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双线并行·准备与难题
控制台上的倒计时跳转到71:18:09时,林浩的手指在全息界面上划出一道弧线,将“动态屏蔽层”的建模参数锁定。他没再看AI生成的应力云图,而是转身走向打印调度终端,工装袖口磨出的线头扫过操作台边缘,留下一道细微的静电火花。
“赵铁柱,准备L-7西段墙体首打。”他的声音压在胸腔里,像在对抗某种惯性,“材料配比按‘梯度缓冲’方案,打印头温度设为间歇模式。”
耳机里传来金属碰撞声,接着是赵铁柱粗粝的回应:“头儿,热补偿模块刚调完,但月壤复合层在模拟里撑不过三分钟——温差太大,结构自己裂了。”
林浩没回话,抽出钢笔在图纸空白处快速演算。笔尖划过纸面的节奏,像某种节拍器,每敲一下,就有一行热力学方程被推演到极限。他忽然停住,把笔夹回胸前口袋,调出母亲手稿的扫描件。泛黄的纸页上,一道用红笔圈出的缓冲层结构图赫然在目——螺旋缠绕的分子链,像dNA,也像敦煌壁画里的飞天飘带。
“把这组参数转成热应力函数。”他把图像拖进系统,“告诉打印头:不是让它造墙,是让它‘养’一道屏障。”
赵铁柱沉默两秒:“懂了,跟养瓷器似的,火候比力气重要。”
林浩盯着屏幕,首段墙体的3d模型开始重建。新的材料层像年轮一样层层包裹,每层厚度精确到微米,打印路径不再是直线推进,而是螺旋递进。他抬手看了眼腕表,青铜表盘上的星图微微偏移——父亲留下的零件,总在关键时刻走快半秒。
他低声在日志里记下:t-70:15:03。比AI预测提前一小时。
这世界,他不信任何绝对的倒计时。
陈锋把最后一张纸质避险图钉在应急舱的金属墙上。图上三条逃生路径用红、蓝、黄标出,分别对应高、中、低辐射等级。他没开电子投影,也没调用全息导航系统,而是从战术背包里取出一小包粉末,指尖捻开,轻轻撒在图上几处关键节点。
长城砖的碎屑落在纸上,像被磁石吸引,自动聚成微小的凸点。
“物理信标。”他自语,“至少这玩意儿不会被数据劫持。”
量子测谎围棋系统刚刚瘫痪了第三次。三名队员的心理评估结果显示“高谎言指数”,可审讯记录清清楚楚——他们都说“相信AI预警”。系统判定:认知层面存在自我欺骗。陈锋关了电源,棋盘上最后一颗黑子“啪”地弹起,砸在桌角。
他不想再测“谁在说谎”,只想知道“谁还能行动”。
笔尖在地图边缘滑动,他无意识画了一道弧线。细,弯,像被拉长的“月”字。画完才觉出不对——这形状,和小满观测到的辉光一模一样。
他盯着那道线,没擦。
耳机里传来调度指令:“避险路径确认,各节点部署物理标记,三十分钟内完成签字确认。”
他拿起笔,开始写名字。一个,一个,像在列遗书。
小满的AI眼睛已经连续运行六小时四十七分钟。
屏幕右上角弹出第十二个警告:“视觉增强模块过热,建议暂停。”她点了“忽略”,手指在触控板上滑动,将光谱灵敏度调到极光频段的极限值。直播滤镜早就关了,现在她不是主播,是月表的守夜人。
“第七次闪烁。”她对着录音日志说,声音干涩,“弧线旋转方向,逆时针偏移0.1度。”
上次偏移是0.05,再上一次是0.08。不是随机抖动,是递增。
她切到手动帧捕获模式,每十五分钟截一次图,背景辐射数据同步流进音叉报警系统。《胡笳十八拍》的主频被设为阈值,一旦接近,警报自动触发。她不信机器的自动识别了——前两次“辉光”都是残影,系统把噪点当成了信号。
“你们要是真在说话,”她盯着屏幕,“能不能说慢点?”
第八次闪烁出现在t-70:30:00整。
弧线比之前更细,旋转速度却慢了。她放大图像,边缘的银白光晕出现断续,像摩斯电码的点与划。她把帧率调到最高,逐帧比对,忽然发现光晕的断裂位置,恰好对应《胡笳十八拍》第五段的休止符。
“不是光。”她喃喃,“是节奏。”
她把这段数据导出,标记为“通信特征-1”,刚点下保存,AI眼睛的冷却风扇发出一声尖鸣。屏幕闪烁,左半边画面出现重影,像是被某种频率撕开了一道口子。
她伸手去拔电源。
就在手指触到接口的瞬间,主控系统警报响起。
不是辐射峰值,不是结构失稳,是音叉报警系统被触发。
背景辐射波动,刚刚越过《胡笳十八拍》的主频阈值。
小满猛地抬头,AI眼睛的残影还未消散,但外部监控阵列的主屏已经切换画面。L-7区上空,那道青色辉光再次浮现,这次没有消散,而是缓缓拉长,形成一道稳定的弧线。
像一张弓,拉满了,却没射。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月球计划:广寒工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