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之侧,亦是最真实的修行道场;以平和之心为良药,以耐心守护为禅定,能将疾病的阴影转化为照亮生命韧性的光。
初春的天气变幻无常,母亲不慎染上风寒,起初只是咳嗽,几日后竟发展成急性肺炎,需住院治疗。家里的宁静瞬间被打破,担忧与忙碌交织。父亲眉头紧锁,守在电话旁,昭阳则立刻收拾物品,陪同母亲住进了县医院的病房。
病房里充斥着消毒水的气味,四周是苍白的墙壁,邻床病人的呻吟、医护人员的脚步声、仪器的滴答声,构成一种令人不安的基调。母亲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因发烧和咳嗽而显得焦躁不安,眼神里充满了对疾病的恐惧和对年迈身体的无力感。
“哎……怎么就这么不顶用了……拖累你们了……”母亲叹息着,语气低落。
若是从前,昭阳可能会被这种沉重的氛围压得喘不过气,内心充满焦虑,要么强作镇定地安慰,实则内心慌乱,要么因疲惫和担忧而语气急躁。
但此刻,她清晰地意识到,这间病房,就是她当下的道场。母亲的病苦,是她修行“慈悲”与“智慧”的现前对境。
她没有试图强行驱散母亲的负面情绪,而是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她站在窗边,做了几次深长的呼吸,将内心的焦灼缓缓吐出,让平和的能量重新充盈身心。然后,她回到母亲床边,握住母亲因输液而冰凉的手。
“妈,别这么说,”她的声音温柔而稳定,像一阵和煦的风,“生病是身体在提醒我们该休息了。我们好好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好的。有我陪着您呢。”
她开始悉心照料,每一个动作都注入正念。
喂母亲喝水时,她专注地感受水温,小心地托起母亲的头,动作轻柔而稳妥。
擦拭身体时,她不再是完成任务,而是带着一份对身体的尊重与关怀,仿佛在擦拭一件珍贵的器物。
母亲因咳嗽无法安睡时,她并不催促,只是坐在床边,轻声为母亲描述窗外的景色,或者哼唱起母亲年轻时喜欢的歌谣。她的声音不高,却有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
她不仅照顾母亲的身体,更照顾她的心。当母亲因治疗痛苦而皱眉时,她会轻轻按摩母亲的手部穴位,引导她:“妈,试着感受一下呼吸,吸气……呼气……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疼痛感会轻一些。”她将简单的观呼吸方法,以最朴素的方式分享给母亲。
起初,母亲并不理解,依旧被不适感困扰。但昭阳不急不躁,一次次耐心引导。她的平和心态,如同静默而持续的光,渐渐影响了母亲。母亲发现,当自己真的试着去关注一呼一吸时,胸腔的灼痛和喉咙的瘙痒,似乎真的不再那么难以忍受。她开始慢慢安静下来,眼神中的恐惧和焦躁逐渐被疲倦后的平静所取代。
昭阳还将“感恩练习”带到了病房。她会说:
“妈,今天要感谢护士扎针技术真好,一次就成功了。”
“感谢医生查房时解释得很清楚,让我们安心。”
她引导母亲看到治疗中积极的一面,将关注点从“生病受苦”转向“正在康复”。
同病房的家属看到昭阳始终如一的沉静与耐心,私下里议论:“这闺女真稳当,有她在,她妈看着都安心不少。”
在昭阳充满觉照的照料和积极心态的影响下,母亲的情绪越来越稳定,配合治疗的意愿更强,睡眠和饮食也慢慢改善。连医生查房时都说:“老太太心态不错,这很有利于康复。”
一周后,母亲的情况明显好转,咳嗽减轻,烧也退了,脸上恢复了血色。出院那天,母亲拉着昭阳的手,眼中含着泪光,却不再是悲伤的泪:“阳阳,这次多亏了你……妈觉得,这次生病,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
母亲康复得又快又好,连医生都表示超出预期。这背后,不仅有药物的力量,更有昭阳以整个身心营造的、充满安宁与信心的能量场的作用。疾病,这个看似负面的经历,反而成了加深母女连接、验证修行力量的契机。
昭阳扶着母亲走出医院,春日暖阳照在她们身上,她心中默念:病榻亦是莲台,照料便是修行;以心安抚怖畏,心净则身亦安。
携手共度疾病的考验,让家庭的纽带更加牢固。昭阳意识到,除了应对具体的事件,家庭还需要一个共同向往的、光明而简单的核心,来凝聚人心,指引日常的言行。一个关于“家庭愿景”的想法,开始在她心中酝酿。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我的通透活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