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二十八楼的窗户,洒在林薇的绘图桌上,照亮了屏幕上错综复杂的线路。她轻轻调整了一下眼镜,将昨晚未完的变电站二次回路图打开,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着快捷键,线条随之延伸、交错。
“薇姐,这么早?”实习生小李端着咖啡走进办公室,探头看了一眼她的屏幕,“这是清河220千伏变电站的改造项目吧?这么多回路,看得我头晕。”
林薇微微一笑,指了指屏幕上的一个区域:“掌握规律就不难了。你看,这一块是继电保护回路,这里是测量回路,分开梳理就清晰了。”
九点整,办公室已坐满了人。键盘敲击声、鼠标点击声、偶尔的技术讨论,与空调的低鸣交织成设计院特有的白噪音。林薇喜欢这种氛围,安静却充满能量的流动,就像她笔下那些看不见的电流。
“林工,麻烦过来一下。”项目经理站在门口招手。
林薇起身走向会议室,那里已经坐了几位眉头紧锁的领导。
“业主提出了新要求,”项目经理推过来一沓文件,“他们希望把原本预留的间隔利用起来,增加对开发区方向的出线。”
林薇快速翻阅着资料:“这意味着原有的接线方案要全部调整,平面布置图也要重做。”
“工期能保证吗?”部门主任问道。
林薇在心中快速计算着改动量:“给我两个通宵。”
回到座位,她重新打开主接线图,开始调整那些本来已经完成的设计。这就是电力设计工作的常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在技术与限制之间绘制通路。
下午三点,小李又凑了过来:“薇姐,第三版了,又要重画吗?”
“工程设计就是这样,”林薇没有停下手上的工作,“每一次修改都是为了更安全、更可靠的供电。”
傍晚,当大多数人已经下班,林薇仍沉浸在图纸中。夜幕降临,窗外城市的灯火渐次亮起,那是无数个她参与设计的电力网络点亮的光明。
深夜十一点,她终于完成了新方案的初稿。保存文件时,她注意到办公室里还有一个人——老张,院里资深的输电线路专家,正在审核一批杆塔图纸。
“小林,还没走?”老张端着茶杯走过来,看了一眼她的屏幕,“变电站改造?”
林薇点点头:“改了三版了。”
老张笑了:“记得我参与设计的第一个500千伏变电站,图纸改了十三版。那时候还是用鸭嘴笔在硫酸纸上画呢,一改就是全盘重来。”
他指了指墙上挂着的一幅泛黄的变电站总平面图:“这是1998年我的作品。每次路过那个实际建起来的站,心里还是会涌起一种说不清的感觉。”
林薇凝视着那张手工绘制的图纸,线条均匀而精准,没有任何电脑辅助的痕迹,却依然保持着严谨与优美。
“为什么坚持了这么多年?”她轻声问。
老张喝了口茶:“因为知道自己的每一笔,最终都会变成真实的、能为千万人送去光明的东西。这种感觉,很难找到替代。”
老张离开后,林薇继续完善着图纸。凌晨一点,她终于保存了最终版本。关掉电脑前,她再次打开项目文件夹,里面密密麻麻排列着近百个图纸文件——从总平面到细节,从系统图到布置图,无一不是她与同事们数月心血的结晶。
站在空无一人的电梯里,她想起老张的话。是的,明天这些图纸将会被送到施工现场,工程师们会依照它们安装设备、架设线路。几个月后,一个完整的变电站将在城市边缘拔地而起,将她笔下的线条转化为真实的电力通道。
走出大楼,夜风微凉。她抬头望着满天繁星,又低头看向远处灯火通明的城市。在这座由钢筋水泥构成的森林里,她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设计工程师,日复一日地与图纸为伴。但她知道,那些看似枯燥的线条,终将汇入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
想到这里,她微微一笑,明天,还有新的图纸等待着她。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电力设计院的日常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