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庞大机器,坦克研发作为核心任务,牵动着绝大部分的资源与精力。然而,作为总负责人的林烽,其目光并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钢铁巨兽。在一次与前线归来休整的指挥员交流后,一个关乎战场效率乃至士兵生死的问题,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
“林厂长,你们造的武器越来越好,可咱们打仗,很多时候还得靠吼,靠司号员,靠信号弹!”那位脸上带着伤疤的营长感慨道,“连一级,排一级,尤其是突击的时候,联系基本靠腿!命令传达慢半拍,战机就溜走了,有时候因为沟通不畅,还会造成误伤……要是能有个像鬼子那样,拿在手里就能说话的‘小盒子’,咱们的战斗力起码能再提三成!”
这番话像一根针,扎在了林烽心里。他立刻意识到,可靠的战场即时通讯,是与坦克、重炮同等重要的“战斗力倍增器”。不能等到坦克造好了,却因为指挥不畅变成瞎子和聋子。
“通讯问题必须解决!”林烽在厂务会上斩钉截铁地说,“坦克要搞,步话机也要搞!这事关前线战士的生死和战斗的胜负!”
他的决定得到了支持,但也有人担忧。荣克委婉地提醒:“林厂长,咱们现在的研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了,电子通讯这块,咱们基础几乎为零,是不是等坦克项目告一段落……”
“不能等!”林烽态度坚决,“战场需求不等人!咱们可以同步进行,抽调少量人手,先搭起架子摸索起来。不需要多复杂,能满足连排级,半径五公里内的清晰通话,抗干扰能力强就行!”
说干就干!林烽立刻从各车间抽调了几名心灵手巧、对电学有点基础的年轻技工,又从学校招来的学生里找了个物理成绩好的,组建了一个临时的“通讯电子研发小组”,他亲自担任组长。令人惊讶的是,林烽似乎对电子应用和电路设计也颇有了解,这让新组员们既意外又佩服。
研发的第一步是“寻宝”。林烽带着小组,一头扎进了仓库深处,在黄燕的协助下,开始翻找一切可能与无线电相关的物件。
“找到了!这就是鬼子用的那种便携式步话机,可惜摔坏了!”一个组员兴奋地抱来一个略显残破的军绿色铁盒子。
“这些是从击毁的鬼子指挥车里拆下来的无线电设备,更复杂,零件也多!”
“还有这些,是咱们以前缴获的坏掉的发报机,里面的电子管、电容、电阻说不定还能用!”
很快,工作台上就堆满了各种“电子破烂”。林烽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开始对这些零件进行“望闻问切”。他小心翼翼地拧开那部损坏的日军步话机,仔细研究里面的电路板结构和元件布局。
“看,这就是核心——电子管!”林烽指着一个玻璃封装、里面有着复杂金属结构的管子说道,“它相当于电路的‘心脏’,负责放大信号。我们首先要搞明白这些电子管的型号和参数。”
他们利用仓库里找到的万用表(也是缴获品)和自制的简易测试电路,对拆解下来的电子管进行测试筛选,将还能用的分类存放。
“没有现成的,我们就自己创造条件。”林烽铺开绘图纸,开始结合缴获设备的电路原理,构思瓦窑堡版步话机的设计方案。“我们的目标是:通讯距离5公里,话音清晰,抗干扰能力强,体积重量尽可能小,便于单兵携带。”
设计工作充满了挑战。高频电路对元件的精度和布局要求极高,一点小小的干扰就可能让整个系统失灵。
· 线圈是关键。 振荡线圈、高频变压器都需要用纯度极高的铜线绕制。林烽直接找到了炼铜厂,要求他们提供了一批纯度达到四个九(99.99%)的电解铜杆。然后,他带着技工们,利用车床自制的精密绕线机,屏息凝神,一圈一圈地手工绕制各种规格的空心线圈和磁芯线圈。绕制的匝数、间距、层数都必须严格符合计算值,稍有偏差,频率就跑飞了。
· 电容和电阻需要凑。 没有现成的标准件,他们就从各种废旧设备上拆下参数相近的来用,或者将多个小容量的电容并联、串联来达到需要的数值。为了一个特定阻值的电阻,他们可能需要在零件堆里翻找半天。
· 电源是难题。 便携设备需要轻便的电池。他们试验了多种方案,最终决定采用锌-碳干电池组作为主要电源。电池来自缴获和采购,为了保证电压稳定,还设计了简单的稳压电路。
· 外壳与天线。 彭家蒙听说后,主动跑来帮忙,用薄铝板(来自飞机残骸)敲制出了结实轻便的步话机外壳和可伸缩的鞭状天线。他还开玩笑地说:“林厂长,你这摊子铺得够宽的!地上跑的坦克你要造,这天上传信号的宝贝你也不放过,你这是要上天入地啊!”
林烽一边调试着一个高频放大电路,一边头也不抬地笑着回应:“老彭,这就叫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坦克是铁拳头,步话机就是顺风耳,少了哪个都不行!”
最困难的环节,是高频电路的调试。 没有示波器,没有频谱仪,所有的调试几乎都靠耳朵听和简易的场强指示器(一个与线圈连接的小氖泡,亮度能粗略反映信号强度)。
研发小组的临时工作间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林烽小心翼翼地调节着一个可变电容,耳朵紧贴着连接着简易矿石收音机的耳机,仔细分辨着里面微弱的“嘶嘶”声和可能出现的信号。
“有了!有点声音了!”一个年轻组员突然喊道。
“别急,频率还不稳,声音失真严重……这个反馈电容的容量还得调整……”林烽沉着地分析着,拿起电烙铁,小心翼翼地更换元件。
失败是家常便饭。有时是电路根本不起振,有时是通话距离只有几百米,有时是声音模糊不清夹杂着巨大的噪音,还有时是电池消耗快得惊人。每一次失败,林烽都带着组员们仔细分析电路图,排查每一个焊点、每一个元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试验、调整和优化,第一台代号“太行蜂-1型”的试验样机终于组装完成。它看起来有些笨重粗糙,铝制外壳上还有手工敲打的痕迹,天线伸得老长,但捧在手里,却沉甸甸地充满了希望。
测试选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林烽带着一台样机留在兵工厂,另一台由研发小组的成员带着,前往五公里外的一个预定山头。
约定时间一到,林烽深吸一口气,按下了发射键:“喂喂,太行,太行,我是瓦窑堡,听到请回答!”
短暂的、令人心焦的静电噪音后,听筒里传来了清晰而激动的声音,虽然略带一些杂音,但每一个字都听得清清楚楚:
“瓦窑堡,瓦窑堡,我是太行!声音清楚,非常清楚!重复,声音非常清楚!”
“成功了!”工作间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年轻的组员们激动地跳了起来,互相拍打着肩膀。连续一个月的疲惫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林烽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对着步话机说道:“很好!保持通讯,测试不同距离和障碍物下的效果!”
随后的测试表明,“太行蜂-1型”步话机在开阔地有效通讯距离达到了五点五公里,在有树林和丘陵遮挡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三公里左右的清晰通话,抗干扰能力也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
当林烽拿着这台成功的样机向荣克等几位坦克专家展示时,彭家蒙再次调侃道:“行啊,林厂长!咱们这铁王八还没跑起来,你这顺风耳先练成了!这下好了,以后咱们的坦克群里,指挥起来可就如臂使指了!”
荣克也由衷赞叹:“林厂长,你这眼光和行动力,我算是服了到底了!这一步棋,走得妙!战场通讯的提升,其意义不亚于增加一个师的兵力!”
林烽摩挲着步话机粗糙的外壳,目光深邃:“咱们搞军工的,不能光盯着大家伙。前线战士需要什么,咱们就得琢磨什么。这步话机只是个开始,以后,还要有更高级的通讯设备,让咱们的部队,真正成为耳聪目明的精锐之师!”
“太行蜂-1型”步话机的研发成功,标志着瓦窑堡兵工厂在电子通讯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不仅为未来的坦克协同作战提供了关键装备,更极大地提升了八路军基层部队的战术通讯能力。林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执行力,再次证明,瓦窑堡的创造力,没有边界。随着坦克总装日期的临近,这只拥有了“顺风耳”的钢铁猛兽,必将更加可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铁血长征,军工崛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