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春,总比中原来得迟。
建安二十三年五月,宫城外的杏花尚未完全落尽,
积雪仍在北阙阴影里未化。
曹彰自邺城北返,奉父命入朝谢恩。洛阳宫门,金戟映日,雪光交错,他跨下的枣红马蹄声回荡在长阶,像是在这一座沉睡的帝城里敲开往日的记忆。
殿内燃着香柏木。
青烟袅袅,直上金龙藻井。
刘协身着浅绛袍,亲临前殿。他那双略显疲惫的眼,却在看见曹彰时突然亮了。
“黄须公子,”天子起身,语气罕见地带了几分暖意,“十年前,你父平定北地,朕见你尚是少年。而今再见,真是英气自成。”
曹彰跪地一拜,声音沉稳如山:“臣不敢当陛下嘉许。”
刘协走下玉阶,亲手扶他起身,那手指细长,却有一股令人意外的力量。
“魏公有四子,昂以德,丕以文,植以才,
唯你最少露锋。朕本以为你如你父所言——‘直气过人,不事虚辞’。
今日一见,果不虚名。”
曹彰低头:“臣愧不敢当。臣所学者,不过山中修身养性之法。”
“哦?”刘协眼神微微一动,显然对“山中修身”这几个字,产生了真切的兴趣。
“朕早听闻你入逍遥派修艺,”
刘协走回案前,缓缓坐下,
“那门中传女掌门素窈,昔年曾入宫讲学,朕年少时尚能记得她的声音——清若山泉。她今安在?”
曹彰拱手答:“师父素窈掌门已久,清修于听松阁,不问世事。
臣年少顽劣,十载山中蒙她教诲,方得今日所知。”
刘协微微一笑:“山中可寂?”
曹彰道:“寂。
但师常言:‘人心不静,处闹若山;心若自明,处山如市。’”
天子怔了怔,缓缓笑出声,带着几分感慨。
“妙哉。
你师之言,胜过朝堂十策。朕坐此九重宫阙,却常思‘处闹若山’,
可见心不静者,处处皆牢。”
曹彰闻言,只俯首,不敢应。
刘协却似兴致未尽,继续问道:“逍遥派修何艺?”
曹彰略一思,答:“修身、修气、修剑。修身以仁,修气以静,修剑以正。
臣入门第一课,便是‘立雪三日’。
师命弟子跪于听松崖前,任雪掩膝,以验心志。若心乱则寒侵骨,若心定则气自暖。”
刘协眼中光芒渐深。“立雪三日……朕读过‘程门立雪’,
却不知今日尚有人真能为道立雪。”
他凝望着曹彰的眼睛,语气忽然低缓:“魏公真幸,有此子。”
曹彰连忙跪拜:“陛下抬爱。
臣父常言:‘若子能安天下于未乱之前,胜我征百城。’”
刘协微微一震,眼底闪过一丝异色。
他轻声复诵那句话:“安天下于未乱之前……黄须公子,你可知这正是朕平生所愿?”
曹彰一愣。“陛下所愿?”
刘协抬眸,目光透过层层帷帐,落向远方。
“朕一生坐于此位,看天下起而复乱。百官言安,却无一人懂安。而你父言‘治乱未萌’,
你言‘守心以止乱’,这二者若合,则天下可久。”
一室沉默。
殿外雪落,扑簌簌如白鸟掠地。
刘协收回视线,缓缓笑道:
“朕多言了。来人——赐座。”
待宫人献上茶汤,
刘协指着案上绘卷:“这是朕近日临摹山川图。朕从未见逍遥山,不知山色如何?你可绘一笔?”
曹彰略一迟疑,起身取笔,略略蘸墨,勾出连绵山势,复以淡笔点出溪流。
片刻之间,山雾缭绕,松影浮动。
刘协俯身观之,笑意更浓:“果然不同凡响。
魏公子中,昂重、丕谨、植逸,唯你一人,能以武人之手写文人之意。好一个‘静中藏锋’。”
曹彰放下笔:“臣不敢当。此笔法,乃山中所学——‘藏势于柔’。”
刘协抬起头,那目光里有一种极少显露的温和与欣赏。
“朕羡你在山中十年,无荣辱,无权欲。若非社稷所系,朕宁愿弃此九重之宫,
与汝师听松而坐,看雪化春溪。”
曹彰连忙叩首:“陛下乃天命之君,岂可自轻?若陛下得贤辅,天下自安。
臣父与荀文若、郭奉孝诸人,皆为国忠臣。臣愿辅陛下与父齐心,使汉室得续。”
刘协神色微变。
半晌,忽然低声一叹:“齐心……魏公有功于汉,
然……天下未必知朕心。”
殿中烛火闪动,
两人之间,一时只剩彼此的呼吸声。
刘协缓缓起身,走到殿门前,
看着天边那一线暮雪,轻声道:“黄须公子,朕喜你,
非喜你之勇,乃喜你之静。你如山,而朕,正需一座山。”
他转过身来,语气亲切到几近叹息:“可愿常来宫中与朕论剑、论心?”
曹彰一愣,
跪下,郑重叩首:“臣不敢忘陛下之恩。”
刘协笑而抬手,那笑意真切,却隐隐藏着深意。“若天下皆如你之心,何忧天下不安?”
夜深,雪停。
曹彰出宫时,回首望见殿门灯火如星,那光在雪地上映出一道长长的人影——那是天子伫立门前,目送的姿势。
而在他心底,一个微不可察的念头悄然生起:也许,这位天子,并非世人所言的昏懦。他,只是被困在这金笼太久。
七月的北地,风声仍带着寒意。辽水以北,云影低垂,旷野辽阔,天与地几乎连为一色。
就在这样一个无声的午后,鲜卑部首轲比能带着数百骑缓缓行来,旌旗半卷,风声猎猎。
他翻身下马,远远跪在尘沙之上,
那一刻,风卷起他披风的兽皮边角,如同一头终于低下头颅的北原雄狼。
曹彰立于军门之外,
铠甲光亮,肩上仍有旅尘。十年山中,他早褪去了当年的少气,如今沉稳得像一座山。
他没有喝令,也未动刀,只是负手而立,静静地望着那片向他俯首的草原。
“轲比能请降。”鲜卑语粗重,像石头碾过冰面。
曹彰微微颔首:“汝若归心汉室,此北地当仍为尔辈牧养之地。”
轲比能抬起头,深深看了他一眼。那双野性的眼睛里,闪过一瞬复杂的光——既是敬畏,也有不甘。
“我等与乌桓、丁零交兵已久。今日知魏公子军纪严明,不扰边民,
北原若有主,宁为黄须郎,不为乱风沙。”
曹彰沉默良久,只道一句:“好。”
他转身,对身后部将张合、许褚道:“收军,留半营安抚鲜卑。不得扰其牧地,不得掠其妇子。”
“诺——!”军中应声如雷,
而曹彰仍立于原地,看着远方一排排鲜卑骑兵跪下、俯首。
那一刻,北风静了。十年未安的辽北,终于归心。
夜,军帐中。篝火微红,炊烟缭绕。
曹彰脱下战甲,只披一件青衣,坐在地图前,手指缓缓拂过辽河与幽州的边线。
“北地自此归心,可安数十年。”许褚在旁,笑得爽朗:“公子年纪轻轻,
便能令胡骑不战而降,此功若回报魏公,必当论封。”
曹彰淡淡一笑:“我不求封赏。父亲教我——征伐不为威,而为止乱。”
张合微微颔首:“北地数十年无安,若能止于此,胜过再平十城。”
曹彰没有再言。他抬眼看着帐外的夜色,心中忽然想起洛阳宫中那位天子说的那句——
“你如山,而朕,正需一座山。”
他握紧了手中那块青玉佩,那是刘协亲赐。佩上刻着两个字——“安北”。
那一刻,他恍然有些明白——天子所望的,并非功勋,
而是有人能替他守这片摇摇欲坠的天下。
翌日清晨,辽水边起雾。
曹彰取笔,写下一封奏报。
“北方鲜卑轲比能率部归降,愿输马三千匹、羊十万。
北地百姓复业,牧场再开。军不血刃而定,臣不敢功。”
他在信末又添一行:“愿天下久安,父心可宁。”
写罢,他交给信使,目送那匹快马消失在薄雾里。
张合看着他,忽道:“公子,
此功实可震天下,为何每次奏报,总自抑其功?”
曹彰淡笑,语气极轻:“北地本应安定,不安者人心。我若贪功,便乱了父心。”
几日后,邺城丞相府。曹操坐于堂上,
案前堆着从北方送来的捷报。
荀彧朗声诵道:“轲比能归降,不战而下。
安抚百部,未杀一人。”
曹操阖目良久,笑了。
“黄须郎,果真不负我望。”
他语气中有欣慰,却又微微一叹,“只是……皇上那边,怕要又多几分‘赏识’了。”
荀彧轻声道:“魏公,此正公子之忠。
天子若赞之,是嘉魏公教子有方,岂可为忧?”
曹操沉默,手指缓缓敲着案几。
“文若,你说得轻。你可知,天子若真喜我子——那就是祸了。”
荀彧抬眸,眼神深深。
“公若心静,此祸不成。若心疑——反乱矣。”
曹操久久无言,只叹息道:
“吾心未乱,但天下将乱。人心太易动,连我,也难免。”
与此同时,洛阳宫中。
刘协披着浅绛袍,坐在御书房里,
手中摩挲着那枚青玉佩的另一半。
那是他亲手赐与曹彰时,暗刻为“安北”一半,另一半,他留在自己怀中——“安心”。
宫女轻声禀报:“陛下,北地平定,曹彰不战而胜。”
刘协微微一笑,目光落向窗外被风吹起的花瓣。
“魏公善战,黄须公子善守。天下若皆如二人,此世——可不乱。”
他说完,语气忽然低了,像是在喃喃自语:“但……山再稳,也挡不住风。魏公的风,已起了。”
北风初起,洛阳的宫城又一次被秋阳映得金碧辉煌。
宫门前的白石阶上,落叶未扫,金黄的枫叶随风打旋,像是天地间正为某个新篇章铺开底色。
鲜卑之乱平,北方息战,天子特诏黄须公子曹彰入宫复命。
午门钟鼓齐鸣,
魏军护卫肃立两侧。
曹彰骑着那匹曾行万里的枣红马,缓缓踏入宫门。他一身青甲,未着锦服,盔上系着束发的黑绦,寒光映日,气度不凡。
殿前百官肃立。天子刘协亲自出御座,迎至丹陛。
“朕闻北地归心,不血刃而定。黄须公子,此乃社稷大功。”
曹彰俯首行礼:“臣不敢居功。
北人久乱,皆愿归顺陛下恩德,臣不过奉命行事。”
刘协走下台阶,亲自扶他起身。
天子的手很冷,但握得极稳,
声音也出奇地柔和:“你父能定乱世,
而你能止乱于未萌。
天下有勇者多,有谋者亦多,
唯能‘不战而安’者少。此功,朕不忘。”
殿上群臣皆低首,
连久经沙场的将领们也暗暗叹服。这位少年将军——年不过二十七,
却能令胡骑伏首,万里无声。
刘协缓缓转身,对侍中高声道:
“宣诏——封曹彰为北平将军,
赐金印紫绶,食邑三千户。赐玉带、鎏金甲,以示荣宠。”
众臣齐呼:“陛下圣明!”
曹彰跪拜,额头贴地,声音如铁:“臣受陛下厚恩,誓不负汉室!”
刘协神色一缓,低声道:“黄须公子,
你父在邺,你兄在魏,而朕,愿你留此洛阳,为朕戍卫。”
殿中一片静。
连风声,都似停顿了片刻。
散朝后,御书房内只余刘协与曹彰。
火盆里的炭红光跳动,映出两人影子交错。
刘协看着他,语气带笑:“你可知朕为何要你留?”
曹彰微微一拱手:“陛下信臣。”
刘协笑了笑:“是信你,也是护你。北地虽平,邺城波未息。魏公雄略已极,朕若不先笼络其子,恐后无可议事之人。”
曹彰抬起头,目光沉稳。
“陛下言重。臣虽魏公之子,却亦陛下之臣。”
刘协凝视着他,忽道:“你信朕乎?”
曹彰不答,只微微一笑:“臣信天下必需君,亦信君需有人守。”
这句话,让刘协怔了半晌。
然后,他低声一叹:“守者难,乱者易。
朕在此宫中,日日见人笑迎,却少有人能直言。唯你——与你父,有相似之处。”
“陛下所言,正是我父常忧。”
曹彰神色坦然,
“父言:‘天子困于权臣,权臣亦困于天命。二者皆囚于天下。’”
刘协看着他,忽然露出一丝苦笑。“你父可知,他已成天下之权?”
“父知。”曹彰顿了顿,“但父仍自以为‘臣’。”
刘协的手微微一颤,茶汤泼洒在案几上,烫到他指背,他却恍若未觉。
良久,他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头初晴的天,轻声道:“朕欲天下不再流血。
若有一日,你父能止戈,朕愿让天下以你之名为誓。”
曹彰跪地叩首,声音低而稳:“臣谨记于心。”
数日后,诏命正式颁下:北平将军曹彰,镇守洛阳北营,兼领禁军宿卫,入殿不趋,执戟可前。
自此,洛阳北营大改军制。
天子所居南宫与北卫之间,
设“青羽营”,号称“听松卫”,由曹彰亲统三千精骑。
这是自汉末以来,天子第一次拥有真正可倚的直属军。
朝堂震动。邺城内外的耳目皆传言:——“天子倚黄须郎,魏公或疑之。”
夜深,洛阳北营。
月光照在军旗上,青影摇曳。
曹彰披着甲胄立于营门外,
风吹动他胸前的玉佩——那是刘协所赐,上刻“安北”,而今,又被天子亲手在背面添了一笔:“守汉”。
他伸手触了触那两字,心头忽然微微一疼。
“守汉……”他低声呢喃,
不知是在答父,还是答君。
营帐里,属官进言:“将军,陛下赐酒,可安寝了。”
曹彰回过身,微微一笑:“传令——明日入宫,再谢恩。”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曹操重生后摆烂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