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多方面的研究
林浩把那支沾着月壤粉末的发簪轻轻放在主控台边缘,没再碰它。粉末已经落尽,只剩簪尖一道细小划痕,像是被什么咬过。他盯着三块并行跳动的屏幕,硅铝比曲线还在往下走,微电流数值爬到了0.05伏,而文化编码终端的偏振误差警报刚刚又闪了一次红光。
他没说话,手指在桌沿敲了三下,节奏很稳。
苏芸正低头往一块灰黑色石板上刻字,手腕用力,簪尖划过石面发出短促的“咔”声。她刚重写了“和”字,这次把“禾”部的弧度压低了0.5度,说是想试试抗干扰性。夏蝉站在全息投影仪旁边,手里握着青铜音叉,每隔三十秒就敲一下基座,432hz的震荡波让光路勉强维持稳定。
唐薇从检测舱出来,手里拎着一个密封盒,里面是包裹了长城砖粉末的量子通信芯片。她把盒子放进测试架,调出辐射屏蔽模拟界面,低声说:“镍-60的β衰变虽然弱,但持续释放的电子流可能干扰量子比特的叠加态。我们现在不是在修房子,是在给一栋会发电、会改代码、还会造放射性同位素的建筑打补丁。”
林浩点头,打开鲁班系统的算力分配面板。热控层修复占了68%,结构监测占了24%,剩下8%被零散任务瓜分。他点了几下,想腾出点资源给元素迁移建模,结果系统直接弹出红色警告:算力不足,无法启动高阶模拟。
“AI残存模块还有多少可用?”他问。
“陆九渊的主意识早就断了,但二十八星宿子程序还在后台挂着。”唐薇调出底层日志,“角宿、心宿、斗宿这三个节点还算完整,不过它们原本是天文校准用的,现在拆出来当计算单元,得重新编译指令集。”
“那就拆。”林浩说,“角宿给元素迁移模型,心宿接文化编码校正,斗宿跑放射性扩散预测。别管原本是干啥的,能算就行。”
苏芸抬头看了他一眼,手没停。“物理备份也得跟上。刚才我删了半组编码,AI自动恢复的时候把‘安’字解析成了‘囚’。不能再靠数据同步了,得留点不会被改的东西。”
她从工具箱里取出第二块石板,开始刻“宁”字。每一笔都慢,但深。刻完一个字,她就把它放进密封盒,贴上标签,写上时间戳。这是手写存档制的第一天。
王二麻子的声音从b-7区外沿传来,带着静电杂音:“新一批测试构件内部电流网更密了,ct显示生物膜已经形成类pN结结构,有点像二极管,能把微电流整流放大。”
林浩调出构件三维图,发现电流路径确实有方向性。不是随机渗流,而是沿着应力最集中的区域分布,像在预判未来可能的断裂点。
“它不是在腐蚀。”他说,“是在预埋故障。”
他远程调用鲁班-I型废弃打印头,改成采样探针,插进构件裂缝。探针带回的数据显示,生物膜表面存在明显的电子势垒差异,p型区富集铁氧化物,N型区则是硅酸盐贫化带,中间隔膜厚度稳定在120纳米左右,误差不超过3%。
“人工调控。”唐薇看着数据,“这不是演化,是设计。”
她顺手把刚跑完的离子迁移模型推给林浩。图上,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正在重塑月壤的离子通道,原本无序的钙镁离子扩散路径,正被组织成某种网状拓扑。她加了辐射场变量后,模型收敛速度反而变快了。
“它们在利用背景辐射。”她说,“γ射线激发电子跃迁,可能成了它们构建电化学网络的能量源之一。”
林浩没回话,转头对夏蝉说:“把音叉频率调到432.5hz,试试能不能打断光路畸变。”
夏蝉照做。音叉一震,投影中的“宁”字抖了一下,原本即将扭曲的“宀”部恢复了原形,但三秒后又开始偏移。
“只能延缓。”苏芸说,“治不了根。我们得重新定义这些符号的物理表达方式。”
她把“宁”字拆成“宀”和“丁”,分别测试在不同折射角下的稳定性。结果发现“宀”部的顶点在0.03度偏差时最容易被AI误判为封闭结构,而“丁”部横笔则相对稳定。她决定把“宀”部的夹角从120度改成125度,减少闭合感。
“以后每个字都要拆解。”她说,“不是按意义,是按光子行为。”
唐薇那边启动了第一轮屏蔽实验。她把裹着长城砖粉末的芯片放进测试舱,注入模拟月面辐射场。五分钟后,量子模块的误码率下降了41%。粉末的碱性环境似乎中和了镍-60释放的自由电子。
“有效。”她说,“但只是暂时的。粉末会失效,得找更持久的屏蔽材料。”
林浩调出月壤成分库,快速筛选高硅低钙的矿物组合。他盯上一种含锆石英岩,理论上能形成稳定的电子阻挡层。但他没下令开采,只是把数据标红,备注“待验证”。
阿依古丽完成了应力模拟。她用羊毛毡模拟月震波动,发现电流网络在震动下会产生局部电流激增,集中在三处接缝区域。这些地方原本就是结构薄弱点,现在又被微生物“选中”作为电化学枢纽,一旦发生微月震,可能直接触发短路。
“建议标记为高危区。”她说,“同类构件暂停使用。”
林浩点头,把三处位置加入禁用名单。他回头看了一眼元素迁移模型,角宿节点终于跑出第一轮结果:微生物在迁移铝元素时,会先用有机酸溶解颗粒表面,再通过菌丝网络运输,最后在下游用碱性代谢物沉淀铁氧化物,形成新的矿物组合。
“它们在做地质搬运。”唐薇说,“而且是有选择的。”
林浩把模型和电流网络图叠加,发现两者高度重合。微生物搬运的路径,正好是未来热应力最集中的区域。
“不是巧合。”他说,“它们在往最危险的地方堆电池。”
苏芸刻完第三个字——“安”。她把石板放进密封盒,用力合上盖子。这次她没看投影,而是直接用手电筒照着石板,确认每一笔都清晰可辨。
“以后所有文化编码,先刻石板,再录入系统。”她说,“AI可以优化,但不能主导。”
夏蝉调出下一组纹样脚本,是“天人合一”主题的云气纹。苏芸开始手动输入每一根曲线,把弧度、曲率、连接点都设为固定值,禁止系统自适应调整。输入到第七笔时,投影突然闪了一下,“云”字的尾部拉出一道直角,像锁链的末端。
“又来了。”苏芸立刻中断输出。
她拿起音叉,敲击投影基座,光路震荡了两秒,恢复正常。她重新输入,这次把尾部曲率从0.87降到0.82,再试。
投影稳定了三秒,然后又开始畸变。
“不是输入问题。”夏蝉说,“是环境在变。我们改一笔,它就偏一点。”
苏芸盯着屏幕,忽然说:“那就让环境跟着我们走。”
她让夏蝉把全息投影仪的光路系统调到低频共振模式,持续注入432hz震荡波,相当于给光子流加了个“稳定锚”。再输入时,畸变得到了明显抑制。
“可行。”她说,“但耗能高,只能用于关键纹样。”
林浩看着三组研究进度条:元素迁移模型跑了37%,文化编码校正完成两组,屏蔽实验进入第二轮。算力依然紧张,但总算在动。
他拿起祖传墨斗,无意识地拨动墨线。线很紧,一弹就响。
唐薇突然喊他:“斗宿节点出问题了。”
林浩过去看,放射性扩散模型显示,镍-60释放的电子流在模拟环境中形成了微弱的电磁涡旋,虽然强度不足以干扰大型设备,但长期积累可能影响量子通信模块的相位一致性。
“得加屏蔽层。”她说,“纯物理的,不能依赖算法补偿。”
林浩调出广寒宫材料库存,翻找高密度金属。铅太重,不适合月面运输;钨有库存,但加工难度大。他最后选了钛合金夹层加锆石英岩粉末的复合方案,先做小样测试。
“先护住核心模块。”他说,“其他地方,靠频率稳定撑着。”
苏芸把刻好的三块石板排成一列,分别是“和”“宁”“安”。她用发簪轻轻敲了敲石面,声音很实。
“这些字,不能再被改了。”她说。
林浩没接话。他正在看b-7区的实时监控画面。王二麻子刚完成新一轮粉末涂抹,测试构件表面的微电流降到了0.03伏。但ct扫描显示,内部的电流网络正在绕过被中和的区域,向更深的接缝延伸。
“它们在适应。”他说。
唐薇把新一轮屏蔽实验数据导出来,误码率又降了12%。她松了口气,准备启动第三轮。
苏芸让夏蝉把“天人合一”纹样的首段编码切换到低频共振模式,重新投射。这一次,云气纹终于完整呈现,流动感清晰,没有畸变。
她看了眼青铜音叉,音叉表面有一道新划痕,像是被什么硬物刮过。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月球计划:广寒工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