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散后不久,御花园的暖阁里便传来小皇子赵珩清脆的声音。他拽着皇帝的龙袍下摆,仰着小脸,眼神里满是急切:“父皇,儿臣听说高老师回京复命了,您就让儿臣再跟着他去兰考吧!”
皇帝放下手中的奏折,无奈地看着这个最小的儿子。赵珩自上次随高铭远去兰考见识过农务后,便总念叨着“百姓不易”“粮食金贵”,如今更是把高铭远当作了榜样,连读书都比从前用心了几分。可皇帝心里另有盘算——赵珩虽年幼,却也该开始接触兵法,皇城之中,大将军秦岳深谙军事,正是最合适的教席。
“珩儿,”皇帝揉了揉他的头顶,温声道,“高爱卿此次回京,要牵头拟定农务推广章程,事务繁杂,怕是无暇带你。再说,你也到了学兵法的年纪,父皇已跟秦大将军说好,明日起你便去他府中习练骑射与布阵,这对你将来大有裨益。”
谁知赵珩一听,非但没应下,反而皱起了小眉头,梗着脖子反驳:“秦大将军的兵法固然厉害,可高老师也懂‘打仗’啊!儿臣在兰考见他修水渠时,算工期、分人手,连暴雨来了该如何护堤都想得周全,这跟将军排兵布阵有什么不一样?”
他顿了顿,语气里满是崇拜:“高老师只是没机会带兵罢了!若让他领兵,定能像对麦子、对水渠那样,把士兵们安排得明明白白,打胜仗也不在话下!儿臣跟着他,既能学如何让百姓过好日子,也能学如何‘管事儿’,这比只学骑射有用多了!”
这番话稚嫩却真切,说得皇帝愣了愣。他看着儿子眼中闪烁的光芒,忽然想起高铭远在朝堂上条理清晰的奏对,想起他在兰考不避辛苦、事事亲为的模样——赵珩说的没错,高铭远身上那份“知民生、善统筹”的本事,确实是皇城之中难学的功课。
皇帝沉吟片刻,终是松了口:“罢了,朕便依你。不过得跟高爱卿说清楚,你去兰考,不可耽误他正事,每日需把功课抄录下来,回京后交给秦大将军查验,若敢偷懒,往后便再不许离京。”
赵珩闻言,立刻喜笑颜开,蹦着跳着就要去找高铭远。皇帝连忙叫住他:“急什么?明日再去也不迟。今日先让宫人把你的行囊收拾好,顺便……把朕赐给兰考医馆的那箱人参带上,就当是你给村民们的心意。”
赵珩用力点头,转身跑远时,还不忘回头喊:“谢父皇!儿臣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次日一早,高铭远刚在府中整理完推广章程的初稿,就见门房来报,说小皇子亲自登门。他连忙出门相迎,刚走到院门口,就见赵珩穿着一身轻便的布衣,身后跟着两个宫人,正踮着脚往院里望。
“高老师!”赵珩一见他,就快步跑过来,拉着他的衣袖笑道,“父皇已经答应了,我能再跟您去兰考啦!还能帮您看着学堂盖房子,帮村民们晒麦子呢!”
高铭远又惊又喜,连忙躬身谢恩:“臣谢陛下体恤。只是皇子殿下金枝玉叶,去兰考恐多有不便……”
“哪里不便!”赵珩打断他,拍着胸脯道,“上次我都能跟着您下地割麦,这次也能!再说,我还带了父皇赐的人参,能给村里生病的老人补身子呢!”
高铭远看着小皇子认真的模样,心中满是感动。他知道,赵珩此番前往,不仅是为了跟着自己学习,更是真心牵挂着兰考的百姓。他不再多言,只笑着点头:“既如此,那咱们便明日启程。殿下今日可先回府准备,臣也需把章程的初稿交给户部,再与太医院敲定御医动身的时日。”
赵珩闻言,立刻应下,又絮絮叨叨地问了许多兰考的近况,直到宫中来人催他回去,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看着小皇子远去的背影,高铭远心中感慨——有这样心系百姓的皇子,有陛下这般支持民生的君主,兰考的学堂与医馆,天下的农务推广,定能一步步顺利推进。他转身回到书房,拿起笔,在推广章程的末尾添上一行字:“携皇子赵珩同行,观农务、察民情,以励皇室体恤百姓之心。”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纸页上,那一行字仿佛也沾了暖意,透着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高铭远传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