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亿个候选分子,如同过江之鲫,被投入到AKt1的虚拟“锁孔”中。盘古模型的子程序,以每秒数百万次的速度,冷酷地计算着每一个分子的“契合度”。
“形状不对,滚!”
“电荷排斥,滚!”
“尺寸太大,滚!”
99.99%的分子,在这一关就被无情地刷掉。这场残酷的海选,只持续了不到二十分钟。最终,只剩下十万名“幸运儿”进入了下一轮。
这十万个分子,被投入到一个模拟真实细胞环境的“量子洗衣机”中。在这里,有水分子的剧烈碰撞,有离子浓度的不断波动,有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热振动。
“结合不稳,一个水分子撞过来就散架了?废物!”
“构象僵硬,不懂得灵活调整姿势?蠢货!”
“诱导契合能力太差?滚蛋!”
每一个分子,都在这个虚拟的“细胞风暴”中被折磨了相当于现实世界中几十纳秒的时间。这短短的几十纳秒,对它们而言却是一场漫长的生死考验。
又是一轮惨烈的淘汰。最终,当一切尘埃落定,屏幕上只剩下了三个闪耀着金色光芒的分子结构。
它们是经历了亿万次厮杀,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最终胜利者,是这场虚拟战争的“冠军”、“亚军”和“季军”。
陈启明看着这三个完美的分子,满意地点了点头。
“很好,剧本写好了,演员也选定了。”
但光有这些还不够。一份来自未来的“答卷”,不能只给出问题和答案,它必须包含从理论到实践的、让魔鬼都挑不出任何瑕疵的完整“说明书”。
他深吸一口气,双手重新放回键盘。接下来的工作,是将这场虚拟世界的辉煌胜利,转化为现实世界中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
他开始疯狂码字。
文档的标题,他取得极其嚣张——
《盘古之心:基于生成式AI的从头设计(de Novo design)高特异性AKt1激酶抑制剂——从理论、预测到湿实验验证的全流程方案》
他首先用最精炼的语言,阐述了“盘古”模型的核心架构与颠覆性的设计哲学。
紧接着,他将那三个“冠军分子”的详细合成路线,一步步地罗列出来。每一步反应的原料、试剂、温度、压力、催化剂、纯化方法……详尽到仿佛是他亲手在实验室里做过千百遍。
然后,是最骇人听闻的部分——“实验结果预测”。
他直接调用“盘古”的预测模块,将这三个分子在未来实验中可能得到的所有关键数据,精确地计算了出来,并一一列出:
“候选分子pangu-01:”
“生物物理性质: 预计质谱分子量为xxx.xxx da,与理论值完全一致。质量光度法(mp)检测显示,其在pbS缓冲液中99.8%以单体形式存在,无明显聚集,性质优良。”
“功能活性: 体外酶活实验预测Ic50值为0.52 nm(纳摩尔每升)。在A549肺癌细胞系中,有效抑制细胞增殖的Ec50值为3.14 nm。”
“特异性与毒性: 对激酶家族其他成员(如AKt2, AKt3)的选择性超过1000倍。在正常人肺上皮细胞系中,半数致死浓度(Ld50)大于100 μm(微摩尔每升),显示出极高的安全性窗口。”
……
每一项数据,都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这已经不是一份科研计划书了,这是一份来自未来的“标准答案”,一份直接把期末考试的正确答案连同解题步骤一起拍在审稿人脸上的“天书”!
最后,作为点睛之笔,他用一个章节,提出了一个名为“设计-构建-测试-学习(dbtL)”的快速迭代闭环理念。
“本次提交的,仅仅是‘盘古’的第一次啼哭。”
“我将开放‘盘古’模型的部分接口。贵校的研究人员,可以将本次的实验数据,以及未来你们得到的任何新数据,反馈给模型。AI将从每一次的成功与失败中学习,它的‘化学直觉’会变得越来越敏锐,下一次的设计将会更加精准、高效。我们将共同开启一个药物研发的‘飞轮时代’!”
写下最后一个字,陈启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全身的力气仿佛都被抽空了。
他抬头看了一眼时间。
23:58:12
距离新年,还剩不到两分钟。
窗外,夜空中已经开始绽放出第一批绚烂的烟火,将漆黑的夜幕照得亮如白昼。远处传来了隐约的欢呼声和鞭炮的噼啪声。
整个世界都在狂欢,庆祝旧岁的结束和新年的到来。
而在这间与世隔绝的地下实验室里,陈启明只是平静地将这份足以改变人类未来的文档,连同“盘古”模型的源代码压缩包,添加到了邮件附件中。
收件人:
金陵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严树隆院士。
振旦大学,药学院,陈海峰。
邮件标题异常简洁:
一份来自未来的新年礼物。
当他点击“发送”按钮的那一刻。
“铛——铛——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神系统:从高三开始引领科技革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