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下关码头,原本喧嚣的货运区被划出了一片戒严区域。人群被阻隔在远处,只能引颈眺望。岸边观礼台上,共和国军政要员、各国使节以及受邀的工商学界代表齐聚一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江心那艘庞然大物之上。
这是一艘线条流畅、身形修长的巨舰,银灰色的涂装在冬日略显苍白的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高耸的桅杆与粗壮的烟囱预示着其兼具风帆与蒸汽动力的时代特征,舰首两侧,两个巨大的金色汉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扬威”。
高岩站在观礼台中央,他没有发表长篇大论,只是在那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中,轻轻按下了手中的信号发生器。
“呜——”
一声雄浑悠长的汽笛划破长空,压过了所有的嘈杂。巨大的香槟酒瓶在舰首撞碎,泡沫四溅。“扬威”号战列巡洋舰,这艘共和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首艘万吨级主力战舰,在无数目光的注视下,沿着滑道缓缓入水,激起千层浪涛,标志着中华共和国的造船工业,乃至整个重工业体系,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一、 欧战东风,催生巨舰摇篮
“扬威”舰的下水,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共和国巧妙利用欧战机遇,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东风”计划带来的不仅是黄金,更是对共和国造船业的极限催生。为了将海量的物资运往欧洲,共和国原有的航运能力捉襟见肘,催生了庞大的新造船订单。青岛的“蓝海造船所”、上海的江南造船所(已收归国有并扩建)、广州的黄埔船局,三大骨干船厂日夜灯火通明,船台上同时开工建造数艘五千吨级以上的远洋货轮。
“总统,‘泰山’级重型货轮的第8艘‘华山’号已经完成海试,各项指标均优于设计。”陈念恩在工业会议上汇报时,语气中带着自豪,“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批货轮的建造,我们完全掌握了中型蒸汽轮机、大型船体铆接和焊接技术,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焊工、铆工和轮机工匠。”
高岩满意地点头:“货轮是基础,是练兵。但我们的目标,不能永远停留在商船上。欧战正酣,约翰牛和高卢鸡无暇东顾,德意志被封锁,正是我们奋力追赶,弥补海军短板的天赐良机!”
一项名为“蓝海”的海军装备加速计划,在绝密状态下启动。该计划的核心是:利用欧战期间相对宽松的技术获取环境(交战双方为争取共和国,在非核心军事技术输出上有所松动),以及“东风”计划积累的巨额资金和锤炼出的工业能力,快速实现海军主力舰艇的自主设计与建造。
二、 博采众长,铸就“扬威”利剑
“扬威”舰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共和国“博采众长、消化创新”的思路。
总设计师李耀华,一位曾留学约翰牛并曾在丑国船厂工作过的船舶专家,带领着他的团队,仔细研究了从德意志获得的装甲布局图纸、从约翰牛(通过第三方渠道)获取的部分动力系统资料,并结合共和国自身在“启明星”级防护巡洋舰建造中积累的经验。
“我们不做单纯的模仿者。”李耀华在设计论证会上慷慨陈词,“德意志的战列舰侧重防御,生存力强但航速稍逊;约翰牛的战列巡洋舰强调火力和速度,但装甲薄弱。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在保证不低于约翰牛同级别战舰火力和航速的前提下,重点强化核心区域的装甲防护!”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意味着需要更优质的装甲钢、更紧凑高效的动力系统以及更科学的舰体结构设计。为此,共和国倾注了大量资源:
· 材料突破: 鞍山钢铁公司在德意志工程师(以“技术顾问”名义秘密聘用)的协助下,成功试制出强度更高的镍铬合金钢,并建立了专用的装甲钢板轧制生产线。
· 心脏强化: 上海动力机械厂在消化吸收约翰牛轮机技术基础上,大胆改进高压锅炉和蒸汽轮机叶片设计,使“扬威”舰的动力系统输出功率超出了原设计指标百分之十五,确保了其高达26节的设计航速。
· 火力核心: 四座双联装45倍径305毫米主炮,由新建的奉天重炮厂承制。其炮身钢材和膛线加工技术,部分借鉴了从克虏伯获得的技术,并结合了共和国在冶金和精密加工上的最新成果。
· 配套整合: 舰上的光学测距仪、电台(已实现小型化)、甚至官兵的居住环境设计,都融入了共和国自己的理解和改进。
当“扬威”舰的龙骨在青岛“蓝海造船所”最大的船坞中铺设时,它已经不仅仅是一艘战舰,而是共和国整个重工业体系协同作战的结晶。
三、 龙归大海,列强侧目
“扬威”舰的下水,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国内报纸连篇累牍地报道,将其誉为“共和国海疆的移动长城”、“工业崛起的里程碑”,极大地振奋了民族自信心。无数青年学子受此鼓舞,立志投身于祖国的造船和海军事业。
而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列强那里,带来的则是震惊与警惕。
约翰牛海军部的报告中将“扬威”舰的出现描述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远东变量”,认为其设计理念先进,综合性能预计将接近甚至超越约翰牛现役的部分无畏舰,对约翰牛在远东的海权优势构成了潜在挑战。高卢鸡的观察员则酸溜溜地评论,共和国“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完成了从渔船到战列舰的跨越”。
反应最为激烈的,自然是近在咫尺的日本(东瀛)。尽管战败后实力大损,但其海军魂犹在。东瀛海军内部评估认为,“扬威”舰的出现,意味着共和国海军已经具备了远洋进攻能力,东瀛列岛不再安全。一种深刻的危机感和复仇情绪,在残存的东瀛海军军官中蔓延。
甚至连一直与共和国保持若即若离合作关系的德意志,也通过秘密渠道表达了“惊讶与赞赏”,并试探性地提出,希望在潜艇技术和下一代主力舰设计上进行“更深入的合作”,试图将共和国的造船能力纳入其战略轨道。
对于这些反应,高岩心知肚明。在下水仪式后的内部会议上,他对着海军将领和工业负责人说道:“‘扬威’下水,只是我们走向深蓝的第一步。它告诉世人,我们有了建造万吨巨舰的能力。但这还不够,我们要让世人习惯,未来大洋之上,必须有我中华舰船的一席之地!”
他批准了更为宏大的后续造舰计划,包括改进型的“扬威”级二号舰,以及开始预研更具威慑力的、装备更大口径主炮的超无畏舰。同时,配套的驱逐舰、潜艇、辅助舰艇的建造也全面提速。
共和国的造船业,如同被注入强心剂的巨龙,开始在蓝海中舒展筋骨,奋力追赶着那些曾经的老师与对手。一场围绕制海权的无声竞赛,已然在这片古老的东方海域悄然展开。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北洋钢铁军魂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