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晨,三辆市电视台的采访车驶入上源县政府大院。
林薇率先从车上下来,一袭米色风衣,干练中透着知性美。
“何县长,我们又见面了。”林薇伸出手,笑容温婉。
何尘与她握手:“欢迎林记者。这次要辛苦你们了。”
“是我们的荣幸。”林薇转向身后的摄制组,“这次台里很重视这个专题,派了最好的团队。”
在简短的对接会后,林薇提出要先去看看清江河。
何尘亲自陪同,一行人沿着河岸漫步。
“这里的变化太大了。”林薇看着清澈的河水,不无感慨,“去年这个时候,这里还散发着异味。”
摄像师敏锐地捕捉着画面:垂钓的老人、嬉戏的孩童、岸边新修的步道。
一位正在河边洗衣的大妈认出了何尘,激动地放下手中的活计:“何县长!多亏了您啊,现在洗衣服都不怕河水脏了!”
林薇示意摄像师跟上,上前与大妈交谈起来。
“您觉得治理前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变化可大了!”大妈嗓门洪亮,“以前这河水黑乎乎的,洗过的衣服都有一股味。现在你看,清亮得很!孩子们也敢下河玩了。”
她指着不远处的凉亭:“那边以前是个排污口,现在成了我们老年人下棋聊天的地方。”
何尘站在一旁,没有打扰这自然的采访。
林薇回头看他一眼,眼中带着赞许。
接下来的两天,摄制组马不停蹄。他们走访了沿岸的村庄,记录了村民生活的真实变化;拍摄了石龙山项目的施工现场,捕捉工人们忙碌的身影;还在县环保局查阅了大量的治理资料。
第三天下午,林薇在何尘的办公室进行专访。
“何县长,清江河治理过程中,最让您感动的是什么?”
何尘沉思片刻:“是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治理期间,需要临时占用部分农田,拆迁一些违章建筑。起初我们很担心会遇到阻力,但事实上,群众都非常配合。”
他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位老大爷在河边的违建小卖部要被拆除,工作人员去做工作时,大爷二话没说就同意了。他说:“这河水臭了十几年,现在政府要治理,我怎么能拖后腿?”
林薇专注地记录着,不时点头。
“在治理过程中,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生态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科学规划,更需要持之以恒。”何尘说,“而且,必须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让群众真正受益,治理成果才能持久。”
专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结束后,林薇一边整理设备,一边说:“何县长,您的务实作风让人敬佩。”
“过奖了。这些都是分内之事。”
林薇看着他,忽然轻声说:“你知道吗,很多地方官员都想方设法要上我们的节目,但像你这样实实在在做事的不多。”
何尘微笑:“上源县的条件比不上发达地区,我们只能一步一个脚印。”
摄制组离开后,何尘很快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几乎忘记了这次采访。
直到一周后的晚上,何尘正在办公室加班,汪伟急匆匆推门进来:“县长,市台正在播我们的专题片!”
何尘打开办公室的电视,正好看到片头——《清江河重生记》。
画面从清江河的历史影像开始,黑白照片上记录着河流曾经的污浊。
随后镜头切换,展现今日清澈的河水、绿树成荫的河岸、百姓的笑脸。
节目采用了大量实地拍摄的素材,穿插专家访谈和数据分析。
林薇的解说专业而富有感染力,既肯定了治理成果,也客观分析了治理过程中的难点。
最打动人的是普通村民的采访片段。
那位洗衣大妈、垂钓的老人、在河边嬉戏的孩童,他们的笑容真挚而动人。
节目最后,是何尘的专访片段。
镜头前的他沉着稳重,言语朴实,却处处体现着为民情怀。
节目刚播完,何尘的手机就响个不停。
秦娅第一个打来电话:“节目做得很好,真实展现了上源县的变化。”
紧接着是宋静宜:“节目我看了,林记者很专业。这个报道会在省里产生很好的反响。”
江玥发来信息:“县长,您上电视的样子真帅!全县的老百姓都在夸您呢!”
连高剑都难得地发来短信:“节目不错,真实反映了工作成果。”
何尘一一回复,心情平静。
他知道,媒体的赞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
深夜,他收到林薇的信息:“节目收视率很好,台里领导很满意。观众反馈也很积极。”
“辛苦了,感谢你们的专业报道。”
“是你工作做得好。希望下次还有合作的机会。”
何尘放下手机,走到窗前。
县政府大院外的街道上,几家夜宵摊还亮着灯,隐约能听到食客们在讨论刚才的节目。
这一刻,他更加确信:只要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就一定能赢得理解和支持。
而远在省城,某高档小区内,赵逸飞关掉电视,脸色阴沉。他拨通一个电话:“看到节目了吗?不能再让何尘这么风光下去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我本想躺平,却成官场红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