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茹每个月的工资仅能勉强维持生计,即便有心提前备粮,口袋里也掏不出余钱。
倘若粮食供应进一步紧张,她的日子只会雪上加霜。
然而沈为民对秦淮茹的处境并不在意,只是以她这样的小人物为缩影,想到当大环境发生变化时,大批贫困家庭,尤其是农民,生活将更加艰难。
沈为民正在思索如何救济贫困人群。
这些年来,沈为民坚持每日签到,热带雨林系统已经发展得十分庞大。
其中各类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若用来食用,不说供应全国,就是供应整个京城也绰绰有余。
毕竟热带雨林系统中有一个巨大的湖泊,其中的鱼类数量成千上万。
此外,沈为民还在雨林中开辟了一大片菜园,这几年将系统奖励的种子以及市场上能买到的种子都种了下去。
十亩菜园,凭借系统的特殊性,这些蔬菜永不枯萎,也不会老化。
沈为民随时可以采摘食用。
只是他并不打算在京城实施救济,毕竟京城已是全国相对富裕的地区,有钱有存粮的人不少,大多数人温饱不成问题。
沈为民决定前往农村发放救济粮。
厂里还是有些工人闹到了保卫科,另一些则去找了副厂长和厂长。
这个年代的工人底气十足。
然而无论是厂长还是其他副厂长,都只是在安抚工人的情绪。
不少工人已经盘算好,下班后立刻赶往粮站和供销社,能买多少就买多少。
俗话说得好:家中有粮,心里不慌。
轧钢厂下班的铃声还未响起,许多工人便提前离开了岗位。
刘海中、秦淮茹、阎解成也急着下班,赶回家拿粮本和钱票去抢购粮食。
物资紧缺的消息已传遍全城,明白人都清楚物资开始紧张了,早点动手还能买到,晚了有钱也未必能买到。
当厂里的下班铃声终于响起,沈为民才不慌不忙地走出办公室。
沈为民既不缺吃的,也不差钱,根本无需为此烦恼。
他现在琢磨的是如何更全面地接济贫困农民。
刚走出办公室,于莉就匆匆来到沈为民的办公室,跑得气喘吁吁。
“为民,我们快回家拿粮本和票,赶紧去买粮食吧。”她急切地说,“现在物资紧张,全厂工人都在抢购。”
沈为民却轻松地笑了笑:“媳妇,别急,我有办法。”
“有办法?什么办法?”于莉微微张嘴,有些惊讶。
“先回家再说。”沈为民故作神秘。
于莉一向相信丈夫的本事,毕竟她亲眼见过沈为民拿回电视机票、冰箱票和摩托车票。每次问起,他都说是从朋友那儿得来的,却从不细说是哪位朋友。院里和厂里都有人举报过沈为民,可最后都没查出任何问题,他的钱和票来源都是清白的。于莉也就渐渐放下心来。
两人走到大院门口,骑上摩托车,顺路去学校接向东和向霞。于莉这次来轧钢厂,是为了办理延长产假的手续——一胎生了三个孩子,仅靠于母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阎大妈虽会搭把手,但毕竟帮得有限,于莉只好推迟上班,等孩子们满一岁再说。
路过供销社时,他们看见人群拥挤,门口排起长龙,人人手里攥着粮本、钱和票,凡是能吃的都在被抢购。副食品店、粮油站、菜市场,处处人山人海,场面颇为壮观。买到粮食的人满脸喜色,没买到的则神情焦虑。
接上孩子回到四合院,只见院里不少人正慌慌张张拿着粮本和票往外跑,易大妈、阎大妈和刘大妈都在其中。易大妈家条件最好,她和易中海揣足了钱票;相比之下,阎大妈和刘大妈显得拮据许多。
见到沈为民和于莉不慌不忙的样子,阎大妈和易大妈还以为他们不知道物资紧缺的消息,急忙上前提醒。谁知沈为民只平静地说:“你们快去吧。”
几位大妈愣住了,你看我我看你,满心疑惑。
沈为民拉着向东,于莉牵着向霞,平静地走回家去。几位大妈都愣住了。
沈为民在家照顾五个孩子,做了晚饭,神情从容。
院子里的人陆续从粮油站和供销社买回不少东西,于莉和于母开始坐不住了,轮番去劝沈为民,却都被他说服。沈为民向来稳重顾家,她们也就不再多问。
沈为民正给孩子冲奶粉时,何雨水回到了大院。她提着一袋二三十斤的棒子面,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为了这点粮食,她排了几个小时的队,挤了半天的路。
“为民哥,你没去买粮食吗?”见沈为民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何雨水有些不解。
“你忘啦,我可是轧钢厂副厂长。”沈为民笑了笑。
“哦,我懂了,你有办法。”何雨水也笑了。
确实,沈为民一直是大院里的例外。他想要的东西,没有弄不到的。何况他还是轧钢厂的六级工程师、副厂长,弄点粮食自然不成问题。
聊了几句,何雨水就回家了。
贾张氏看见何雨水拎着棒子面回来,脸上露出刻薄的表情。
不一会儿,秦淮茹和傻柱也回来了。秦淮茹只买了十斤棒子面。她如今要养三个孩子,棒梗又吃得多,每个月几乎没什么结余,根本没钱多买粮食。
傻柱和何大清最近收废品攒了点钱,他买了五斤白面和二十斤棒子面。见秦淮茹可怜,傻柱悄悄把那五斤白面塞给了她。
何大清站在门口,正好看见这一幕,刚要开口骂人,傻柱却抢先说道:“爸,这白面本来就是秦姐的。”
怕何大清计较,傻柱干脆说这白面是秦淮茹买的。
何大清哪会不知道秦淮茹家的情况?他正想发火,谁知秦淮茹竟厚着脸皮附和:“何叔,这五斤白面真是我买的。”
既然两人都这么说,何大清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贾张氏暗自叹气,觉得自己生的这个儿子实在不够机灵。
看见秦淮茹拎着五斤白面和十斤棒子面回来,贾张氏急匆匆地往贾家走去。如今她总算能名正言顺地在贾家吃饭了。秦淮茹对此倒没说什么,毕竟白天是贾张氏在照顾棒梗,还要接送小当和槐花上下学。
易大妈和易中海也提着大包小包回到家。易中海退休工资不低,手头也有些积蓄,买粮食自然尽量多囤一些。
“真是没良心的,买这么多粮食也不说分我家一点。”贾张氏嘴里咕哝着,一双三角眼狠狠瞪着易中海两口子,眼里全是怨气。
许大茂买了十几斤红薯,他不爱喝棒子面粥。刘海中一家也买到了一些粮食。唯独沈为民家,什么也没去买。
院子里的人都觉得奇怪,沈明明是轧钢厂副厂长,不可能不知道现在物资紧张的事。怎么他一家看起来毫不担心呢?
“谁知道沈为民打的什么主意?全院里就他最不地道。”
“什么歪风邪气,不都是从他那儿来的?”
“人家是副厂长,不缺这点粮食吧。”
“可我明明看见杨厂长也在粮油站和供销社抢购啊,沈为民一个副厂长,怎么会不缺?”
“真的?那可真怪了!”
……
众人议论纷纷,沈为民却像没事人一样。
“为民,往后咱们也多掺些粗粮吃吧,整天吃细粮太浪费了。”于莉一边咬着白面馒头,一边对沈为民说。家里天天细粮,还顿顿有鱼有肉,她觉得太招摇了。再说院里其他人家都省吃俭用,一个月吃不上一回肉,就她家天天大鱼大肉,容易招人记恨,万一被报复就不好了。
“粗粮可以烙饼,包点肉馅进去。”沈为民想了想,回答于莉。这也算是低调的办法——别人看见他家也吃粗粮饼,至少不会那么眼红。
吃过晚饭,沈为民骑上摩托车去了保城。
保城离京城不远,虽然借着京城的光有些地方发展得还行,但整体才刚起步,加上物资短缺,不少农民连温饱都成问题。
沈为民骑着摩托从京城一路往保城走,越走越是看见贫困的光景。
许多农民身着粗布衣衫,居住在土坯房内,每日仅以稀粥果腹。
山间的野菜也早已被挖尽充饥。
众多农民饿得骨瘦如柴,眼中充满绝望。
见此情形,沈为民决定首先援助保城。
他前往保城扶贫站,向扶贫办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扶贫办领导没料到年轻的沈为民竟有意扶贫,
毕竟此时物资匮乏,
即便是富裕人家也紧捂口袋。
虽然扶贫办已在开展工作,但因粮食和经费不足,力不从心。
沟通之后,沈为民当天从系统中调出一万斤粮食。
这些粮食是他在热带雨林系统中种植的水稻,
收割后会自行再生,生长周期极短,仅约一星期。
收割后,再过一周又可再次收获。
沈为民将一万斤粮食存放在大仓库中,由扶贫办分发给农民。
保城是个大城市,一万斤粮食显然不够。
因此,沈为民决定持续援助,先助保城渡过危机,再扩展至全国。
目前,热带雨林系统中的水稻田规模有限,每次产量仅两千斤。
这一万斤粮食是沈为民收割后存储在系统中的。
若他早有扶贫打算,
本可每周收割并存粮,以积累更多粮食。
因为系统中的水稻若不收割,系统不会自动处理。
沈为民一次性捐出一万斤粮食,在当时实属罕见。
这个年代粮食实行定量供应,每户凭粮本购粮,
每月数量有限。
但系统为沈为民安排好了粮食来源,
无论如何追查,这一万斤粮食都合法合规。
次日,保城日报报道了沈为民捐粮义举。
多家媒体记者致电沈为民,希望到四合院采访,
但均被他谢绝,他认为义举重在济困,而非炫耀。
幸好京城日报未作报道,否则将为他增添不少麻烦。
毕竟,无论是轧钢厂还是他所在的四合院,缺粮都是常态。
沈为民身为轧钢厂副厂长,不缺粮食本就令人不解,竟还能拿出一万斤粮?毕竟连杨厂长都在四处采购物资。尽管系统已为这批粮食安排好了来路,却仍可能给沈为民带来麻烦,更会惹得院里众人眼红嫉妒。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四合院:热带雨林系统灵泉种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