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擎率领的商队带着织云部的惊人消息与几位作为使者的部落绣娘,跋涉数月,终于在一个春意盎然的午后重返长安。
当那支风尘仆仆却精神奕奕的队伍驶入城门,尤其是当消息传入靖安王府,道是发现了远在西域、传承苏绣技艺的织云部时,整个王府乃至清辞绣坊都为之震动。
苏清辞闻讯,几乎是即刻放下了手中的一切事务,亲自到府门相迎。
当她看到那几位虽面带旅途劳顿、衣着简朴却眼神清亮、举止沉静的织云部绣娘,尤其是看到张擎郑重呈上的、由织云部珍藏的几件古老绣品时,她的心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巨大情感攫住了。那熟悉的针法脉络,那深植于血脉的江南气韵,尽管因岁月与材料的限制而略显模糊,却如同失散多年的亲人突然叩响家门,让她瞬间热泪盈眶。
然而,随着与织云部绣娘林秀等人的深入交谈,一个念头在苏清辞心中越来越清晰:仅仅在长安交流是远远不够的。她需要亲眼看看那片孕育了独特绣艺的沙漠绿洲,需要亲身感受织云部绣娘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坚守技艺,更需要将最前沿的绣艺革新直接带到那片古老的土地上。
这个想法在她心中酝酿数日后,她选择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向萧惊寒坦诚相告。
你想亲自去白水河?萧惊寒放下手中的军报,深邃的目光落在妻子脸上,没有立即反对,而是冷静地问道,那里虽已肃清马匪,但毕竟地处边陲,条件艰苦。
我明白。苏清辞迎上他的目光,语气坚定,但惊寒,织云部传承的是最纯正的苏绣根基。她们在沙漠中坚守百年,如今更需要的是源头活水的滋养。有些技艺的精髓,有些融合的可能,只有在她们熟悉的环境中,借助她们熟悉的材料,才能真正领悟和开创。
她顿了顿,继续道:而且,丝路既通,互助总会在西域设立分社也是迟早之事。此次西行,既可深入交流技艺,也可实地考察,为总会西扩做准备。若有你的黑云骑护卫,安全应当无虞。
萧惊寒沉默片刻,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他了解她对绣艺的执着,也明白她此举背后的深远考量。如今边境在他的铁腕下已基本肃清,通往白水河的道路相对安全。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她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决心与光芒。
他终于颔首,我会安排墨离率一队黑云骑精锐护卫你前往。另外,让赵昂从敦煌派兵在白水河外围接应。你既以互助总会与绣坊之名西行,便以文化交流、促进边贸为由,倒也顺理成章。
得到他的支持,苏清辞心中大定,立刻开始着手准备。她精心挑选了一批优质的丝线、染料和工具,更带上了自己近年来创新的绣样图稿和部分西域染料的研究心得。
半月后,一支特殊的队伍从长安出发。
除了墨离率领的五十名黑云骑精锐,还有芸娘及几位绣坊资深绣娘、互助总会的两名管事,以及作为向导的织云部绣娘林秀等人。队伍打着大靖绣业互助总会西行交流的旗帜,浩浩荡荡却秩序井然。
这是苏清辞产后第一次远行,也是她成为王妃后首次以绣艺大师的身份正式出访。
路途漫漫,穿越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进入茫茫戈壁。有了之前商队的经验和黑云骑的护卫,行程虽艰苦,却也有惊无险。苏清辞沿途细心观察着地貌风物,记录着可能与绣艺创作相关的灵感。
一个多月后,队伍终于抵达了白水河绿洲。得到消息的织云部全员出动,在云织阿嬷的带领下,以最隆重的礼节迎接这位来自故乡的王妃兼绣艺宗师。
当苏清辞踏足这片与江南水乡截然不同的土地,看到那些在黄沙与绿洲交界处顽强生存、眼中闪烁着期盼光芒的织云部族人时,她更加确信自己来对了。
她没有过多休息,次日便在部落中央的空地上,与织云部的绣娘们围坐在一起,开始了真正的、面对面的技艺交流。她带来的光滑如镜的江南绸缎、色彩瑰丽的丝线,以及那些运用了新式西域染料的作品,让织云部的绣娘们惊叹不已。
而苏清辞则怀着极大的敬意,虚心请教织云部在漫长而艰苦的异域环境中,为了适应而发展出的独特技法。
她发现,由于缺乏江南顶级的丝绸和细线,织云部的先祖们巧妙地利用当地产的粗丝、毛线甚至植物纤维,发展出了一种更为粗犷、更具肌理感的绞股针结粒缀绣。她们将数股粗线绞合在一起进行刺绣,形成一种独特的、充满力量感的线条,用以表现沙漠中风蚀岩壁的沧桑、胡杨树枝干的虬劲,别有一番雄浑苍凉之美。
此法虽不及套针细腻,然表现大漠风物,独具神韵!苏清辞捻起一幅织云部绣制的《大漠胡杨》小景,看着那以绞股针绣出的、仿佛能触摸到风沙痕迹的树干,由衷赞叹。
在织云部绣娘的指导下,她尝试着用当地的粗麻和毛线,运用绞股针绣制一块描绘戈壁日出的图样。起初,习惯了细滑丝线的手指有些不听使唤,但在林秀耐心的示范下,她逐渐掌握了那股独特的力度与节奏。
同时,她也毫无保留地向织云部绣娘传授清辞绣坊集大成的精湛技艺。当她演示双面异色异样绣那神乎其技的针法时,当她指导她们如何运用西域新染料进行更为复杂的晕染时,织云部的绣娘们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真正的融合与创新,便在这沙漠绿洲之中,在两种同源却已分化百年的技艺体系的碰撞中,悄然萌芽。
苏清辞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复原或模仿,她开始大胆地将两种体系的技法进行拆解、重组。
她尝试着以带来的江南细缎为底,运用苏绣最精妙的套针来绣制西域风情的繁花,但在勾勒花瓣边缘时,巧妙地融入织云部的绞股针,使得娇嫩的花朵平添了几分沙漠生命的韧性。
她又尝试以织云部擅长的结粒缀绣来表现大靖山水中的苔点,那饱满的颗粒感与传统的晕染技法结合,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质感。
在色彩上,她更是进行了一场大胆的实验。
她指导织云部绣娘如何使用带来的西域染料,又将她们仅有的几种质朴矿物色粉进行提纯、混合,创造出新的中间色调。
在一幅共同创作的《绿洲晨曲》中,她们用浓郁的波斯靛表现黎明前的远山,用织云部传统的赭石色描绘土墙,而新调和的青绿色则用来绣制绿洲中生机勃勃的植被,整个画面既保留了西域的浓郁风情,又融入了苏绣的细腻层次。
这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调整的过程。白水河畔,融绣帐内,常常到深夜还亮着灯火,里面传来的是专注的探讨与灵感迸发的喜悦,不同口音的汉语与部落语言交织,却奇异地和谐。
终于,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潜心钻研与无数次尝试后,一幅由苏清辞与织云部顶尖绣娘林秀等人共同完成的大型挂毯《丝路同源》,在部落中央的空地上完成了最后一针。
这幅作品,以织云部常用的厚实羊毛织物为底,构图恢弘。
画面左侧,是以苏绣极致细腻的针法绣制的江南山水,亭台隐约,烟雨朦胧;画面右侧,则是运用了织云部绞股针结粒缀绣与改良苏绣技法相结合的西域大漠,沙丘连绵,驼队蜿蜒。而连接左右画面的,是一条以融合针法绣制的、流淌着的丝绸般的光带,光带中,隐约可见东西方纹样交汇融合。
整幅作品,技法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意境上东西交融,血脉同源。它既不是纯粹的苏绣,也不是西域风格的织锦,而是一种汲取两家之长、打破地域界限的全新艺术表达。
当《丝路同源》挂毯在织云部祭坛前首次展示时,所有族人都被深深震撼了。云织阿嬷抚摸着挂毯,老泪纵横:先祖们的坚守,与故乡的技艺,终于……终于在今天真正重逢了!
苏清辞立于挂毯前,目光沉静而明亮。她看着这幅凝聚了两个族群心血的作品,清晰而坚定地说道:技艺无界,美美与共。自此,当立融合绣派!愿此派如这丝路,连接东西,融汇古今!
融合绣派在这沙漠边缘的古老部落中宣告诞生,不仅为织云部带来了技艺的新生,也为苏清辞的绣艺探索开辟了全新的道路。东西文明在针尖丝线上的这一次深度交融,终于结出了第一颗璀璨的果实。
而苏清辞不知道的是,她这次西行,不仅播下了绣艺革新的种子,也将为她卷入一场意想不到的沙漠风波,埋下最初的伏笔。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