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病重”不朝的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京城激起了千层浪。表面上看,各部衙门依旧照常运转,但暗地里,无数股力量都在疯狂地涌动、试探、勾结。
最感到不安的,是皇太孙朱瞻基。
这位年轻的太孙,敏锐地察觉到了空气中不同寻常的危险气息。祖父莫名不朝,素来与父亲亲近的杨士奇被数次秘密召见后便闭门谢客,更让他心惊的是,他安插在户部和漕运系统的眼线回报,一些原本态度暧昧的官员突然变得强硬,甚至开始暗中调查太子府关联商号的账目。
“不对劲……皇爷爷此举绝非寻常!” 朱瞻基在自己的府邸内焦躁地踱步,“杨士奇态度不明,京营兵马似有异动,还有那该死的粮价!”
他意识到,父亲的地位乃至性命,都可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绝不能坐以待毙!
朱瞻基立刻派出手下最得力的心腹,试图联络太子党的核心成员——尤其是那些与漕运、粮商关系密切,在此次粮价风波中“出力”最多的文官集团成员,希望能够联合起来,至少要在皇帝“病愈”临朝时,集体上书,力保太子,弹劾可能存在的“谗言小人”,甚至不惜以朝局稳定相逼,造成一种逼宫的态势。
然而,他派出去的人,几乎全都无功而返。
“殿下,张大人府邸被锦衣卫的人看起来了,说是奉旨保护,许进不许出!”
“殿下,李大人那边也是同样的情况,连采买的下人都被严格盘查!”
“王御史府外多了许多生面孔,我们的人根本靠近不了!”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朱瞻基的脸色越来越白,冷汗浸湿了内衫。他这才恍然惊觉,他们所有的行动,甚至可能早在计划阶段,就已经在皇祖父的监视之下!那些他试图联络的官员,早已被变相软禁在了各自的府邸之中。所谓的逼宫计划,尚未走出王府,就已胎死腹中。
一股彻骨的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皇祖父这是要……赶尽杀绝吗?
而此刻,风暴眼的另一端——天津卫晟王府,却显得异乎寻常的平静。
朱高晟,这位身材颀长、眉目间既有母亲徐皇后的俊雅又不失父亲朱棣英武之气的皇子,正坐在书房内,擦拭着一把精美的宝剑。他得到了三哥的密报,知晓了父皇“称病”以及京城暗中的风云变幻。
与朱瞻基的焦躁不同,朱高晟的眼神异常复杂。有对至高权位本能的渴望,有对父皇决定的一丝感激,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压力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悲凉。
他想起母亲在世时,总是摸着他的头,对父皇说:“高晟这孩子,性子最像你,要强,但望陛下将来,能多引导,少些苛责。” 她也曾私下告诫他:“晟儿,你才华不逊于任何人,但需记得,兄弟和睦,方是家国之福。”
如今,父皇要将这万里江山,这沉重的担子,以及必然伴随的兄弟阋墙的风险,一并交到他的手上。
“母亲……” 他心中默念,“若您在天有灵,会赞成父皇的决定吗?会保佑儿子,不致让这江山蒙尘,不让兄弟相残的悲剧上演吗?”
他知道,自己已无退路。父皇的意志,便是天命。他只能向前,也必须向前。他暗中下令府中护卫加强戒备,同时密切关注着皇宫和东宫的任何风吹草动。他明白,这场风暴,他既是受益者,也可能成为目标。
而在紫禁城深处,朱棣虽然“称病”,却并未休息。他通过王景宏和锦衣卫指挥使,严密地掌控着京城的一切动向。
“皇上,太孙殿下果然派人四处联络,试图串联。” 锦衣卫指挥使跪在地上,低声禀报。
“名单上那些人,有何异动?”
“回皇上,皆已被控制在府中,无人能外出串联。其家族与商号,也已在监控之下。”
“东宫呢?” 朱棣最关心的还是长子。
“太子殿下高烧未退,太医一直在侧。对于外界之事,似乎……毫不知情。”
朱棣沉默了片刻,挥挥手让指挥使退下。他走到窗边,望着外面阴沉沉的天空。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就这样被他无声无息地扼杀在了萌芽状态。这一切,病中的太子竟全然不知。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他成功地阻止了一场可能震动国本、玷污史册的逼宫闹剧,也为高晟扫清了最大的障碍。但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喜悦,只有帝王家事带来的无尽疲惫与苍凉。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朱棣的麒麟逆子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