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1型”坦克的成功,如同在瓦窑堡兵工厂内部点燃了一场永不熄灭的庆典圣火。每个车间,每个角落,都洋溢着自豪与喜悦的气息。工人们走路的步伐更加铿锵,谈论起自家造的坦克,嗓门都下意识地提高了八度。首辆坦克的雄姿和它在测试中展现出的强悍性能,已经通过口耳相传和战士们有意识的宣传,成为了整个根据地津津乐道的传奇。
在这片欢腾的海洋中,林烽却像一块被投入激流的磐石,表面随波,内心却早已定锚于下一个目标。他没有沉浸在成功的掌声里,反而趁着这股高昂的士气,开始了他标志性的“下一盘棋”布局。
这天下午,他信步走到重炮车间。车间里,工人们正在为前线部队紧急生产一批122毫米榴弹炮。看着那需要骡马牵引或卡车拖拽的沉重炮身和巨大的轮胎,林烽的眉头微微蹙起。他找到正在核对图纸的杨勇,拍了拍他肩膀。
“老杨,忙着呢?”
杨勇抬起头,见是林烽,脸上露出了笑容,放下图纸:“厂长,正检查这批122榴的炮闩部件。咱们的‘太行-1型’可是给咱挣足了面子,现在前线下订单都积极多了!”
“这是好事。”林烽点点头,随即话锋一转,目光投向那庞大的122毫米榴弹炮身,语气带着一种探讨的意味:“老杨,你说……咱们这122榴,威力是够猛,就是机动性差了点。每次转移阵地,都得靠牲口或者卡车,又慢又容易暴露目标。要是遇到鬼子快速部队,很吃亏啊。”
杨勇随口应道:“是啊,重炮嘛,都这样。能跟上部队机动作战的,也就是步兵炮和迫击炮了。”
“不一定。”林烽眼中闪烁着熟悉的光芒,那是一种杨勇等人已经见识过多次的、混合着灵感与“危险”信号的光芒。“我在想,咱们既然能把105榴搬上坦克,为什么不能把这更猛的122榴,也装到一个能自己跑的底盘上呢?”
他用手比划着:“就用咱们‘太行-1型’的成熟底盘!去掉炮塔,搞一个固定或者有限射界的战斗室,把122毫米榴弹炮架上去!这样,它就有了和坦克一样的越野能力和行进速度,可以紧紧跟着装甲部队突击,随时提供重火力支援!鬼子跑,它能追;鬼子修工事,它能直接上去轰!这东西,叫自行火炮!”
“自……自行火炮?!”杨勇手里的铅笔“啪嗒”一声掉在图纸上,他瞪大了眼睛,像是听到了什么天方夜谭,下意识地伸手扶住了自己的额头,发出一声夸张的呻吟:“我的林大厂长!林科长!您……您这胃口也太大,野心也太足了吧!咱们这‘太行-1型’坦克,前前后后折腾了小半年,大家伙儿掉了多少斤肉,熬了多少通宵,好不容易才把它弄利索了,这庆功的酒还没喝进肚呢!您这……这就又惦记上自行火炮了?!”
他的声音引来了旁边正在指导工人装配炮闩的荣克和过来协调特种钢用料的李均。
“怎么了老杨?啥事儿这么激动?”荣克好奇地问。
杨勇指着林烽,哭笑不得地对走过来的两人说:“荣工,李工,你们快来听听!咱们林厂长,又给咱们找了好活儿了!他嫌122榴弹炮跑得慢,想着用咱坦克的底盘,给它安上腿,弄个什么……自行火炮!”
荣克和李均闻言,也是瞬间愣住,表情变得十分精彩。
荣克张了张嘴,半天才找到词:“厂……厂长,这……这是不是太快了点?坦克的底盘是现成的,可这122榴的后坐力,比105榴可又上了一个台阶!底盘结构、驻锄设计、战斗室布局、重心平衡……这全是新课题啊!咱们发动机中心刚捋顺,气儿还没喘匀呢……”
李均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科研人员的严谨和一丝无奈:“林厂长,从材料角度讲,122榴炮架所需的支撑结构强度、以及应对更大后坐力对车体连接部位的冲击,都需要重新计算和试验。这相当于重新设计一款重型装甲车辆了。而且,这势必会占用大量的高级钢材和加工资源……”
看着三位核心工程师如临大敌、纷纷“诉苦”的模样,林烽非但没有觉得被冒犯,反而哈哈地笑了起来,笑声爽朗而充满感染力。
“看看你们!一个个的,跟我要吃了你们似的!”林烽走到那门122榴弹炮旁边,用力拍了拍冰冷的炮管,“同志们,‘太行-1型’的成功,恰恰证明了我们有能力搞更复杂、更先进的装备!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一点成绩,就停下脚步啊!”
他收敛了笑容,语气变得诚恳而富有煽动力:“我知道大家辛苦,也知道这又是一个难关。但是,你们想想,前线我们的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用人推马拉的方式搬运这些重炮,是多么的艰难和危险!如果我们能造出这种可以自己跟着部队跑的大家伙,能让我们的大炮和坦克一样机动灵活,那对前线是多大的支持?能少牺牲多少同志?能多消灭多少鬼子?”
他目光扫过三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嘛! 咱们瓦窑堡,从几台破机床起家,到现在能造坦克、造步话机、炼特种钢,靠的是什么?不就是这股子不怕难、敢想敢干的劲儿吗?”
一番话,说得杨勇、荣克、李均三人沉默了下来,脸上的抵触情绪渐渐被思索和一种被点燃的责任感所取代。他们何尝不知道自行火炮的战术价值?只是被林烽这永不停歇的“折腾”劲儿给惊着了。
杨勇叹了口气,弯腰捡起地上的铅笔,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又带着点认命般的兴奋:“得!算您狠,林厂长!您这饼画得,我们是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跟着您干,这辈子算是别想清闲了!”
荣克也无奈地笑了笑,眼神却已经开始变得锐利,习惯性地开始思考技术路径:“底盘共用是个好思路,可以节省大量开发和制造成本。但后坐力问题确实是核心……可能需要重新设计一套更高效的制退复进系统,甚至考虑在射击时放下大型液压驻锄……”
李均则已经开始在心里盘算材料清单:“炮架支撑部位必须采用更高强度的铬镍钼钢,焊接工艺也需要升级……”
看着工程师们迅速从“吐槽”模式切换到“攻关”状态,林烽满意地笑了。他知道,这些中国最顶尖的技术人才,骨子里都流淌着不服输、敢创新的血液。他需要的,只是点燃那根引信。
“不急在一时。”林烽适时地给大家减压,“眼下首要任务,是确保‘太行-1型’发动机的稳定量产和后续坦克的总装。自行火炮这个想法,大家先在心里琢磨着,抽空做些前期论证和草图规划。等咱们的坦克生产线完全顺畅了,再集中力量,啃这块硬骨头!”
话虽如此,但一颗名为“自行火炮”的种子,已经悄然埋在了瓦窑堡这片肥沃的技术土壤里。杨勇等人离开时,嘴里讨论的已经不再是眼前的122榴弹炮,而是关于底盘强化、战斗室布局的只言片语。林烽看着他们的背影,知道用不了多久,这份“野心”就会在瓦窑堡再次开花结果。他的目光,已经超越了坦克,投向了更远、更强大的未来装甲力量蓝图。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铁血长征,军工崛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