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允鹤把老科长的信和便签一起放进贴身口袋,指尖按在布料上,仿佛能摸到老科长递来的温度。从那天起,他不再盯着窗外的荒草发呆,反倒沉下心整理集体办的档案——那些泛黄的纸页里,藏着北服公司几十年的故事:有老职工在碳化硅厂初创时蜷在车间过夜的记录,有张厂长跑砖窑时随手记的技术笔记,甚至还有当年老科长手写的《生产管理制度》初稿,字迹比后来的便签更稚嫩,却透着股不掺假的认真劲儿。
他把这些零散的“故事”按年份归整好,在每本档案的封皮上添了句简短备注:“1985年,碳化硅厂首台设备调试成功”“1990年,南砖厂产品合格率达98%”。赵大姐瞧见了,笑着打趣:“你这么一弄,这些旧档案倒像本‘公司史’了,以后新人来都能翻着看个明白。”覃允鹤也跟着笑——原来在集体办,也能找到做事的意义,不是抢着干“大事”,而是把“小事”做扎实、做妥帖。
没几天,总公司果然派了人来,是财务处的张科长,还跟着个面生的年轻科员。两人直接去了集体办公室,张科长没绕弯子:“允鹤,这次来是想了解下之前运销公司那笔一千五百万应付款的细节,你当时是经理,肯定清楚情况。”
覃允鹤没慌,从抽屉里拿出个旧笔记本——这是他在运销公司时记的业务台账,每笔货款的往来、和总公司的沟通记录,都一笔一画记得清清楚楚。他翻到对应页码,指着字迹说:“张科长,这笔应付款里,九百万是碳化硅厂占用的货款,我之前在审计会上提过,这里有每次和财务科的对账记录,小刘都签过字;剩下的六百万,一部分是欠小煤矿的煤款,一部分是业务员的差旅费和运费,都有报销单和合同备份,我现在就能带您去财务科查原件。”
年轻科员追问:“有没有可能存在私存资金的情况?”
覃允鹤抬眼,语气平静却透着坚定:“我在运销公司这么多年,老科长教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做事要实,待人要诚’。所有资金都走总公司财务账,我手里从没私设过一分钱的账户,之前审计也查过。您要是不放心,我把所有客户的联系方式给您,您随时打电话核实。”
张科长翻了翻台账,又看了看覃允鹤坦亮的眼神,点了点头:“我知道你的为人,当年你帮矿务局催回三百万货款的事,我们都听说过。这次就是例行核实,没别的意思。”临走前,他拍了拍覃允鹤的肩膀,“要是运销公司那边有需要,你随时跟我说——他们现在的情况,确实缺个懂业务的人搭把手。”
覃允鹤谢过张科长,心里松了口气——他没辜负老科长的叮嘱,也没丢了自己的本心。当天下午,他路过运销公司时,特意走了进去。小赵正对着客户名单发愁,见他进来,赶紧站起来:“覃经理!您咋来了?”
“来看看。”覃允鹤的目光落在窗边的旧桌子上,桌面擦得干净,那个小小的“鹤”字在光里格外清晰。他指了指小赵手里的名单:“最近跟烟台的老客户联系了吗?他们冬天要囤煤,得提前对接,别误了时机。”
小赵苦着脸摇头:“李副经理不让我们联系,说新客户更‘有潜力’。可新客户要么压价太狠,要么付货款慢,都快愁死了。”
覃允鹤想了想,从口袋里掏出笔,在一张纸上写了两个名字:“这是青岛燃料公司的张经理和威海建材的王总,你要是遇到难处,就说是我介绍的,他们会给你几分面子。记住,跟客户打交道,诚比啥都重要,别玩虚的套路。”
小赵赶紧把纸叠好揣进兜里,眼眶有点红:“谢谢覃经理,还是您想着我们。”
覃允鹤笑了笑,没多留,转身往外走。路过老王的工位时,老王抬头看了他一眼,嘴唇动了动,最终只点了点头。覃允鹤也回了个点头——过去那些磕磕绊绊的恩怨,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
回到集体办公室,赵大姐正煮着玉米,见他进来,递了一根:“刚从家属院阿姨那儿要的,热乎着呢。对了,昨天我碰到老科长的爱人,她说老科长最近在学下棋,还念叨你呢,说你要是有空,就去家里坐坐,陪他唠唠。”
覃允鹤接过玉米,咬了一口,甜丝丝的热流从嘴里淌到心里。他望着窗外,夕阳把荒草染成了金红色,风一吹,好像裹着老科长的笑声。他摸了摸口袋里的信和便签,突然明白:岗位会变,身份会变,可只要“做事要实,待人要诚”的念想不丢,不管在哪个地方,都能立得住脚——就像那张旧桌子,有过缺口,却依旧结实;就像他自己,受过委屈,却依旧踏实。
晚上下班,覃允鹤去了小卖部,买了两斤水果——他打算周末去看看老科长,跟老科长说说最近的事,说说那张旧桌子,还有他在集体办找到的“小事”。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脚步比来时更稳,月光落在他身上,暖得像老科长当年拍他肩膀的温度。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北大井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