件,且质量大幅提升,烧制破损率从原来的三四成降到不足一成。
「智力+1。技术革新带来的生产力提升符合技能点奖励条件。」
汪子贤脑中响起胖墩的提示音,他感到思维更加清晰,对技术问题的洞察力也增强了。
随着陶器产量增加,汪子贤开始推动陶器种类的多样化。
“我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碗和罐,还需要专门用于烹饪的锅,用于储存的瓮,用于挑水的桶,甚至用于我的草药研究的特殊器皿。”他在沙地上画出各种器物的设计图。
最有创新性的是他设计的陶制水管和瓦片。
“如果我们将这些陶管连接起来,就可以把远处的河水引到营地;把这些瓦片铺在屋顶上,下雨时就不会漏水了。”汪子向工匠们解释着这些新奇概念的用途。
工匠们虽然难以想象引水入营的景象,但对首领的智慧已经深信不疑,立即开始试制这些新型陶器。
陶器生产的革命带来了连锁反应。有了足够的容器,食物储存变得更加容易,联盟首次有了可持续的粮食储备;烹饪方式的多样化改善了饮食质量;草药的提取和储存也更加方便高效。
汪子贤特别指示制作了一批特制陶器用于他的强化药浴——深桶形容器,厚壁均匀,能更好地保持药液温度。
一个月后,制陶区已经扩大了三倍,有二十名专职陶工日夜轮班生产。陶轮也改进到了第五代,操作更加省力,转速更加平稳。
联盟的陶器不仅自给自足,甚至开始与周边小部落进行交易,换取稀缺资源和忠诚度。
这天傍晚,汪子贤巡视完制陶区,正准备返回住所,却看见云织大娘带着一群陶工走来。
“首领,我们为您制作了一件礼物。”云织大娘恭敬地捧着一个覆盖着麻布的器物。
汪子贤揭开麻布,眼前是一个精美的黑陶水罐。罐体圆润光滑,表面刻有精细的云纹,两侧各有一个造型别致的耳柄,无论是工艺还是设计都远超目前联盟生产的任何陶器。
“这是...”汪子贤惊讶地看着这件堪称艺术品的陶器。
“我们用最好的粘土,最细的砂子,花了三天时间才做成。”云织大娘解释道,“烧制时特别控制了火候,才能得到这种均匀的黑色。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感谢首领带来的陶轮。”
汪子贤郑重地接过水罐:“这是我收到过最珍贵的礼物之一。它不仅是一件容器,更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
他环视周围的陶工们:“你们已经掌握了技术,接下来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要局限于我设计的器型,要尝试自己的设计和装饰。陶器不仅是工具,也可以是艺术。”
陶工们听后备受鼓舞,眼中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当晚,汪子贤用新水罐盛水饮用,感觉水质似乎都变得更加甘甜。他注意到罐底有一个小小的印记——一个旋转的陶轮图案。
「文化发展程度提升。技术革新正在引发艺术表达的需求,这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胖墩评价道。
汪子贤放下水罐,走到窗前望向西北方向。技术革新让联盟日益强大,但他心中的紧迫感并未减少。巨猿的威胁依然存在,那个未知生物更是神秘莫测。
“胖墩,分析当前联盟实力与预估威胁等级的对比。”
「分析中...联盟战斗力评估:中级部落水平。预计对抗巨猿成功率:17.3%。对抗未知生物:数据不足无法计算。」
成功率只有17.3%?汪子贤眉头紧锁。虽然联盟在发展,但威胁的增长速度可能更快。
第二天,他下令加快强化小队的训练进度,同时增加侦察队的人手和巡逻频率。
制陶区的成功也激励了其他工匠区。纺织区改进了纺机设计,冶炼区试验新的矿石配方,连农业组也开始尝试汪子贤提出的轮作制度。
联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汪子贤知道,真正的考验尚未到来。
在月末的联盟会议上,他提出了新的计划:“我们需要建设更坚固的防御工事。陶器区正在试制瓦片和水管,下一步应该烧制砖块,建造真正的城墙。”
这一提议引起了热烈讨论。建造城墙工程浩大,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
“首领,我们的食物储备虽然增加,但要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工程,仍然吃力。”农业组的负责人表示担忧。
“我们可以分阶段建设。”汪子贤指着营地的沙盘模型,“先建关键位置的了望塔和防御墙,逐步连接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同时继续扩大农田面积,引进新的耕作技术。”
会议持续到深夜,最终通过了汪子贤的防御工事计划。联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求生存转向谋发展,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建设。
散会后,汪子贤独自登上营地附近的小山丘,俯瞰着逐渐扩大的联盟驻地。炊烟袅袅,人声鼎沸,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西北方向那片神秘的山谷上。无论联盟如何发展,那里的威胁始终如阴影般笼罩着他的心头。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他轻声自语,手握紧了那个精美的黑陶水罐。
明天,他将再次带队前往山谷边缘侦察。这次,他一定要弄清巨猿和那未知生物的真相。
夜风吹过,带来远处制陶区的泥土气息和创新区的金属敲击声。这些声音组成了文明前进的节奏,而汪子贤正是这节奏的指挥者。
他转身走下山丘,步伐坚定。无论前方有什么挑战,他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开局无甲:我在原始世界建文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