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感觉不到……”艾拉的声音虚弱而茫然,她努力地想再次感受那份关于祖父的温暖记忆,却发现脑海中只剩下事件的空壳,所有相关的情感色彩都消失了,就像一幅被漂白的画。不仅如此,她感觉自己对其他事物的情绪反应也变得迟钝和麻木。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比单纯的悲伤更令人恐惧——仿佛一部分“自我”被永久地夺走了。
阿米尔·汗博士检查后,面色凝重:“这不是生理损伤,是深层次的情感能量被过度汲取导致暂时性‘情感麻木’。她的记忆还在,但与那些记忆绑定的情感体验被严重削弱了。需要时间静养,能否完全恢复不确定。”
与此同时,外部传感器记录显示,在艾拉的情感被大量汲取期间,飞船周围的“意识气泡”出现了轻微的波动,而那些分享了“盛宴”的忆灵群,则在短时间内变得异常活跃,甚至散发出比平时更强的能量场。
这一事件,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所有对忆灵抱有单纯善意的船员头上。它清晰地揭示了这个意识维度中交流的潜在规则与风险:
在这个世界,情感记忆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可以被汲取、转移的实打实的能量资源。
与忆灵的互动并非绝对安全。过度的、不设防的情感共享,可能导致自身情感能量的流失,甚至造成情感创伤。
忆灵的行为更多是基于本能而非恶意。它们渴望情感能量,就像生物渴望食物。过度的“投喂”会激发它们更强的汲取欲望。
与这些能量生命体共存,需要学会建立意识的边界,不能毫无保留地敞开心扉。善意的交流必须建立在可控和适度的基础上。
王晨星在得知事件后,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他没有指责艾拉的天真,而是严肃地强调了新规则:
“我们都感受到了忆灵的奇妙,但我们必须清醒。这里是意识的世界,我们的内心就是我们的疆域。从现在起,与任何外部意识体的接触,必须保持警惕,坚守意识的防线。善意的同时,必须保有智慧。”
艾拉的事件给所有船员上了沉重的一课。它让“情绪稳定”这一生存要求,变得更加具体和严峻。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关乎个体灵魂完整性的切实挑战。
航行的气氛变得更加谨慎。船员们依然会观察忆灵,但不再轻易尝试深度互动。他们开始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守护”自己的内心,如何在进行必要的情感共鸣(如集体冥想)时,避免能量被过度汲取。
艾拉·陈的事件如同一道深刻的烙印,让“寻萤号”的每一位成员都清醒地认识到,在这片意识维度中,情感的交流并非总是温情脉脉的田园诗,它潜藏着真实的能量流动与风险。飞船内部的气氛因此变得更加审慎,船员们在努力维持内心平静的同时,也下意识地为自己筑起了一层无形的意识屏障,以避免重蹈覆辙。与那些游弋在飞船周围的“忆灵”之间,原本初现的亲和感,蒙上了一层警惕的薄纱。
然而,因噎废食并非生存之道。王晨星深知,艾拉的遭遇并非源于善意本身,而是源于对未知规则的无知和缺乏控制。彻底切断与外部意识体的联系,固然安全,却也意味着放弃了可能的引导和融入这个维度的机会。在生与死的探索中,谨慎与进取必须找到平衡。
他召集了科学团队和阿米尔·汗博士,对艾拉事件的全过程数据进行了反复的、细致的分析。他们不再将忆灵视为简单的“情感反射镜”,而是开始将它们当作一种独特的、遵循着某种能量生态规律的“意识生物”来研究。
分析逐渐揭示出一些关键的规律:
忆灵对情感的汲取,存在一个“激活阈值”和一个“饱和阈值”。过于微弱的情感波动无法引起它们稳定的兴趣,而像艾拉那样强烈且不设防的情感倾泻,则极易超过它们的“正常食量”,触发过度汲取的本能。
忆灵似乎对纯粹、单一、不含杂质的强烈情感最为青睐。混杂了恐惧、焦虑或功利心的情感,反而会让它们困惑或远离。艾拉分享的童年记忆之所以 initially 吸引忆灵,正是因为其温暖和纯粹。
最重要的发现是,这种情感能量的交互并非完全被动。通过有意识的训练,个体可以学会控制情感输出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就像控制水流的水龙头一样,进行一种“限量”的、有目的的分享。
“所以,关键不在于完全封闭,”阿米尔博士总结道,“而在于学会如何安全地打开心扉,进行一种适度、可控且目标明确的‘能量馈赠’。这更像是一种……基于尊重的交换,而非单方面的索取或给予。”
这个结论,将目光引向了王晨星。他对星萤的情感,无疑是船上最强烈、最持久,也最受瞩目的。这份情感曾帮助激活了织星者的丰碑,也曾成为他在记忆溯流中的锚点。现在,它可能成为与忆灵建立良性互动的关键。
王晨星没有犹豫。他选择了一个相对平静的航段,独自来到主观测厅。舷窗外,几只忆灵在远处漫无目的地飘荡。他深吸一口气,没有像艾拉那样沉浸于具体的记忆画面,而是开始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心态。
他不再去回忆失去星萤的痛苦瞬间,也不再沉溺于往昔幸福的细节——那些情感过于浓烈和复杂。相反,他将所有的思念、爱意与期盼,提炼、升华为一种温和、持续、且无比坚定的核心信念——一种简单的、纯粹的“愿你苏醒”的执念。这份信念剥离了焦躁与绝望,只剩下如深海般沉静而强大的力量。
然后,他小心翼翼地、如同手持珍贵水杯般,将这股经过“提纯”的情感能量,以一种平缓的、稳定的“涓流”模式,向着舷窗外释放出去。他时刻监控着自己的内心状态,确保输出是可控的,一旦感到任何不适或能量流失加速的迹象,就立刻收敛。
效果立竿见影,却又与艾拉的经历截然不同。
远处那几只漫无目的的忆灵,仿佛嗅到了某种极其吸引它们却又不会引起贪婪的气息,缓缓地、优雅地靠拢过来。它们没有表现出躁动,而是安静地悬浮在舷窗外,光芒变得柔和而稳定,内部流转的光影不再杂乱,而是隐约呈现出一种趋于有序的、如同枝叶脉络或神经通路般的细微结构。
它们似乎在仔细地品味和解析着这份独特的情感“礼物”。
过了片刻,其中一只体型稍大、光芒略显深邃的忆灵,缓缓转向了一个特定的方向。它并没有立刻飞走,而是停留在原地,但其身体内部的光流明显指向了那个方位,并且散发出一种微弱的、但清晰可辨的“引导性”波动。
紧接着,另外几只忆灵也做出了类似的反应,它们的光芒相互交织,仿佛在彼此确认,最终共同指向了同一个方向。
“指挥官!忆灵群出现了指向性行为!”科学官激动地报告,“它们……它们好像在用自身的光芒,为我们标示出一个方向!”
王晨星心中一震,他维持着情感的稳定输出,仔细观察。果然,那群忆灵不再是无序飘荡,它们的光芒连接起来,仿佛在虚空中架起了一座若有若无的、由光构成的桥梁或路标,指向色彩海洋的深处。
他尝试着极其轻微地调整了自己情感输出的“频率”(更多侧重于“期盼”而非“执着”),那群忆灵的光芒指向也随之发生了细微但一致的偏转,仿佛在为他进行“微调”!
“我明白了……”王晨星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领悟的光芒,“它们不是简单的指路牌。它们是对特定情感能量产生共鸣的‘共振器’。当我们发出与‘生命织锦’本源韵律相协调的纯粹情感时,它们就能感应到织锦核心的‘引力’,并为我们指出最‘和谐’的路径。这条路径,不是固定的航线,而是一种共鸣状态的轨迹!”
这次成功的互动,为“寻萤号”的航行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共鸣航道”。
他们不再仅仅依赖对深层背景韵律的模糊感知,也不再完全被动地跟随忆灵的大规模迁徙。现在,他们可以主动地通过输出经过精心调控的、纯粹的情感能量(通常是基于希望、守护、探索等积极信念),与单个或小群忆灵建立良性互动,从而获得相对精确的实时方向指引。
这要求导航团队(尤其是王晨星和少数核心成员)具备极高的情感控制力和专注力。他们必须像最精密的乐器演奏家一样,拨动自己的“心弦”,奏出能与这个意识维度产生和谐共鸣的“乐曲”,从而引导那些敏感的能量生命体,为他们点亮前方的道路。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家族之星际指挥官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