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七年,正月。
赵匡胤率领的北征大军,离京仅一日,便抵达了陈桥驿。
夜色如墨,寒风抽打在驿站的旗幡上,发出“猎猎”的声响。驿站内外,数万禁军将士枕戈待旦,黑压压的营帐连绵数里,篝火如繁星。
中军大帐内,赵匡胤身着便服,正对着一盏油灯,擦拭着自己的佩剑。他神色平静,动作一丝不苟,仿佛对外面的暗流涌动一无所知。
他的弟弟赵光义,脚步匆匆地从外面走了进来,带进一股寒气。
“大哥!”赵光义压低了声音,脸上是难以抑制的兴奋,“都安排好了。现在整个军营里,都在传那件事。”
赵匡胤擦拭的动作顿了一下,没有抬头,只是淡淡地问道:“什么事?”
“还能是什么事!”赵光义凑到他耳边,声音更低了,“点检做天子!”
他又补充道:“我让几个人在将士们中间散布消息,说新皇帝才七八岁,懂个什么?我们为大周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他又能记得我们什么功劳?到时候孤儿寡母当国,奸臣当道,我们这些武人,怕是连个好下场都没有!”
这些话,精准地戳中了每一个骄兵悍将内心最深处的功利与不安。
赵匡胤抬起头,看了他一眼,眼神深邃:“做得很好。但是还不够。”
“还不够?”赵光义一愣。
“光有这个,还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赵匡胤将佩剑归鞘,缓缓站起身,“想要名正言顺,还需要一个人。”
赵光义瞬间反应过来:“王皓?”
赵匡胤点了点头。
王皓,这位曾经的司农寺卿,在军中,尤其是在南征时负责后勤的军队里,声望极高。他制定的“军功台账”,让每一个士兵的付出都能换来实打实的好处。他背后的王家,更是富可敌国,是所有人都想拉拢的对象。
更重要的是,他有辅佐先帝的大功,为人谦和,声名极好。
如果能把他推上皇位,既能安抚军心,又能得到王家的支持,还能向天下人展示,他们并非谋逆,只是为国择贤。
“我明白!”赵光义眼中闪着精光,“我这就让人去传,说我等拥立的是王皓王大人!他是先帝重臣,又是圣人门徒,由他来当皇帝,名正言顺!”
“去吧。”赵匡胤挥了挥手,“记住,动静闹得越大越好。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将士们的心向着的是王大人。”
“是!”
赵光义兴奋地领命而去。
很快,一个新的谣言在整个陈桥驿的军营中迅速蔓延开来。
“听说了吗?将士们都商量好了,与其给一个奶娃娃卖命,不如请王大人出来做皇帝!”
“哪个王大人?太常寺那个?”
“就是他!王大人仁义,又有经天纬地之才。他要是当了皇帝,咱们的日子,肯定比现在好过!”
“对!请王大人登基!”
“请王大人登基!”
呼声从三三两两的窃窃私语,逐渐汇聚成一股汹涌的暗流。
黎明时分,天还未亮。
驿站外,数千名将士突然聚集起来,他们手持兵器,情绪激动,将赵匡胤的营帐围得水泄不通。
“请都点检为我等做主!”
“我等不愿为幼主卖命,愿拥立王皓大人为帝!”
赵普和赵光义从帐内走出,假意呵斥,却被人群的声浪淹没。
赵匡胤穿着睡袍,一脸“惊慌”地被众人从帐中“簇拥”而出。
“诸位!诸位这是何意!此乃谋逆大罪,要诛九族的!”他“声嘶力竭”地喊道。
“我等心意已决!请都点检带我们回京,拥立王大人!”
“对!拥立王大人!”
赵匡胤看着眼前这群被煽动起来的将士,心中冷笑,脸上却是一副万分为难的模样:“好吧!既然诸位心意已决,我便舍命陪君子!只是,王大人还在京中,我们需先派人回去,将他请来!”
“好!”
几名骑兵立刻领命,快马加鞭,向着开封城飞驰而去。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出戏将按照剧本上演时,一个谁也想不到的意外发生了。
此时的王皓,早已不在京城。
就在郭荣驾崩,新君继位的那一刻,他便敏锐地嗅到了风暴将至的气息。他很清楚自己这个身份,无论在新朝的哪一派看来,都是一个巨大的变数。
与其留在京城这个漩涡中心,不如早早抽身。
家主王贞的批准信,早已送达。信中王贞对他的决定表示了完全的支持,并告诉他在中原的使命已经完成的非常好了,家里也十分惦念。
王皓没有丝毫犹豫,他直接上奏,向柴太后和新君请辞。
奏折里,他言辞恳切,只说自己学识浅薄,德行不够,不堪重任,愿回归乡里,侍奉双亲,做一个闲云野鹤的富家翁。
还没等柴太后和范质他们从震惊中反应过来,御批的朱砂还没落下,王皓就已经换上了一身布衣,将官印、官服封存,留下一封信,独自一人,一匹快马,悄然离开了开封。
他走得干脆利落,没有告诉任何人。
他不知道,他前脚刚走,一场为他“量身定做”的兵变,后脚就在四十里外的陈桥驿,拉开了序幕。
当那几名信使火急火燎地冲进太常寺,准备“恭迎新皇”时,只看到了一个空空如也的官署,和几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的留守小吏。
“王大人呢?王大人去哪了?!”
“王大人……他……他昨天就辞官返乡了啊……”
消息传回陈桥驿。
所有人都傻眼了。
主角跑了,这戏还怎么唱下去?!
军营中,短暂的死寂之后,爆发出更大的骚动。
就在这时,赵普眼中精光一闪,他突然指着赵匡胤,对众将士大声喊道:
“王大人既然不在,天命不可违!放眼天下,还有谁比劳苦功高,深得军心的都点检,更有资格坐这个位子?”
“三军不可一日无帅,国家不可一日无主!我等愿拥立都点检为天子!”
话音刚落,赵光义立刻会意,他从随行的包裹里,拿出了一件早就准备好的赭黄色袍子。
在数万将士的山呼海啸声中,那件黄袍,不由分说地,披在了“惊愕万分”、“百般推辞”的赵匡胤身上。
历史的车轮,在这一刻拐上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岔路。
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而王皓,早已消失在清晨的薄雾中,马蹄声急,奔向千里之外的扬州。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从神龙政变开始建立千年世家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