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一号被迫显形常规引擎过载,试图挣脱但猎杀梭船如同附骨之疽,紧紧缠绕并发起能量,汲取开拓者一号的护盾能量急剧下降
控制中心一片混乱王浩面色铁青他面临两难境地,如果命令开拓者一号自毁所有数据和新科技将灰飞烟灭,如果尝试救援可能暴露深渊之星的位置。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开拓者一号的AI根据预设的终极应急预案做出了自主判断
它没有选择自毁也没有等待,可能暴露母港的救援,而是将全部剩余能量瞬间注入到隐匿力场发生器,和刚刚完成初步测试的维度偏移护盾试验模块上,同时向深渊之星发送了最后一段加密数据流包,含所有追踪到的信号特征猎杀单位的数据以及它的最终坐标。
紧接着开拓者一号主动引爆了它的常规引擎核心
并非为了攻击而是制造一场剧烈的能量风暴,和空间扰动巨大的爆炸光芒瞬间吞噬了那片空域,也干扰了猎杀梭船的传感器和空间锁定。
当爆炸余波散去,猎杀梭船似乎受损轻微,它盘旋了几圈未能再找到开拓者一号的任何痕迹,最终与那个间谍探头一同悄然离去。
深渊之星控制中心死一般寂静,只有数据终端接收完最后加密流时发出的滴声,宣告着开拓者一号的牺牲。
王浩缓缓闭上眼睛,拳头紧握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开拓者一号用自我毁灭保全了秘密,为联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这是火种计划的第一滴血沉重而惨烈。
开拓者一号传回的数据是颠覆性的,它证实了更高维度的文明早已将触角伸到了联盟的家门口,其监视网络可能远超想象火种方舟的建造基地,深渊之星是否安全已成疑问。
联盟最高理事会再次召开紧急会议,气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凝重。
悲观情绪蔓延,有人认为应该立刻放弃耗资巨大的火种计划,集中所有资源加固庇护所星系准备决战,有人认为应该尝试主动接触祈求对方的怜悯。
王浩再次站了出来他的声音冷静而坚定,退缩和祈求都无法改变弱肉强食的本质,开拓者一号的牺牲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敌人比我们想象的更近更强大,第二我们的新技术并非毫无作用,维度偏移护盾在最后关头干扰了对方的锁定。
他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加速建造真正的火种方舟,但建造地点必须转移到一个更隐蔽更难以探测的星域,同时启动方舟的早期播种程序不再等待完美状态,而是分批分阶段将文明的火种提前撒向更遥远的深空。
我们要化整为零,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让文明以更分散更隐蔽的方式延续下去。
这一次没有人再反对王浩的权威和远见得到了全体的认可。
深渊之星的庞大工程,开始有序转移向一个连理事会多数成员都不知道的秘密星域,而第一批小型化的播种船也开始秘密建造。
王浩选定的新基地,位于一个代号为“暗影星云”的深处,这片星云由冰冷的星际尘埃和异常活跃的脉冲星群,构成强烈的电磁风暴和引力乱流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任何常规探测手段在这里都会失效。
迁徙行动代号“愚公移山”规模浩大、却悄无声息,深渊之星庞大的船坞,被整体模块化拆解成千上万个部件,由经过严格筛选的工程舰队,搭载利用预设的隐秘航线,分批跳跃前往暗影星云。
航行本身就是一场严峻考验航线,需要避开所有已知的文明观测点,甚至要冒险穿越一些不稳定的虫洞,每一次跳跃都是生死考验数艘运输舰,因导航误差或引擎故障永远消失在了宇宙深处。
王浩坐镇最后一艘撤离的旗舰亲自断后,他目视着曾经灯火通明的深渊之星基地,被彻底拆解引爆,伪装成一次小行星撞击事故所有的痕迹被抹去。
当最后一支迁徙舰队历尽艰辛成功汇合于暗影星云内部预定的坐标点时,一座更加庞大更加隐秘的太空城,已在初步组装其结构如同蜂巢,深藏于星云的核心脉冲星的辐射成为了它最好的掩护。
新基地尚未完全建成,第一批小型播种船的建造已被提上最高优先级,这些船只被称为“星梭”,每艘仅百米长搭载着最核心的文明数据库、基因库一套微型化的生态循环系统,以及基础的资源采集和工业打印能力。
它们的任务不是战斗、也不是探索,而是生存与复制像蒲公英的种子飘向远方,寻找合适的土壤扎根生长。
王浩对星梭的设计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极致的小型化与隐匿性能够进行长达数百年的休眠航行,具备高度AI自动化能在发现适宜星球后,自主激活并建立初步的前哨站。
首批三艘星梭分别被命名为“希望”“坚韧”与“求知”,它们将朝着三个截然不同的银河系旋臂方向航行,最大限度地分散风险。
启航仪式简单而肃穆,没有观礼的人群,只有王浩和少数核心成员,在场星梭如同三支沉默的箭矢,悄无声息地滑出新建的船坞引擎点亮,调整航向然后义无反顾地扎进了暗影星云外围的迷雾之中,最终消失在无尽的黑暗里。
王浩站在观测窗前久久凝视着星梭消失的方向,这些微小的光点承载着文明最后的希望,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暗影基地的建设步入正轨后,王浩将主要精力投向了技术突破,尤其是对维度科技的解析,开拓者一号用生命换回的数据显示,敌方文明的核心优势在于对维度的操控。
实验室里那几块捕获的碎片,依然是关键但研究陷入了瓶颈联盟最顶尖的科学家们无法理解,其运作原理更别提仿制它涉及到的物理规律,很可能是我们这个宇宙维度所不具备的。
一种挫败感在研究人员中蔓延,我们就像试图向二维世界的纸片人,解释立体概念的,三维生物中间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认知鸿沟。
王浩没有气馁他鼓励团队,换一种思路既然无法直接理解敌人的技术,那就利用敌人技术留下的痕迹,来发展我们自己的武器。
他提出了一个名为“维度涟漪探测与响应”的计划,不在理解维度本身上下功夫而,是专注于探测维度活动产生的涟漪,并开发能对这些涟漪,做出针对性干扰或伪装的技术。
这就像虽然不懂空气动力学,但可以通过观察鸟类翅膀的震动,来制造扑翼机虽然粗糙但或许有效。
研究方向转变后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结果,成功制造出一种能产生特定空间频率波动的装置,虽然威力远不及敌方但能在小范围内,轻微干扰超光速航行和通讯,这为开发反制武器提供了可能。
就在王浩全力推动技术研发时,一场意想不到的危机从联盟内部爆发。
火种计划的绝对保密性,以及王浩长期远离权力中心,导致希望之城流传出各种谣言,有的说王浩已经在暗影基地建立了独裁王国,准备抛弃旧联盟,有的说火种计划是个骗局,目的是消耗联盟资源为王浩个人的逃亡服务,更有人质疑将文明未来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播种上,是否明智不如集中力量加固已知家园。
这些谣言背后有失去利益的政客有对未来感到恐惧的民众,甚至有一部分前线将领认为王浩的策略过于消极。
杨振华在前线尽力维持稳定,但压力巨大他多次通过加密频道,与王浩沟通希望他能某种程度上公开部分信息以稳定人心。
王浩拒绝了现在暴露暗影基地的位置和进度,等于将文明的火种置于危险之下他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
但猜忌的种子已经种下,联盟内部的裂痕,正在悄然扩大,这无形中牵制了杨振华的精力,也影响了资源向暗影基地的输送。
就在内忧外患交织之时,一道微弱的但经过特定加密的量子信号,穿越了数万光年的距离,抵达了暗影基地的信号接收中心。
信号来自最早出发的星梭希望号。
消息简短却足以让整个基地沸腾,希望号成功航行至预定星域,并发现了一颗位于恒星宜居带的类地行星,行星环境适宜初步扫描未发现智慧生命迹象。
星梭AI已经按照程序激活,开始利用自带资源建立初步基地,并启动了基因库中第一批适应性强生长快速的植物的培育。
第一颗种子成功着陆了。
消息被严格控制在最高层,但足以让所有知情人热泪盈眶,王浩看着那条简短的信息,长久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微笑。
这证明他们的道路是正确的,文明的火种可以在遥远的星海生根发芽。
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多的星梭还在路上更多的挑战,还在前方而来自高等维度的威胁,依旧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家族之星际指挥官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