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内,旌旗肃穆,礼乐庄重。永乐皇帝朱棣高踞龙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殿中央那位风尘仆仆却目光炯炯的三宝太监——郑和身上。这是一场专为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凯旋而设的大朝会,旨在昭告天下,彰显国威。
太子朱高炽作为储君,立于御阶之下首位,虽然面色依旧带着病态的苍白,但眼神清明,身姿也比往日挺拔了些许。晟王朱高晟则站在亲王班列的前端,神色平静,唯有眼底深处闪烁着一丝期待,他不仅想听郑和讲述远洋的奇闻,更想了解其行动背后对大明战略格局的影响。
郑和手持玉笏,声音洪亮而沉稳,开始向皇帝和满朝文武详细奏报此次历时数载、行程万里的西洋之行。他首先概述了船队所历之国,从占城、暹罗,到满剌加、苏门答腊,穿越印度洋抵达古里、柯枝,甚至远至阿拉伯半岛的阿丹、祖法儿,以及东非的木骨都束、卜剌哇……一个个遥远而陌生的地名从他口中吐出,伴随着对当地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的简要描述,仿佛在众人面前缓缓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寰宇画卷。
“……臣等奉陛下德意,赍带诏书及丰厚赏赐,所到之处,宣谕大明皇帝怀柔远人之至意。诸国酋长、国王,感念天朝恩德,或遣使随船朝贡,或亲奉表文称臣纳贡,愿永为大明藩属,共沐天恩。”郑和的话语中充满了身为天朝使者的自豪。
接着,他的语气转为凝重,奏报了此行中最为关键,也最能体现大明“王者之师”风范的一次军事行动——平定苏门答腊内乱。
“陛下,臣等船队抵达苏门答腊时,其国正值内乱。前国王之子,已受我大明册封为新王者,遣使向臣哭诉,其叔苏干剌,因觊觎王位,悍然纠集部众,攻打王城,屠戮忠良,致使生灵涂炭,海道不宁。”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跨海用兵,非同小可。
郑和继续道:“臣观苏干剌,名不正言不顺,暴虐无道,非但不能护佑一方,反而为祸商旅,扰乱陛下安定西洋之大局。且其对我大明册封之正统君王动武,实乃藐视天朝权威!臣谨记陛下‘扶助弱小,惩处悖逆’之训示,以为此乱不平,不足以彰显我大明主持正义之决心,不足以震慑西洋诸邦不臣之念!”
他详细叙述了作战经过:如何利用庞大舰队的威慑力,如何派遣精锐陆战队登陆,如何与新王军队协同作战,如何运用火炮优势摧毁叛军壁垒,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大败苏干剌叛军,并亲手将此獠擒获。
“此战,我大明王师阵斩叛军数千,自身伤亡微乎其微。苏门答腊新王及臣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感陛下再造之恩,立誓永世效忠大明,岁岁来朝!臣已遵旨,将逆贼苏干剌押解回朝,听候陛下发落!”郑和最后铿锵有力地总结道。
“好!好一个‘扶助弱小,惩处悖逆’!”龙椅上的朱棣猛地一拍御案,脸上满是激赏与自豪,“郑和!你此行不仅扬我国威于万里之外,更靖海道,安藩属,立我大明堂堂正正之规矩!此乃不世之功!传朕旨意,郑和及其麾下有功将士,重赏!”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文武百官齐声山呼,许多人的脸上也露出了与有荣焉的神色。他们虽然其中不少人对跨海远征耗费巨大曾有微词,但此刻听到如此辉煌的战果和深远的影响,也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极大地提升了大明在西洋地区的权威和影响力。
朱高晟站在班列中,心中亦是波澜涌动。郑和的行动,完美地诠释了何为“炮舰外交”!通过一次精准的军事干预,不仅稳定了一个关键地区的局势,更向整个印度洋沿岸国家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大明有力量,也有意愿维护地区的秩序和自身认可的“正统”。这对于未来建立稳定的贸易路线、获取海外资源、乃至推行他的“海外分封”计划,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影响力的扩张,远比单纯的武力征服更加持久和有效。
大朝会在对郑和及其船队的褒奖与对苏干剌的处置决议(朱棣下令将其囚禁,以儆效尤)中结束。然而,关于此次西洋之行的讨论,在退朝后,于乾清宫西暖阁内,以一种更小范围、更深入的方式继续着。
朱棣留下了太子朱高炽、晟王朱高晟、以及郑和与几位核心内阁成员。
朱棣兴致极高,详细询问了郑和关于西洋各国具体的政治格局、军事实力、物产分布,特别是那些香料、药材、宝石的产地和贸易情况。郑和一一作答,言辞精准,数据详实,显露出其过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朱高晟静静地听着,脑海中飞速整合着这些信息。当郑和提到,在与古里、柯枝等富庶邦国进行大宗贸易时,往往是以物易物,或者使用当地通用的金银进行结算时,他眼中精光一闪,一个比之前构想更加精妙、也更加“霸道”的策略逐渐成型。
待郑和汇报告一段落,朱高晟上前一步,躬身道:“父皇,儿臣听了三宝太监所言,于西洋贸易一事,略有浅见,或可使我大明获利倍增,更能纳天下金银于国库。”
“哦?我儿又有何妙策?速速道来!”朱棣此刻心情极佳,对朱高晟的意见尤为重视。
“父皇,三宝太监此次下西洋,平定叛乱,宣示威德,使我大明声望远播四海,此乃政治、军事上的巨大成功,儿臣钦佩不已。”朱高晟先肯定了郑和的功绩,随即话锋一转,“然,儿臣以为,如今之贸易方式,以物易物或以金银结算,虽能获利,却未能将天朝之优势发挥至极致,亦未能将西洋之财富,尽数吸纳。”
“发挥极致?尽数吸纳?”朱棣身体微微前倾,兴趣更浓。几位阁臣也竖起了耳朵。
“正是。”朱高晟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语气沉稳而自信,“如今贸易,我朝输出丝绸、瓷器、茶叶,换回香料、宝石等物,固然不错。但金银结算,有其弊端。西洋各国金银成色不一,换算繁琐,且金银本身乃天下通行之硬货,与其让它们散落四方,不如……尽数流入我大明!”
“尽数流入?”朱棣眼中精光一闪,“如何尽数流入?”
朱高晟微微一笑,抛出了他构思的核心:“儿臣之策,在于‘永乐宝钞’!”
“宝钞?”众人皆是一愣。宝钞乃大明发行之纸币,虽为法定货币,但在民间,尤其远洋贸易中,信誉和接受度……
朱高晟知道他们的疑虑,不慌不忙地解释道:“父皇,诸位大人,此策之关键,非是让宝钞在西洋如金银般自由流通,而是将其变为与我大明进行贸易的‘唯一凭证’!”
他详细阐述道:“儿臣建议,颁诏西洋诸国,宣告自下次下西洋始,凡欲购买我天朝丝绸、瓷器、茶叶等一切货物之商贾、国王,必须先行以其本国之金、银、铜等贵金属,至我大明船队指定之处,按照我朝定下的官方牌价,兑换成‘永乐宝钞’!唯有手持宝钞者,方可与我朝进行交易!”
他顿了顿,让众人消化一下这个前所未有的概念,然后继续道:“换言之,他们想买我们的东西,就必须先把真金白银给我们,换成我们的纸钞!他们手中的宝钞,只能用于购买大明商品,在我大明认可的贸易体系内流通!如此一来——”
朱高晟的声音带着一种战略家的冷酷与灼热:“西洋诸国为获得天朝精美的丝绸、瓷器,以及他们赖以维持贵族生活的香料(需从我朝转购),必将竞相开采、收集其国内之金矿、银矿,争先恐后地运至我船队兑换宝钞!届时,天下之金,四海之银,将如同百川归海,源源不断,汇入我大明国库!而我们所付出的,主要是我朝独具、他国无法仿造的商品,以及……印着‘永乐’年号的纸张!”
暖阁内一片寂静,只能听到众人粗重的呼吸声和烛火跳跃的噼啪声。
这个策略太惊人,也太……霸道了!
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贸易观念!不是平等的以物易物,也不是简单的使用贵金属结算,而是利用大明在制造业和贸易上的绝对优势地位,强行建立了一个以“永乐宝钞”为媒介的单向金融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目的,就是赤裸裸地掠夺全世界的贵金属!
朱棣的胸膛剧烈起伏着,他感觉自己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他一生征战,追求的是开疆拓土,是万国来朝的荣光。然而此刻,他四儿子给他描绘的,是一种更加高级、更加隐蔽,却也更加贪婪的征服方式——金融征服!
战争掠夺财富,还有耗尽之时。而这种“宝钞纳金”之策,只要大明的商品依旧被世界渴求,只要大明的舰队能够维护这套规则,财富的流入就将永不停止!这简直是为大明打造了一台亘古未有的、汲取天下财富的机器!
“经济……战争……这才是真正的经济战争!”朱棣猛地站起身,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那光芒中混合着震撼、狂喜与一种发现终极武器的兴奋,“不费一兵一卒,只需一纸诏令,便能纳万国之金银于朕之府库!高晟!此策……此策真乃经天纬地之才!足以定我大明万世之基业!”
他激动地在暖阁内踱步,脑海中已然浮现出无数金银如同洪流般从海上涌入大明的壮观景象。
太子朱高炽也是听得心神摇曳,他虽然对经济不算精通,但也明白这策略一旦成功,大明将获得何等恐怖的财力,足以支撑任何宏图伟业!他看向四弟的眼神,充满了复杂的敬佩。
郑和亦是心潮澎湃,他深知西洋诸国对大明商品的依赖,若以此策行之,船队所到之处,将不再是简单的贸易站,而是吸纳财富的闸口!
“郑和!杨士奇!夏原吉!”朱棣停下脚步,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即日起,以此‘宝钞贸易’之策为核心,重新规划下一次下西洋一切事宜!制定详细章程,确定金银兑换牌价!朕要让我‘永乐宝钞’,成为西洋万国觊觎大明财富的……唯一钥匙!要让这四海之金,八荒之银,尽归大明!”
“臣等遵旨!”郑和与几位阁臣齐声领命,他们知道,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由他们亲手开启。
朱高晟看着意气风发的父皇和跃跃欲试的臣子,心中平静而自信。他将现代金融霸权的核心理念,巧妙地包装成了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执行的“宝钞策略”。这一步踏出,大明的征途,将不仅仅是星辰大海,更是囊括寰宇的金融帝国!西暖阁的烛火,将朱棣脸上那混合着帝王雄心与发现新大陆般喜悦的表情,照得格外清晰。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朱棣的麒麟逆子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