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如同一头被唤醒的钢铁巨兽,各个器官都在加速运转,发出日益强劲的轰鸣。电弧炉炼钢时那吞噬一切的电光、改造后重型机床切削金属的刺耳嘶鸣、以及刚刚诞生的坦克发动机试车时沉稳有力的咆哮……这一切辉煌与希望的背后,都有一个无形却至关重要的命脉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电力。
原本作为主要电源的火电厂,在唐忠祥带队完成扩容后,出力达到了500千瓦,这在当时已是了不起的成就。但随着坦克项目全面铺开,尤其是那台“电老虎”电弧炉和数台大型机床的持续运行,电力供应再次变得捉襟见肘。配电柜上的指针时常在红色区域边缘徘徊,跳闸断电的风险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整个兵工厂的头顶。
“必须再次扩大供电能力!”林烽在能源专项会议上斩钉截铁,“火电厂烧煤,受运输和成本限制,再扩容潜力不大。咱们的优势,是脚下这奔流不息的河水!必须在水电上做文章,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瓦窑堡的水电厂,最初只是利用山涧溪流落差建设的一个小型设施,装机容量仅有区区两百千瓦,主要用于夜间照明和部分精密车床的辅助供电。现在,它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
扩建工程由林烽亲自牵头,唐忠祥负责技术实施,厂里的土木、机械、电工等班组精锐尽出,还从附近村落招募了一批熟悉水性的青壮年民工。勘察队首先对兵工厂上游的水文情况进行了详细勘察,选定了一处河道更窄、落差更大、地质条件也更稳固的河段作为新址。
第一战:拦河筑坝。 没有水泥,就用三合土(石灰、黏土、砂子混合)代替。没有大型机械,就靠人力肩挑背扛。军民们喊着响亮的号子,用箩筐将一担担三合土倾倒在预设的围堰区域内,用木夯和石碾子层层夯实。河水被暂时导流到一侧,新的坝体在汗水的浇筑下,一米米地升高、加固,如同一道坚实的臂膀,要将奔腾的河水揽入怀中。期间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河水暴涨,险些冲毁未完工的坝体,是林烽带头跳进齐腰深的冰冷河水里,和战士们、工人们一起用沙袋和身体加固险段,才保住了劳动成果。
第二战:引水渠与压力前池。 在坝体上游一侧,开挖了一条数百米长的引水渠,将河水引入一个用巨石砌筑、容积巨大的压力前池。这个前池的作用是沉淀泥沙,并稳定水流,确保进入水轮机的水流平稳而有力。开挖石方是极其艰苦的工作,钢钎、大锤、撬棍是主要工具,碰上特别坚硬的岩石,还得动用缴获来的少量炸药进行小规模爆破。每当爆破成功,碎石飞溅,都会引来工人们一阵欢呼,仿佛攻克了一座敌人的堡垒。
核心攻坚:水轮机的制造与安装。 这是整个扩容工程的技术核心。新的水轮机计划采用冲击式(又称佩尔顿水轮机),更适合瓦窑堡这种高落差、小流量的水文条件。其核心部件——那个布满勺形水斗的转轮,需要极高的铸造和加工精度。
· 转轮铸造: 王老铁的锻造车间再次临危受命。他们选用高强度的锰钢,精心制作了砂型,进行了铸造。铸造出的转轮毛坯重达数百公斤,表面粗糙,内部分布着肉眼难以察觉的应力。
· 精密加工: 这个庞然大物被吊装到了那台刚刚完成坦克曲轴精加工的重型立式车床上(得益于之前的“增高”手术)。老周亲自操刀,利用加装的土制液压进给装置,以极其缓慢而稳定的速度,对转轮的每一个水斗型面进行精车和打磨。勺形水斗的曲线是否光滑流畅,直接关系到水流冲击的效率和能量转换率。车刀与钢坯摩擦,发出连绵不绝的嘶鸣,金色的钢屑如同瀑布般流淌下来。经过数个昼夜不间断的加工,转轮终于成型,水斗曲面光滑如镜,动平衡也经过反复调试,达到了要求。
· 主轴与轴承: 水轮机的主轴同样由高强度合金钢制成,在重型卧式车床上完成了精加工。最麻烦的是大型轴承,没有现成的产品,工人们就想办法用巴氏合金(一种白色耐磨合金)现场浇铸轴瓦,再由老周他们手工刮研,确保轴瓦与主轴之间的配合间隙达到最优,既能自由转动,又没有过大晃动。
· 喷嘴与机壳: 控制水流的高速喷嘴用黄铜精密制造,以减少磨损。水轮机的机壳则用厚钢板卷焊而成,确保能承受高压水流的冲击。
总装与调试: 在新的厂房(用石头和木料搭建)内,工人们将巨大的转轮吊装到主轴上,安装好轴承座,然后封闭机壳,连接压力钢管。压力钢管从压力前池引下,如同一条巨大的钢铁血管,将水的势能源源不断地输送下来。两台新的水轮机并排安装,每台设计功率为900千瓦,加上原有的一台200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千瓦!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
接通压力钢管前的最后时刻,所有人都紧张万分。林烽、唐忠祥、以及参与建设的所有骨干都聚集在水轮机旁。
“开闸!”林烽下达命令。
上游闸门缓缓提升,河水涌入引水渠,注入压力前池,然后沿着粗大的压力钢管奔腾而下!
“轰隆隆——!”
高压水流以巨大的力量冲击着水轮机的转轮勺斗,转轮先是缓慢,随即越来越快地旋转起来,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主轴通过皮带,带动着旁边的发电机转子开始同步旋转!
“输出电压建立!”
“频率稳定在50赫兹!”
“一号机组,输出功率900千瓦!达到设计值!”
“二号机组,输出功率910千瓦!超设计值!”
监测人员激动地报出一连串数据!
“成功了!”厂房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人们相互拥抱,激动得跳了起来。唐忠祥看着稳定运行的机组,看着电压表上那坚实的读数,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意味着,兵工厂的电力供应翻了好几倍!电弧炉可以放心大胆地炼钢,大型机床可以日夜不停地加工,未来的坦克生产线也将拥有充足的能源保障!
更令人欣喜的是,充沛的电力不仅满足了兵工厂自身需求,还有了大量富余。林烽做出决定:架设线路,给瓦窑堡及周边几个为兵工厂做出巨大贡献的村落供电!
当明亮的电灯第一次在那些世代依靠油灯和松明照亮的农家小屋中亮起时,带来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老人们眯着眼,好奇地打量着这颗不用油、不怕风的“夜明珠”;孩子们兴奋地在灯下追逐嬉戏;妇女们则可以在夜晚就着亮光继续纳鞋底、做针线。
“亮了!真亮了!比豆油灯亮堂多了!”
“这光,白生生的,看东西真清楚!”
“都是托了林科长和兵工厂的福啊!他们不仅造枪造炮打鬼子,还让咱们用上了这神仙用的‘夜明珠’!”
村民们围在一起,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光彩,交口称赞着林烽和兵工厂的恩情。这灯火,不仅照亮了屋舍,更照亮了人们的心,将兵工厂与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站在新建的水电厂外,听着机房内水轮机平稳的轰鸣,看着远处村落星星点点的灯火,林烽对身边的唐忠祥等人说道:“有了充足的电力,咱们的坦克生产就如同猛虎添翼!这源源不断的电流,就是咱们钢铁巨兽奔腾不息的血液!”
唐忠祥感慨道:“是啊,从最初的小火电,到如今的水火并举,总装机两千千瓦……咱们这能源保障,说出去都没人敢信!林厂长,跟着您干,真是天天都在创造历史!”
充足的电力,如同给高速奔跑的瓦窑堡兵工厂注入了最强劲的燃料。下一个目标,已然清晰——将所有的部件,组装成那台期待已久的、完全自主的坦克!总装的号角,即将吹响!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铁血长征,军工崛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