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岂会放过这个机会?
他亲自率领最精锐的骑兵,开始了毫不留情的追击。
这场追击持续了数日,跨越了上百公里的荒漠与草原。
蒙哥的残兵在不断被追杀、掉队、投降中,迅速消耗殆尽。
最终,在一处干涸的河床旁,人困马乏、精神几乎崩溃的蒙哥,被忽必烈的追兵团团围住。
他试图拔刀自刎,却被眼疾手快的骑兵一箭射中手臂,刀落尘埃。
看着缓缓策马来到自己面前,面色平静,目光却如同鹰隼般锐利的忽必烈,蒙哥瘫坐在地上,披头散发,状若疯魔,嘶声道:“忽必烈!成王败寇!你要杀便杀!休要辱我!”
忽必烈看着这位曾经不可一世、如今却狼狈不堪的亲兄长,心中亦是百感交集,但那一丝微弱的亲情,早已被权力之路上的血腥与背叛所磨灭。
他淡淡开口,声音不带一丝波澜:“大哥,你我兄弟之争,今日已见分晓,放心,我不会杀你,带你回汗庭,自有安置。”
蒙哥闻言,如同被抽走了所有力气,瘫软在地,不再言语,眼中只剩下了一片死寂的灰败。
至此,这场持续数月,波及整个中亚与中东部分区域,决定蒙古帝国命运走向的汗位争夺战,以忽必烈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拖雷的三个儿子,终归是忽必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蒙哥与阿里不哥,皆成了阶下之囚。
忽必烈,这个在杨过影响下走上完全不同道路的蒙古枭雄,终于扫清了内部最大的障碍,真正意义上,成为了蒙古帝国的新一代大汗。
他的目光,在稳定西方之后,终将再次投向那遥远的东方,投向那个他视若神明的主公:杨过。
而西方广袤的土地,以及未来与东方帝国的关系,将成为他接下来必须面对的全新课题。
......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
自忽必烈在西方叶密立河畔宣布继承汗位,并与蒙哥、阿里不哥展开那场决定蒙古命运的内战,直至他彻底扫清所有内部对手,完全整合庞大的西方疆域,时间已然在硝烟、谈判、征伐与安抚中,悄然流逝了三年有余。
这三年,对于远在西域的忽必烈而言,是巩固权力、开疆拓土的三年。
他凭借着杨过暗中支持的火器之利与自身卓越的军政才能,不仅彻底击败并俘获了蒙哥与阿里不哥,更以雷霆万钧之势,全面接收并消化了他们留下的庞大遗产。
昔日蒙哥西征的铁蹄,早已将欧亚大陆搅得天翻地覆。
强大的花剌子模帝国早已烟消云散,古老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在巴格达陷落的血色夕阳中宣告终结,基辅罗斯诸公国分崩离析,波兰、匈牙利联军在莱格尼察战役中惨败,尸横遍野……
蒙古的兵锋,一度直抵多瑙河畔,震动了整个欧罗巴。
除了孤悬海外的英伦三岛,以及一些偏远山区和意大利半岛南部等少数地区凭借地利或侥幸得以保全之外,从维斯瓦河到幼发拉底河,从北极冰原到地中海东岸,广袤的土地尽数被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或者说,是落入了胜利者忽必烈的掌控之中。
那曾经与蒙古鏖战、号称继承了罗马帝国衣钵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早在蒙哥时代便已在其凌厉的攻势下土崩瓦解,皇帝威严扫地,诸侯或降或逃,其广袤优渥的领土与影响力,如今自然也顺理成章地被忽必烈所继承。
在中东,大将伯颜不负重托,以精干的手腕和必要的武力,迅速平定了阿里不哥旧部的零星反抗,将富饶却纷乱的两河流域、波斯高原以及小亚细亚部分区域牢牢掌控,建立了有效的统治秩序。
来自东方的蒙古大汗的政令,开始在这片诞生过无数古老文明的土地上运行。
当最后一个颇具规模的抵抗堡垒在里海之滨被攻陷,当最后一位心怀异志的部落首领在撒马尔罕的金帐内向忽必烈低下高傲的头颅,标志着这场席卷西方的权力更迭与疆域整合,终于落下了帷幕。
一个前所未有的、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在忽必烈手中臻于极盛。
站在位于伏尔加河下游临时建立的、极尽奢华的金帐前,眺望着西方无垠的土地,忽必烈心中充满了志得意满的豪情。
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仿佛使命达成的轻松与归属感。
他征服了如此广袤的疆域,击败了所有强大的对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超越父祖的蒙古大汗。
然而,在他心灵的最深处,始终有一个身影巍然矗立,那是宛如神魔的杨过。
他的成功,他的权力,甚至他此刻的思绪,都无法摆脱那个东方身影的影响。他知道,这一切的终点,并非在此称王称霸,而是回归东方。
“是时候了……”
忽必烈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坚定,“该回去了,回到主公麾下,完成最后的使命,任务完成的这么漂亮,回去也该挺胸抬头了。”
于是,一项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命令从金帐中发出:大汗忽必烈,将率领主力大军,东归汉地!
消息传出,麾下诸王、那颜们一片哗然。
东归?回到那已经被南人占据的汉地?
许多人表示不解,甚至暗中抵触。
但忽必烈的意志不容置疑,他以铁腕手段压制了所有异议,开始有条不紊地安排西部的留守事宜。
他任命最信任的几位宗王和大将。
旭烈兀留守波斯、中东方向。
别儿哥,留守钦察草原。
伯颜,镇守欧洲一带。
分镇各方,维持帝国在西方的统治。
而他本人,则集结了超过三十万的核心精锐部队,包括大量骑兵、步兵以及那支已成为他标志的火器部队,携带着蒙哥、阿里不哥等重要俘虏,以及堆积如山的战利品,踏上了漫漫东归路。
这条路,远比西征时更加漫长。
庞大的军队,繁重的辎重,加上需要维持对新占领区的威慑与控制,行军速度不可避免地被拖慢。
从中亚的撒马尔罕到河西走廊,再到关中平原,一路跋山涉水,穿越荒漠戈壁,跨越无数山川河流。
沿途,他们需要安抚归附的部族,处理地方政务,应对小规模的骚乱……
种种事务,千头万绪。
这支庞大的队伍,如同一条缓慢移动的钢铁巨龙,在欧亚大陆的腹地蜿蜒前行。
这一走,便是将近一年的光阴!
当忽必烈大军的前锋,终于再次望见那熟悉却又似乎有些陌生的河西走廊时,距离他当初誓师西征,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多的时间。
而这四年多,对于在杨过治理下已然焕然一新的大宋来说,同样是天翻地覆的四年。
自忽必烈西征后,杨过也没闲着,他以汴梁为核心,全力推动内政建设与疆域巩固。
原本因战乱而分裂的南北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的强力整合下,早已融为一体,再无隔阂。
先进的农具、水利技术得到推广,工商业蓬勃发展,由杨过主导修订的新律法通行全国,吏治为之一清。
曾经饱受战乱之苦的流民得到了妥善安置,无主土地被重新分配,民心彻底归附,思变之念早已烟消云散。
在军事上,杨过并未停止脚步。
他派遣得力将领,率领经过进一步改良、装备更为精良的神武新军,北上肃清蒙古残余势力,彻底将蒙古高原东部以及广袤的东北地区完全纳入版图,兵锋直指黑龙江流域乃至更北的苦寒之地。
这种纳入版图,可不是出兵占领和单纯的名义领土,而是直接统治。
至此,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不仅完全恢复,更在东北方向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一个疆域空前辽阔、内部高度统一、国力蒸蒸日上的全新帝国,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然而,和平的日子过久了,曾经的恐惧也会被渐渐淡忘,直到那来自西方的、规模庞大的军队再次出现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打破了中原的宁静!
“报!紧急军情!河西急报!发现大队蒙古骑兵!打着忽必烈的旗号!兵力…兵力无边无际,恐有数十万之众!正沿河西走廊,向东而来!!”
急促的马蹄声和带着哭腔的呼喊,从边境一路传向汴梁,沿途州县,无不震动!
蒙古人又回来了?!
还是那个凶名赫赫的忽必烈!带着几十万大军?!
恐慌,如同瘟疫般,瞬间在边境地区,乃至整个帝国蔓延开来。
茶馆酒肆中,人们交头接耳,面露忧色。
田间地头,农人停下劳作,忧心忡忡地望向西方。
朝堂之上,即便如文云孙等深知杨过布局的核心将领,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数量,也不禁眉头紧锁。
毕竟,忽必烈如今已非吴下阿蒙,他是统一了西方、拥有庞大地盘和军队的蒙古大汗!
他的归来,是善意还是恶意?无人能知。
“父亲,听说忽必烈带了几十万蒙古兵回来,我们还能打赢吗?”
一个半大的孩子,扯着父亲的衣角,怯生生地问,眼中充满了对记忆中蒙古铁骑的恐惧。
他的父亲,一个经历过战乱的中年汉子,紧紧握住孩子的手,嘴唇翕动,却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将担忧的目光投向北方,投向那座象征着帝国权力与希望的城市,汴梁。
边境的守军更是紧张到了极点,烽燧日夜不息,信使往来穿梭,军队频繁调动,构筑防线,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所有人都严阵以待,准备迎接一场可能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惨烈的大战。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支庞大的蒙古军队,在进入河西走廊,接近大宋实际控制区后,并未展现出任何攻击性。
他们行军缓慢,纪律严明,甚至主动避让城镇,与沿途宋军哨所也保持着克制的距离。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当大军行进至原西夏故地,距离大宋西北重镇兰州不远时,忽必烈派出了阵容极其豪华的使团,携带着并非战表,而是一封以蒙古大汗兼“汉高祖苗裔”名义,呈递给大宋天子与天下兵马大元帅杨过的《归义降表》!
使团由忽必烈麾下最具声望的汉臣,由刘秉忠和姚枢领头,以及位高权重的蒙古宗王组成。
他们身着庄重礼服,手捧以汉、蒙两种文字精心书写的降表,态度恭谨至极,一路畅通无阻地被护送至汴梁。
当这封降表在汴梁皇宫大殿之上,由礼官当着宋理宗、杨过以及满朝文武的面,高声宣读出来时,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种近乎诡异的寂静,落针可闻!
降表的内容,石破天惊!
开篇并未以武力相胁,而是追根溯源,提出“蒙古与汉,本出同源”之论。
文中声称,蒙古黄金家族,实乃汉高祖刘邦之后裔!
昔年汉匈和亲,刘氏血脉流入草原,繁衍生息,遂成今日之蒙古。
此为忽必烈根据杨过当年在邢州时给予的理论依据加以发挥,也是有真有假。
因此,蒙古人与汉人,实为兄弟手足,血脉相连,本是一家!
接着,降表回顾了忽必烈与杨过的渊源,称自己为:昔年愚昧,屡犯天威,于襄阳城下,邢州之地,得遇杨过元帅,始知天外有天,人外有神,元帅武学通神,仁义无双,更兼胸怀寰宇,智深似海,烈虽化外野人,亦为之慑服,心向往之。
然后,降表笔锋一转,叙述其西征历程:烈承蒙元帅点拨,感念天恩,遂率部西行,历经数载,赖元帅之神威庇佑,侥幸平定西方诸国,收服蒙哥、阿里不哥等悖逆,今已囊括欧罗巴之大部,中东万里疆土,尽入版图。
这番话,看似在表功,实则将西征的巨大成功,也归功于杨过的神威庇佑和点拨,毫不居功,把姿态放得极低。
最后,是降表的核心,也是最具冲击力的部分:然,天下之势,分久必合,烈深知,草原游牧,终非长治久安之道,华夏文明,方为天下正朔。
今烈愿率蒙古全部部落、所有疆土、数十万兵马,重归华夏正统,永为中原臣属!自烈以下,所有蒙古贵族、军民,愿弃旧俗,习汉礼,读汉书,行汉制,融入中华,千秋万世,永不背叛!
伏请天子与杨过元帅,念在同出一脉,准予归化,使四海归一,天下大同!
(100万了,纪念一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