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成功冶炼出高性能轴钢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太行山根据地。这不仅意味着坦克心脏的难题被攻克,更标志着瓦窑堡在材料工业和重武器研发能力上,已经走在了整个八路军敌后兵工系统的前列。就在荣克等人抱着钢锭欢呼雀跃,准备大干一场,将图纸上的坦克发动机变为现实之际,一封来自师部的命令,也为瓦窑堡未来的发展定下了新的基调。
命令的核心很明确:瓦窑堡兵工厂,要集中全部优势资源和核心技术,转型为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最重要的重武器(火炮、坦克、及其核心部件)研发与制造基地。 相应地,为了全面提升整个太行山区乃至更广阔根据地的军工水平,瓦窑堡在轻武器(步枪、冲锋枪、弹药、爆破武器)方面积累的成熟技术和生产经验,要向兄弟兵工厂进行系统性、无保留的推广和共享。
“这是好事啊!”林烽在厂务会议上,挥舞着师部的命令,对有些不解的骨干们解释道,“咱们就这点家底,不能什么都攥在手里。咱们集中精力搞坦克、搞重炮,让兄弟单位能把步枪、子弹、手榴弹造得更多、更好,前线战士的战斗力才能整体提升!这叫分工协作,拳头要攥紧了打出去才有力!”
他立刻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成立了以唐忠祥、老周等人为首的技术资料整理小组,要求将瓦窑堡这些年摸索、改进、创新的各类轻武器制造技术,全部形成标准化图纸和工艺手册。
一时间,研发组的绘图板又被充分利用起来。不过这次画的不是坦克的复杂结构,而是大家早已烂熟于心的各种“老伙计”:
· 步枪组: 将改进后的“瓦窑堡版”七九步枪(基于汉阳造和中正式优化)的每一个零件,从枪管膛线拉制、机匣锻造、到标尺准星的调整,都绘制成精确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关键的热处理工艺参数标注得清清楚楚。
· 子弹生产线: 将那条利用鬼子汽油桶改造的冲压机生产子弹壳的“土法”流水线,每一个工装夹具、每一道工序(引伸、收口、打底火帽)的操作要点和质检标准,都详细记录。连如何回收旧弹壳、如何鉴别不合格品的“诀窍”都写了进去。
· 冲锋枪团队: 重点整理了利用冲压件替代切削件简化“仿制花机关”生产的工艺,特别是那几个关键冲压模具的设计图和维修保养方法。
· 穿甲弹小组: 将如何用简陋设备加工高碳钢弹芯,如何与风帽精密配合以保证精度的核心技术,毫无保留地汇编成册。
· 爆破专家: 则将各种地雷(绊发、压发)、磁性炸弹、以及瓦窑堡招牌的“预制破片手榴弹”的装药配方、壳体铸造、引信组装与测试的安全规范和技巧,整理得明明白白。
短短十几天,厚厚几大摞、凝聚着瓦窑堡无数心血和经验的技术手册和图纸堆满了林烽的办公桌。他随手翻看一本关于子弹底火击发药安全配比的手册,对唐忠祥笑道:“老唐,这可是咱们用炸过几次膛换来的经验啊,现在都白送啦!”
唐忠祥推推眼镜,也笑了:“厂长,要是兄弟单位都能按这个标准造,咱们的战士就能少挨些瞎火、炸膛的罪,值!”
不久后,一支由太行山根据地其他几家主要兵工厂精心挑选的二十名技术骨干组成的“取经队”,风尘仆仆地抵达了瓦窑堡。带队的是老资格的技术员老马,他握着林烽的手,激动地说:“林厂长,你们瓦窑堡现在可是咱们的‘黄埔军校’了!我们这次来,就是要把真经取回去!”
林烽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老马,客气话不多说,咱们都是一家人!走,直接去车间,看实物,看流程!”
接下来的几天,瓦窑堡的几个主要轻武器生产车间,成了最生动的课堂。
· 在子弹车间,工人们现场演示了如何操作那台“汽油桶冲压机”。“看好了,下料要准,润滑要够,冲压速度要稳!”操作工一边演示,一边大声讲解要点。来自太行兵工厂的小刘看得眼睛发直,喃喃道:“我的娘咧,用这玩意儿就能冲出子弹壳?我们还以为非得有大型冲床呢!”
· 在步枪组装线,老周亲自拆解一支步枪,讲解每个零件的加工要点和配合间隙。“这个闭锁凸笋的淬火,火候是关键,过了就脆,不够就软,咱们是靠观察钢的颜色和经验……”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着“手感”和“眼力”。
· 在爆破车间,负责的老师傅更是胆大心细,当着“取经队”的面,演示磁性炸弹的磁铁安装和引信设置,强调:“这玩意儿吸上去就别想轻易拿下来,所以安全插销一定要最后才能拔!切记切记!”
· 穿甲弹的弹芯加工和热处理区域,也围满了人。李均甚至抽空过来,讲解了高碳钢的选材和热处理原理,让“取经队”成员们大开眼界,原来造个子弹还有这么多学问。
演示过程中,也充满了轻松的插曲。有位来自山南兵工厂的年轻技工,对冲锋枪的弹匣弹簧绕制很感兴趣,瓦窑堡的技工就手把手地教他使用自制的绕簧器。结果年轻人力度没掌握好,绕出来的弹簧像根扭曲的面条,引得大家哄堂大笑。那年轻人也不恼,挠着头嘿嘿笑:“师傅,我再试一次,保证这次弄个能用的!”
看着“取经队”成员们如饥似渴的学习劲头和恍然大悟的表情,林烽心里十分欣慰。他知道,这些技术传播出去,很快就能在更多的兵工厂开花结果,转化成前线战士手中更多的杀敌利器。
理论学习和现场观摩结束后,林烽做出了一个更彻底的决定。他把已经成长为技术骨干、对各生产线都门儿清的小豆子叫到跟前。
“豆子,交给你个重要任务。”林烽拍着他的肩膀,“你带上咱们厂五个最好的技工,组成一个‘技术支持小组’,跟着老马他们回去,驻厂指导!直到他们能独立、稳定地生产出合格产品为止!”
小豆子一听,胸脯挺得老高,响亮地回答:“厂长,保证完成任务!绝不给咱瓦窑堡丢脸!”
老马和其他“取经队”成员听到这话,更是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不仅给了图纸,还派了“活教材”上门服务,这份无私和支持,太重了!
在隆重的欢送仪式上,林烽看着即将带着厚厚技术资料和瓦窑堡技术支持小组出发的“取经队”,朗声说道:“同志们,技术拿回去,尽快转化成战斗力!咱们不搞藏着掖着那一套,大家多造枪、多造弹、多造能炸得鬼子人仰马翻的宝贝!咱们只有一个目标——”
他顿了顿,声音斩钉截铁,传遍整个厂区:
“大家共同努力,早点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赶走日本鬼子!”瓦窑堡的工人们和“取经队”的成员们齐声高呼,声震四野。
望着“取经队”远去的身影,林烽转过身,对身边摩拳擦掌的荣克、田方等人笑道:“好了,家里的‘轻家伙’都传出去了,咱们这下可以心无旁骛,专心伺候咱们的‘铁王八’了!接下来,该让咱们的坦克心脏,真正跳动了!”
重武器研发的核心团队,目光再次投向了车间中央那台初具雏形的坦克发动机,以及旁边那块沉甸甸、象征着希望与力量的暗红色轴钢钢锭。新的、更艰巨的挑战,就在眼前。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铁血长征,军工崛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