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以为父皇会大发雷霆,允熥也该是惊慌失措的样子。
可眼下,父皇稳稳地坐在龙椅上,允熥安静地站在一旁,两人的表情都出乎意料的平静。
这反常的安静,反而让朱标更加小心。
他太了解自己这位父亲了,自家孩子再怎么打骂都行,外人要是敢说半个不字,他绝对不答应。
朱标不敢先开口,老老实实在下边站着,等父亲先说话。
过了好一会儿,朱元璋才开口,声音低沉:“冯胜老儿在信里怎么说的?”
朱标微微躬身:
“回父皇,冯胜信中多是引咎自责之词。他自感有负圣托,未能令二弟慑服,如今困守西安,进退失据,恳请朝廷给予明示。据他所言,已是忧虑焦灼,寝食难安。”
他目光轻轻掠过允熥,继续说道:
“二弟那边抵触甚深,执意不肯返京。甚至以死相胁,扬言若强行押解,他便绝食,或自戕于途中。”
“哼!”朱元璋从鼻子里重重哼了一声,“这逆子……他到底想怎样?”
朱标定了定神,态度明确而坚定:
“父皇,二弟此番行径,实在有失体统。他身为诸王之长,却行止乖张,目无君父。如今连冯胜这等勋旧老臣持旨前去,他都敢公然抗命。
长此以往,朝廷威仪何在,纲纪何存?难道日后藩镇有变,事事都需父皇与儿臣亲临,方能平定吗?”
朱元璋的护短脾气立刻上来了,转头就责怪起臣子:
“冯胜这老杀才!一大把年纪活到狗肚子里去了?办事就不能圆滑点?咱看了徐辉祖的信,他们竟用囚车押着樉儿游街!我朱家的脸面,都被他们丢尽了!这办的是什么事!”
朱标闻言,当即正色反驳:
“父皇明鉴!此事岂能归咎于冯、徐二位?徐辉祖的品性,儿臣深知;冯胜的忠心,父皇更是洞悉。若非被逼到绝境,他们岂会出此下策?”
见父皇满脸不以为然,他言辞恳切,直指核心:
“他们本是奉旨行事,恪尽职守。如今差事办了,恶人做了,我们再加以斥责,岂不是令忠臣寒心?
说到底,这是朱家家事,外臣本就不愿深陷其中。今日若因此惩处他们,日后诸王再有悖逆之行,儿臣该派何人前往?谁还愿为父皇、为朝廷去当这个恶人?”
他最后一句,点明了臣子们共同的忧虑:
“冯胜临行前再三推辞,所求无非是一道明确的护身符。他所惧怕者,正是今日这般局面啊!”
这一番绵里藏针的劝谏,让朱元璋一时说不出话来,他烦躁地摆摆手:“行了行了!不说这个了,倒成了老子的不是。”
话虽如此说,他的眼睛还是瞪得老大。
站在一旁的朱允熥见状,乖巧地上前劝道:
“爷爷,您千万保重身体,别老是生气。您一生气,父亲心里着急,脸色都不好了。”
这话说得贴心,朱元璋的火气消了一些,沉着脸不说话。
朱标见气氛缓和了些,又把问题抛了出来:
“父皇,眼下这个局面总得解决。冯胜和徐辉祖都畏难,乞求朝廷派重臣去主持大局。他们现在确实技穷了,还请父皇速作定夺。”
这句话把朱元璋给彻底难住了。
一老一少两位国公都派去了,圣旨金牌也给足了,满朝文武里,还能找出比徐辉祖、冯胜更有分量的人吗?要不把徐达、常遇春从地底下挖出来?
这时,朱允熥上前一步,从容地说道:“皇爷爷,孙儿心里有个人选。”
“谁?”
“长兴侯耿炳文。他曾经在秦王府做过多年左相,对那边情况熟悉。让他去宣旨,肯定能劝二叔体体面面地回来。”
朱标也表示同意:
“父皇,儿臣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当年要不是二弟把耿炳文排挤走,有他在身边时时提醒规劝,二弟或许也不会沦落至此。”
朱允熥趁机把朱尚炳的信递上去:
“皇爷爷您看看,尚炳在信里说,王府现在乱糟糟的,下人偷东西的偷东西,跑路的跑路,他连吃饭都成问题。不如还让耿炳文去做王府长史,帮尚炳把家里整顿好。”
朱元璋低头看信。
尚炳那两封信写得很简单,但字字泣血,不想待在西安,不想当世子,只想回南京读书;多年不见父亲,一见面就不分青红皂白乱骂一气,令他心寒。
冯胜这种老狐狸的话,他一个字也不会信,但幼孙痛彻心扉的诉说,却让他凄然动容,一个对自己儿子都这么刻薄寡恩的人,能是什么好东西?
他把信重重拍在桌子上,沉声道:
“朱樉真是天底下第一个狼心狗肺的东西。就按你们说的办!传耿炳文!”
不到三刻钟功夫,耿炳文就快步走进殿来。
朱元璋盯着他,干脆利落下令:
“你,马上出发去西安!告诉那个逆子,老老实实跟着徐辉祖、冯胜回来!他要是再敢犟嘴……”
朱元璋语气突然冰冷刺骨:
“你就替朕执行家法!把他的头颅割了挂在西安城楼之上!好让天底下的贼臣逆子,睁大狗眼看清楚,这,就是他们的榜样!”
这话一出,整个大殿顿时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
朱标对耿炳文温和嘱咐道:
“长兴侯,父皇的意思是,请你长期坐镇西安,辅佐尚炳重整家业。王府里从前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全部撵走。你这两天便在京中选一批品行端正、办事得力的人手,一并带往西安。“
"朱樉这些年强占民田、草菅人命,与民结怨甚深。你到任后,还需代朝廷出面,召集三秦士绅耆老,向他们郑重致歉。“
“并昭示众人,从今往后的秦王府,绝不会再是从前那般模样。秦王府强占的那些民田民宅,尽数退还。强收的那些租税,用来周济孤儿寡母…”
朱允熥垂首而立,心中一片清明。父亲此举,重新拿回了关中的人心。一退一还之间,抵得过十万精兵。这才是真正的高明。
朱元璋望着耿炳文领旨离去的背影,脊梁不由自主地佝偻了下来。
当年这位老臣屡次上书,直言朱樉心性暴戾,行事乖张,根本不堪出镇关中,现在想来是真有先见之明啊。
想到这里,朱元璋长长地吁出一口浊气。
养了三十几年的儿子,竟然是个祸国殃民、丢人现眼的坏东西!
朱元璋只觉一股深深的疲惫漫上心头,要将他从脚到顶吞没。
殿内陷入寂静。朱标看着父亲苍老了许多的侧影,似乎下定了莫大的决心,唤了一声:“允熥。”
“儿臣在。”
“你且先退下。孤与皇祖,有要事相商。”
朱允熥不敢多问,只得躬身告退。
朱元璋抬起沉重的眼皮,有些疑惑地看向儿子。
朱标走到御案前,神情郑重说道:
“父皇,二弟之事已了结。然而家国社稷欲求长远安稳,更在于确立根本。”
见父皇凝神静听,朱标继续说道:
“允熥仁孝聪慧,心性手段,已显峥嵘。如今年岁渐长,名分始终未定,于国于家,终非长久之计。”
朱元璋已猜到儿子要说什么,却一言不发。
朱标迎上父亲目光:
“儿臣恳请父皇,在此新年之际,诏告天下,由宗人府与礼部共择吉日,为允熥举行皇太孙册封大典,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见父皇仍然久久沉吟不语,朱标又加上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理由:
“明年便是是母后仙逝十周年。诸王还京,先参加允熥册立大典,然后举行母后祭奠大典。家事国事,俱为一体,足以慰籍母后在天之灵,亦可彰显皇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气象。”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洪武嫡皇孙:家父朱标永镇山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