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瓦窑堡还笼罩在薄雾中,兵工厂的起床号还没吹响,林烽就已经站在车间外的空地上,仰头望着天空发呆。他手里攥着刚到的前线急电,眉头皱成了个川字。
“厂长,这一大早的看啥呢?”王老铁拎着个搪瓷缸子走过来,顺着林烽的目光往天上看,“有鸟窝?”
“比鸟窝麻烦多了。”林烽把电报递过去,“你看看,鬼子学精了,现在飞机飞得老高,咱们的机枪够不着。”
王老铁眯着眼看了会儿电报,猛地一拍大腿:“他娘的!这不是欺负人吗?有本事下来跟老子真刀真枪干啊!”
“鬼子要是有这胆量,还用得着飞机?”唐忠祥不知什么时候也过来了,推了推眼镜,“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飞机在四千米以上高度飞行,确实超出了现有防空武器的有效射程...”
“得得得,唐大秀才,说人话!”王老铁赶紧打断。
“就是说咱们的枪打不着那么高。”林言简意赅地总结,“得造能打更高的炮。”
正说着,沈泉也小跑着过来:“厂长,听说前线又来急报了?是不是又要加产?”
林烽把电报传给大家看:“正好你们都来了,咱们开个碰头会。总部要求我们尽快研制防空炮,专门对付鬼子的高空飞机。”
“防空炮?”王老铁挠挠头,“这玩意儿咱们可没造过啊!”
唐忠祥却眼睛一亮:“我研究过日军的防空武器,他们的88式防空炮最大射高只有三千米。如果我们能造出射高四千米的...”
“四千米?”牛大力刚走过来就听见这句,吓得直咂舌,“那不得把天捅个窟窿?”
林烽被逗笑了:“就是要捅他个窟窿!走,去会议室详谈。”
会议室里,林烽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鬼子的轰炸机现在学聪明了,飞得高,咱们现有的武器确实拿他们没办法。所以,咱们要造一种专门打飞机的炮。”
“这炮得能转圈,能抬头低头,”王老铁比划着,“还得能连发,是不是?”
“老王说到点子上了。”林烽赞许地点头,“我初步设想,先造20门37毫米双联防空炮应急,等工艺成熟了,再建专门的防空炮车间。”
“37毫米?双联?”唐忠祥立即掏出小本本计算,“如果单管射速能达到每分钟120发,双联就是240发,这个火力密度足以形成有效的防空弹幕...”
“等等等等,”王老铁又听糊涂了,“啥叫弹幕?”
“就是像幕布一样密的炮弹,”林烽形象地解释,“让鬼子飞机无处可逃。”
“这个好!”牛大力来劲了,“到时候看小鬼子往哪跑!”
“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技术上有很多难关。”林烽转向一直沉默的重炮车间主任老周,“周师傅,您是造炮管的行家,这37毫米炮管,您看有难度吗?”
周强国,大家都叫他老周,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工匠,造了半辈子炮。他慢悠悠地掏出烟袋,点上吸了一口,才开口:“炮管本身不难,难的是要能转得快,打得准。得有个好炮架,还得有精密的转向机构。”
“老周说得对,”林烽接着说,“我设想的技术参数是这样的:口径37毫米,单管射速120发每分钟,初速要达到820米每秒,有效射高四千米...”
“四千米?”老周吐了个烟圈,“这个初速,炮管得加长,膛压也会很大,对材料要求高啊。”
“材料不是问题!”王老铁拍胸脯,“咱们现在炼的钢,比鬼子的都不差!”
唐忠祥推推眼镜:“根据弹道计算,如果初速达到820米每秒,配合流线型炮弹,射高四千是完全可行的。不过高低射界要设计在负5度到正85度,方向射界要360度全覆盖。”
“啥意思?”牛大力又迷糊了。
“就是能朝天上打,也能平着打,”林烽解释道,“转着圈打!”
“这个带劲!”牛大力眼睛放光,“那岂不是天上地下都能打?”
“理论上是这样。”唐忠祥点头,“对地有效射程预计能达到两千米。”
沈泉插话道:“重量也得考虑啊,太沉了不好运输。一千七百五十公斤怎么样?”
“这个重量可以,”老周盘算着,“用咱们的卡车能拉动。”
会议开得热火朝天,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林烽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便做了总结:“这样,老周负责炮管和整体结构设计,老王配合解决材料问题,老唐负责弹道计算和瞄准系统,老沈提前规划运输方案。”
“放心吧厂长!”众人齐声应道。
散会后,林烽特意留下老周:“周师傅,您是老师傅了,这防空炮对咱们来说是个新课题,您得多费心。”
老周慢悠悠地又点上一袋烟:“厂长,不瞒您说,我年轻时在沈阳兵工厂见过高射炮。那时候就想啊,啥时候咱们自己能造就好了。没想到啊,这个愿望要在咱们瓦窑堡实现了。”
林烽动情地说:“有您这样的老师傅在,咱们什么奇迹创造不出来?”
下午,各个车间都动起来了。
老周带着重炮车间的工人们开始画设计图。他拿着粉笔在地上画来画去,工人们围成一圈。
“这里要加个转盘,”老周边画边说,“要不怎么转圈?”
一个年轻工人问:“周师傅,这转盘用啥材料?铁的成不?”
“铁的太重,”老周摇头,“用咱们的特种钢,既要结实又要轻便。”
另一边,王老铁在炼钢车间盯着炉火,跟工人们商量:“老周说要强度更高的钢,咱们得调整配方。”
“加多少铬合适?”一个老师傅问。
“先试一炉看看,”王老铁抹了把汗,“不行再调整。”
唐忠祥则在实验室里摆弄着计算尺,嘴里念念有词:“初速820,空气阻力系数0.32,射高应该能到4200米...”
牛大力好奇地凑过来:“唐工,算出来没有?真能打四千米?”
“只多不少!”唐忠祥兴奋地推推眼镜,“不过要实现这个射程,炮弹也要重新设计。”
最热闹的是沈泉的运输队,他们不知从哪弄来个大转盘,正在试验怎么把假想的炮身装上去。
“往左转!再往左!好,停!”沈泉指挥着,“这个转速够不够快?”
“再快炮手该晕了!”一个队员开玩笑说。
整个兵工厂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各个部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运转。
三天后,初步设计方案出来了。老周拿着图纸找到林烽:“厂长,您看看,这是初步设计。”
林烽接过图纸仔细观看。图纸上,双联防空炮威武霸气,两个炮管并列,下面是灵活的转向机构。
“好!真好!”林烽连连称赞,“周师傅,您这设计绝了!”
“还有个问题,”老周指着图纸说,“这个高低机要做得精密,要不打不准。”
“让唐工配合您,”林烽说,“他算数据是一把好手。”
正说着,唐忠祥兴冲冲地跑来:“厂长!周师傅!弹道数据算出来了!完全可行!”
“走,咱们去车间说!”林烽带头往外走。
车间里,工人们听说初步设计方案出来了,都围了过来。
老周把图纸挂在墙上,给大家讲解:“这是咱们要造的37毫米双联防空炮。两个炮管,能同时开火。”
“周师傅,这炮能打多快?”一个工人问。
“一个炮管一分钟能打120发,两个就是240发。”老周答道。
人群中发出惊叹声。
“乖乖,这一分钟打出去的炮弹,得用马车拉吧?”
“何止马车,得用卡车!”
唐忠祥补充道:“炮弹初速820米每秒,打上天只要十几秒!”
“那鬼子飞机还不吓尿裤子?”牛大力粗豪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王老铁关心的是材料:“炮管用咱们新炼的铬钢,保证打一千发不变形!”
“瞄准镜我设计了新的,”唐忠祥推推眼镜,“带提前量计算,保证让鬼子飞机无处可逃。”
沈泉更实在:“运输方案我也想好了,把炮拆成三部分,到了阵地半小时就能组装好。”
看着大家热情高涨的样子,林烽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站到工具箱上,大声说:“同志们!咱们又要创造历史了!等这防空炮造出来,看鬼子的飞机还敢不敢在咱们头顶嚣张!”
“造!必须造!”工人们群情激昂。
“不过我要提醒大家,”林烽话锋一转,“这是咱们第一次造防空炮,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厂长放心!”王老铁第一个响应,“再难还能难过当初造第一门榴弹炮?”
“就是!咱们什么难关没过过?”工人们纷纷附和。
老周慢悠悠地开口:“有厂长领着,有大家齐心协力,没有过不去的坎。”
接下来的日子,瓦窑堡兵工厂进入了新一轮的攻坚阶段。车间里日夜灯火通明,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不绝于耳。
然而,正如林烽预料的那样,困难接踵而至。
先是炮管材料问题。王老铁炼的新钢强度够了,但是韧性不足,试制的第一根炮管在测试时出现了裂纹。
“他娘的!”王老铁急得直跺脚,“这钢怎么就不听话呢!”
林烽捡起碎裂的炮管仔细查看:“别急,老王。失败是成功之母,咱们再调整配方。”
接着是转向机构的问题。老周设计的转盘在测试时转动不够灵活,还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润滑不够,”老周皱着眉头,“得重新设计润滑系统。”
唐忠祥那边也不顺利。新设计的瞄准镜在模拟测试中误差太大。
“不应该啊...”唐忠祥对着计算纸发愁,“理论计算是准的...”
最让人头疼的是供弹系统。要实现每分钟240发的射速,供弹必须顺畅,但试验时老是卡壳。
“这炮弹是不是做得不太圆?”一个工人怀疑地说。
“放屁!”弹药车间的老师傅不乐意了,“我们的炮弹比小日本的圆多了!”
面对这些困难,林烽始终保持镇定。他带着大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白天在车间里指导,晚上在油灯下研究图纸。
这天深夜,林烽还在办公室里对着防空炮的图纸苦思冥想。老周悄悄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碗热汤面。
“厂长,趁热吃。”老周把面放在桌上,“我看您晚上又没吃饭。”
林烽感激地接过面:“周师傅,您怎么也没休息?”
“睡不着啊,”老周在对面坐下,“想着那个转向机构的问题。”
两人一边吃面一边讨论,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泛白。
“有了!”林烽突然放下碗,“周师傅,咱们能不能在转盘下面加一排滚珠?”
老周眼睛一亮:“滚珠?对啊!这样转起来就顺溜了!”
第二天一试,果然解决了转向不灵活的问题。
材料问题也在一次次试验后找到了最佳配方。当王老铁举着新炼的钢锭兴奋地跑来时,整个车间都沸腾了。
“成了!成了!这次绝对成了!”
唐忠祥的瞄准镜经过反复调试,终于达到了精度要求。他兴奋地推着眼镜:“这下看鬼子往哪飞!”
供弹系统在大家集思广益下也想出了解决办法:在供弹槽上加装辅助推进装置。
一个个难题被攻克,第一门试验用防空炮的零部件开始陆续加工完成。
这天傍晚,林烽把各车间负责人召集到一起:“同志们,经过这段时间的奋斗,咱们的防空炮研发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在我宣布,正式启动首批20门37毫米双联防空炮的制造工作!”
车间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王老铁激动地说:“厂长,您就瞧好吧!保证一个月内完成首批生产任务!”
“不过我要提醒大家,”林烽严肃地说,“这只是开始。等这20门炮造出来,测试通过后,咱们就要建立专门的防空炮生产线。到时候,产量要翻几番!”
“没问题!”工人们信心满满。
夜幕降临,瓦窑堡兵工厂依然灯火通明。车间里,工人们在为第一门防空炮做最后的准备工作。老周亲自监督着炮管的加工,王老铁在准备特种钢材,唐忠祥在调试瞄准镜,沈泉在规划运输路线...
林烽站在车间门口,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场面,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用不了多久,八路军的阵地上就会竖起一门门威武的防空炮,到时候,日军的空中优势将不复存在。
“厂长,一切准备就绪,”老周走过来,“明天就可以开始组装第一门炮了。”
林烽点点头,望向窗外的夜空。繁星点点,仿佛在见证着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等着吧,小鬼子,”林烽轻声自语,“你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本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铁血长征,军工崛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