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晨光透过太极殿高耸的窗棂,在光滑如镜的金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百官依序肃立,旒珠轻响,衣袂窸窣,一派庄严肃穆。
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之下,一股暗流自清辞绣坊筹备商队的消息不胫而走时,便已开始悄然涌动。
端坐于龙椅之上的萧景澜,目光扫过丹陛下的臣工,年轻的面容上已颇具帝王威仪。他刚刚听完了户部关于漕运改道的奏报,正待议下一项,却见文官队列中,一位须发皆白、身着紫袍的老臣,手持玉笏,颤巍巍却步伐坚定地出列。
正是三朝元老、太子太傅王骥。
陛下,老臣有本启奏!王骥的声音苍老却洪亮,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萧景澜眸光微动,面色不变:太傅有何事奏?
王骥深吸一口气,将手中早已准备好的奏疏高举过顶,朗声道:老臣听闻,靖安王妃欲以互助总会之名,组建商队远赴西域。此议荒谬至极,有违祖制,败坏纲常,更恐引发边衅,动摇国本!恳请陛下即刻下旨制止,以正视听!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虽然不少官员对王妃经商之事心知肚明,但如此直接地在朝堂之上,由王太傅这般重臣公然反对商队之事,仍是前所未有。许多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瞟向立于武将之首、面色沉静如水的摄政王萧惊寒。
萧景澜眉头微蹙,语气依旧平稳:太傅何出此言?王妃组建商队,乃为拓展绣品销路,惠及互助总会旗下万千绣娘,何来败坏纲常引发边衅之说?
陛下!王骥神情激动,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礼记》有云:男不言内,女不言外。此乃天地常经,古今通义!王妃身为皇室宗亲,一品诰命,理当恪守妇道,辅佐内廷,垂范天下。如今却公然操持商贾贱业,与西域番邦往来贸易,此乃混淆尊卑,败坏纲常,玷辱天家颜面,此其一也!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高昂,带着痛心疾首的意味:其二,西域之地,胡汉杂处,性情难测。近年来边境不宁,马匪猖獗,朝廷正全力剿抚。王妃在此敏感之时,贸然派遣商队深入险地,若途中遭遇不测,或被番邦扣留,岂非授人以柄,徒惹外交事端?此等行径,与擅启边衅何异!其心可诛!
他身后,几位素以清流自居、思想保守的御史言官也纷纷出列附和:
臣附议!王妃此举,确实不妥!女子干政,祸乱之源,前朝旧事,历历在目啊!
商贾之事,自有民间为之。皇室插手,恐扰乱市舶司常例,引得商贾怨声载道,实非国家之福!
西域路险,若商队有失,损兵折将,耗费钱粮,王妃可能担待得起?
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保守派官员们引经据典,将重农抑商华夷之辨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陈腐教条搬了出来,言辞激烈,仿佛苏清辞组建商队一事,已然动摇了大靖的立国根基。
龙椅之上,萧景澜面色沉静,心中却已是怒意翻涌。他深知王太傅等人并非全然出于公心,其中不乏对皇叔摄政大权在握的不满,以及对苏清辞一介女子却屡获殊荣、影响力日增的嫉妒与排斥。他们不敢直接攻击摄政王,便将她作为了靶子。
他目光转向萧惊寒,只见皇叔依旧眼帘微垂,仿佛殿内这针对他妻子的汹汹舆论与他无关,但那紧绷的下颌线条与负在身后、微微握紧的拳,却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就在萧景澜准备开口驳斥之时,萧惊寒动了。
他并未出列,只是微微抬起眼帘,那双深邃如寒潭的眸子平静地扫过王骥等人,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无形的威压,瞬间让嘈杂的议论声低了下去:
王太傅。他缓缓开口,每个字都清晰无比,本王且问你,清辞绣坊与互助总会,一应开销用度,可曾动用过国库一分一厘?商队组建,护卫招募,货物采买,可曾劳烦过兵部、户部派遣一兵一卒,支取一两官银?
王骥一怔,下意识答道:不曾......
既然不曾动用国帑,不曾劳烦官府,一切皆由王妃私产及绣坊盈余支撑,何来与民争利萧惊寒语气平淡,却字字如刀,互助总会吸纳孤女寡妇,授以技艺,使其得以谋生自立,免于流离失所,此为惠及民生;绣品出洋,扬我国威,换回异域珍奇,充盈市面,此为互通有无。太傅口口声声败坏纲常,莫非觉得,让那些无依女子自生自灭,让我大靖技艺困守一隅,方是正道?
他不再看面色涨红的王骥,目光转向那些附议的御史:擅启边衅......西北商路,自古有之。商旅往来,乃两国交好之见证。王妃商队,自有护卫,循规而行,若真遇险,亦是扞卫商路之英勇,何来授人以柄之说?莫非在诸位眼中,我大靖将士,连护卫一支商队周全的能力都无?还是认为,我天朝上国,竟需因惧怕几个毛贼,而紧闭国门?
这一连串的反问,逻辑严密,气势逼人,直接将对方扣下的罪名逐一驳斥,更是隐隐指向对方轻视将士、怯懦保守的心态。那几个出言的御史被问得哑口无言,面色青白交错。
王骥见势不妙,急忙再次高声说道:王爷此言差矣!纵使其未动用国帑,然王妃身份特殊,其一举一动,关乎天家颜面,朝廷体统!长此以往,礼崩乐坏,纲常何在?
颜面?体统?萧惊寒终于踏前一步,玄色王袍无风自动,周身散发出凛冽寒意,本王只知道,能让万千百姓安居乐业,能让我大靖物产流通四海,能扬我国威于城外,便是最大的颜面,最好的体统!王妃以其所能,行利国利民之事,反倒是一些人,尸位素餐,只知空谈礼法,于国于民,可有半分建树?
他目光如电,直刺王骥:太傅若觉女子不应有所作为,那当年叛军围宫,王妃以身挡箭,护卫陛下之时;于烈火之中,抢救典籍,护卫文脉之时;创办互助总会,安定万千女子生计之时,太傅又在何处?可曾以这、,去挡过叛军的刀锋,救过一本典籍,安抚过一个孤女?
这番话,如同惊雷炸响在太极殿中!
萧惊寒鲜少在朝堂上如此长篇大论,更从未如此直接地为苏清辞辩护。此刻,他字字铿锵,将苏清辞实实在在的功绩摆在面前,与王骥等人空洞的礼教指责形成鲜明对比。许多中立甚至原本对苏清辞有所微词的官员,此刻也不禁暗自点头。
王骥被问得踉跄后退一步,脸色由红转白,指着萧惊寒,嘴唇哆嗦着,却再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他身后那些附议者,更是噤若寒蝉,不敢再发一言。
然而,就在萧景澜准备开口为这场争论定下基调时,王骥仿佛突然想到了什么,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再次挺直了佝偻的脊背:
王爷巧言令色,老臣辩不过您!但老臣还是要说,此事关乎祖宗法度,绝非儿戏!若陛下与王爷执意纵容,老臣......老臣只好告老还乡,以示抗议!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寂静。
以辞官相逼,这是老臣们在道理上说不过时最后的杀手锏。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年轻的皇帝身上,等待着他的决断。
萧景澜看着下方须发皆白、一副忠臣死谏模样的王骥,又瞥了一眼面色冷峻的皇叔,心中已然明了。这场争论,表面上是关于商队之事,实则是新旧观念、不同势力的一次正面碰撞。
他缓缓站起身,明黄色的龙袍在晨光中闪耀着威严的光芒。年轻的帝王环视满殿臣工,声音清越而沉稳:
太傅年事已高,若有归隐之意,朕自当成全。
这话说得云淡风轻,却让王骥猛地抬起头,不敢置信地看向龙椅上的年轻君主。他本以为皇帝会挽留,会妥协,却没想到......
不过,萧景澜话锋一转,目光扫过那些面露惊惶的保守派官员,在太傅告老之前,朕还有几句话要说。
殿内静得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所有人都意识到,年轻的皇帝要亲自下场了。
这场因一支商队而起的朝堂之争,远未到结束的时候。而远在靖安王府内,对这场因她而起的风波,苏清辞尚且一无所知,她正为商队的最终筹备做着最后的准备。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