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连帽卫衣的男生捧着本线装《诗经注疏》,指腹摩挲过泛黄纸页上的“蘩”字——墨痕因年岁久远晕开些许,边缘泛着淡淡的褐色,像被岁月浸过的痕迹。
他凑到崇文馆的微光下,逐字念出郑玄的笺注:“‘蘩,白蒿也,生陂泽中,春始生,可食可酿,古者祭祀必用之’——欧阳修号‘醉翁’,一生爱酒,这‘蘩酿’定是要取白蒿入酒,循《诗经》里的古礼来酿,才能合他的心意。”
书页间夹着的干枯白蒿标本,叶片虽脆却仍存绿意,与崇文馆窗台边的鲜活植株比对,叶脉纹路分毫不差,像是千年前的人特意留下的指引。
双马尾小女孩凑到男生身边,小心翼翼翻开自己的草木笔记本——封面贴着层透明胶带,边角被磨得有些卷边,里面用彩铅涂画的白蒿叶片格外鲜亮,淡绿的底色上,用黑色水笔歪歪扭扭记着“采蘩——《诗经》里的草,老师说能当药材”。
旁边还画了个迷你酒坛,坛身上用红笔描了“醉翁”二字,笔触稚嫩却透着认真。
“你看你看!这个是不是白蒿?”她指着窗台方向,声音里带着雀跃,“那边的草和我画的一样!叶片上还有水珠,早上我摸过,凉丝丝的!”
说着便拉起男生的手腕往窗台跑,鞋尖蹭过青石板地面,发出轻微的“哒哒”声,像在为这场寻找伴奏。
雾霭缭绕的窗沿下,几株白蒿亭亭而立,淡绿光晕裹着细长的叶片,像给草木镀了层薄纱。
露水顺着叶脉缓缓滚落,在叶片尖端悬停片刻,才轻轻滴落在青石板上,积成一个个细小的水洼,倒映出崇文馆的飞檐剪影和头顶的微光,像散落的碎镜。
李砚跟在后面,脚步放得很轻,生怕惊扰了这些安静的草木。
他说不出“白蒿”的名字,也不懂什么是《诗经》,只觉得这些植物透着股清清爽爽的气息,叶片摸起来柔软却有韧性,像小时候在院子里见过的野草,却又比野草多了几分灵气。
见男生伸手捏住茎秆轻轻摘下一片嫩叶,他也学着样子,指尖避开沾着露水的叶尖,小心地将嫩叶放进旁边的竹篮——动作慢却格外仔细,偶尔有露水沾到指尖,他会下意识地蹭在衣角,眼神里满是专注,仿佛在摆弄什么珍贵的物件。
头发花白的奶奶绕着书架西侧慢慢踱步,指尖划过堆叠的典籍书脊——《齐民要术》《酒谱》《北山酒经》……都是些与酿酒相关的旧书,纸页泛黄发脆,翻动时需格外小心。
在最底层的角落,她终于发现了一只青釉陶瓮,瓮身裹着层薄薄的“雾灰”,轻轻一吹,灰雾便化作淡烟散去,露出底下青润的釉色。
瓮身上用篆书刻着“三蒸三晒,引露为浆”八个字,笔画苍劲有力,转折处透着老手艺人的力道,像是一锤一凿细细凿刻出来的。
瓮口缠着半根干稻草,草屑间还沾着细碎的白蒿叶,轻轻一碰,叶片便簌簌落下,显然曾有人用这只瓮酿过白蒿酒。
“这瓮该是酿‘蘩酿’的器具了。”奶奶双手捧着陶瓮,小心地将它从书架后挪出来,瓮身沉甸甸的,贴在耳边能听见细微的“嗡嗡”声,仿佛藏着陈年的酒香,又像是草木在瓮中低语。
瓮底贴着张泛黄的麻纸,上面用小楷工工整整写着酿法:“采蘩盈掬,曝之三日,蒸之三沸,取露三升,和之成酿,祭之方醇。缺一不可,否则酒败。”
字迹娟秀,墨色浓淡均匀,想来是位懂酿酒、也懂诗文的人所写。
“‘曝之三日’是要晒三天,可咱们在这儿……哪有三天时间?”老墨凑过来,捏着麻纸边角轻轻念出声,眉头微微皱起。
他转身看向窗台,目光扫过那些白蒿,却突然停在窗台上的三只竹筛上——竹筛是用细竹篾编的,筛底还残留着暖融融的气息,像是刚被阳光晒过,筛沿上还沾着少许干枯的草屑,显然不是闲置的物件。
“说不定崇文馆的‘晒’,不是真的等三天太阳,是用这窗台的光烘制!”他眼睛一亮,快步走过去将竹筛一字排开,拿起竹篮里的白蒿,均匀地铺在第一只筛里。
白蒿嫩叶薄薄一层,刚好铺满筛底,叶片间留着细小的缝隙,方便透气。
刚铺好,窗台便透出淡淡的金色光晕,像正午时分的暖阳,温柔地裹住竹筛里的白蒿,水汽慢慢从叶片中蒸发,在筛子上方凝成细小的雾珠,又渐渐消散在空气中。
没一会儿,白蒿的颜色便从鲜绿变成了淡黄绿,空气中浮起淡淡的草木清香,萦绕在鼻尖,带着露水的清甜。
小女孩自告奋勇守在竹筛旁,搬来个小板凳坐下,双手撑着下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筛里的白蒿。
“奶奶说过,晒东西要翻一翻,不然有的地方晒不到,会发霉。”她每隔一刻钟,就伸出小手轻轻翻动叶片,指尖碰到温热的白蒿,便会忍不住小声感叹:“好软呀,像。”
翻到第三次时,白蒿已完全褪去了新鲜的脆感,变得柔软干爽,捏在手里能感觉到纤维的韧性,却不会一捏就碎。
老墨赶紧走过来,将晒好的白蒿小心地移到第二只竹筛里,又从书架旁的角落里拖出一只迷你蒸笼——蒸笼是用楠竹做的,笼身透着淡淡的竹香,笼底垫着一层细密的纱布,纱布上还留着上次使用的痕迹,显然是专门为蒸制草木准备的。
谢先生这时走了过来,从灶台下方的柜子里取出些雾介凝成的木炭——木炭呈深褐色,表面光滑,没有杂质,一看就是精心挑选过的。
“蒸白蒿得用温火,火太旺会把叶片蒸焦,就出不了清香味了。”他蹲下身,将木炭轻轻放进灶膛,用火种点燃,淡蓝色的火焰慢慢舔着蒸笼底部,温度不高却很持久,透过笼身能看到淡淡的热气在里面盘旋。
男生捧着《诗经注疏》,又翻到“酿酒”相关的篇章,手指在纸页上划过,突然停在一段小字上:“蒸蘩三沸,一沸加露以润其性,二沸加蜜以和其味,三沸加盐以提其香。”
他赶紧念给众人听,声音里带着几分兴奋:“原来还有加东西的步骤!咱们得按这个来,不然酒的味道不对。”
说着便走到窗台边的石槽旁——石槽是用青石凿成的,里面积满了清晨收集的雾露,槽壁上刻着清晰的刻度,刚好能精确量出“三升”的量。
他用一只小木瓢,小心翼翼地舀出一升露水,倒进蒸笼的夹层里,动作轻柔,生怕洒出一滴。
第一次沸腾时,蒸笼里冒出白色的雾气,裹着白蒿的清香慢慢漫开来,飘满了半个崇文馆。
李砚站在一旁,看着雾气从蒸笼缝里溢出,像白色的纱巾在空气中飘动,不知道该做什么,却也没闲着。
他默默走到陶瓮旁,用一块干净的布将瓮口擦得干干净净,又将陶瓮轻轻挪到蒸笼的出汽口下方,像是在等着收集什么珍贵的东西,眼神专注地盯着瓮口,连眨眼都变得慢了些。
奶奶则守在蒸笼边,右手轻轻搭在笼盖上,感受着里面的温度,见雾气变得绵密,便轻声说:“第一沸好了,可以取汁了。”
男生赶紧揭开笼盖,用一只瓷勺小心地舀出蒸出的汁液——汁液呈淡绿色,像融化的碧玉,透着清亮的光泽,倒进陶瓮里时,还能听见“滴答滴答”的轻响,像春雨落在池塘里。
第二次沸腾时,老墨从书架上的一个青瓷食盒里取出些蜂蜜——蜂蜜装在一只小小的陶罐里,罐口封着蜜蜡,打开时还能闻到浓郁的蜜香。
他用一把银勺刮出少许蜂蜜,轻轻放进蒸笼里,蜂蜜遇热后慢慢融化,与白蒿汁液融合在一起,让原本清亮的汁液变得稍微粘稠些,香气也更浓了,既有草木的清新,又多了蜂蜜的甘甜,闻起来就让人觉得舒心。
第三次沸腾时,奶奶从口袋里取出一小包盐,打开纸包,将盐粒均匀地撒进蒸笼里。
盐粒刚接触到热的汁液,便化作一缕淡雾融入其中,原本琥珀色的汁液瞬间变得更加透亮,像上好的酒浆在蒸笼里轻轻晃动,折射出淡淡的光晕。
“现在该‘取露三升’,把露水倒进陶瓮里和匀了。”小女孩提着石槽,快步走到陶瓮旁,踮起脚尖,用小木瓢一勺一勺地将露水舀进瓮里。
她数着勺子的数量,每舀一勺就念一声“一”,直到舀够三升,才停下来擦了擦额角的汗,脸上带着满满的成就感。
老墨接过她手里的木瓢,换成一根更长的木勺,伸进陶瓮里顺时针搅拌汁液,动作缓慢而均匀,每搅拌一圈,都能看见汁液泛起细密的泡沫,像碎银浮在水面上,又渐渐消散。
李砚站在旁边看着,眼神里满是好奇,老墨见他感兴趣,便把木勺递给他,笑着说:“来,试试?顺着一个方向搅,别太快也别停,让露水和汁液充分融在一起。”
他接过木勺,学着老墨的样子慢慢搅拌,手臂酸了也没停下,直到手腕有些发麻,才发现陶瓮里的汁液已经变得格外清亮,像一块透明的绿宝石,在瓮里轻轻晃动。
可没过多久,原本清亮的汁液突然开始变得浑浊,还慢慢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酸味,像是食物放坏了的味道。
男生急得满头大汗,赶紧翻起手里的《诗经注疏》,手指飞快地在纸页上划过,从“采蘩”翻到“酿酒”,又从“祭祀”翻到“古礼”,终于在“祭之方醇”四个字上停住了:“是了!咱们漏了‘祭拜’这一步!上面写着‘酿蘩需祭,以文为引,无文则酒败’,得对着陶瓮念点和诗文相关的话才行!”
奶奶想了想,清了清嗓子,走到陶瓮前站定,双手轻轻交叠在身前,轻声念起《诗经·周颂·清庙》里的短句:“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她的声音平缓而庄重,带着对古礼的敬畏,像是在举行一场小小的祭祀仪式,每一个字都念得格外清晰,飘在崇文馆的空气里,让周围的雾气都变得安静了些。
小女孩也跟着念,声音虽然稚嫩,却学得有模有样,一字一句都格外认真;男生则念起了《采蘩》的诗句,从“于以采蘩?于沼于沚”到“于以用之?公侯之宫”,眼神专注地看着陶瓮,仿佛在与千年前的采蘩人对话;李砚虽听不懂这些句子的意思,却也站在一旁,微微低着头,看着陶瓮,眼神里满是专注,像在默默祈祷。
当众人念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欧阳修的名句时,陶瓮突然“嗡”地轻颤了一下,瓮口冒出淡淡的绿光,像有生命般环绕着瓮身。
原本浑浊的汁液渐渐变得清亮,酸味也慢慢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清冽的酒香——这酒香不烈,却格外醇正,带着白蒿的清新、蜂蜜的甘甜和露水的清爽,飘满了整个崇文馆,连空气中的雾霭都仿佛被这酒香染得有了味道。
“成了!真的成了!”老墨兴奋地拍了下手,小心翼翼地拿起陶瓮,走到长桌旁,将酿好的“蘩酿”缓缓倒进刻着“欧阳修”的白瓷碗里。
酒液入碗时,泛起淡淡的蓝光,与碗沿原本的光晕交织在一起,像有星星落在碗里,轻轻晃动着,美得让人舍不得移开目光。
刚倒满一碗,长桌中央的“宴”字突然炸开一团淡白光,光芒柔和却不刺眼,八只白瓷碗的碗底同时浮现出细小的诗句,这些诗句慢慢飘起来,在空中汇聚成一句完整的话:“蘩酿敬翁,竹简待启;建安风骨,需文唤魂。”
诗句停留了片刻,便化作点点光屑,消散在空气中。
话音刚落,崇文馆的北墙突然开始轻轻震动,墙面的雾霭慢慢散开,露出里面藏着的七卷淡红色竹简。
竹简用红色的丝线捆着,缓缓从墙里飘出来,悬停在长桌上方,每一卷竹简上都用朱砂写着一个名字——“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正是建安七子。
可仔细看便会发现,写着“孔融”的那卷竹简,后半部分竟是空白的,没有任何文字,像是在等着有人补全。
谢先生走上前,伸出手轻轻拂过竹简,指尖能感觉到竹片的温润:“这是要我们复现建安风骨,补全孔融的诗文,才能开启下一关。”
老墨点点头,转身便往书架跑去,开始寻找与建安文学相关的典籍;小女孩抱着自己的笔记本,跟在老墨后面,时不时指着书脊上的字问东问西;李砚则站在竹简下方,抬头看着那些泛着红光的竹片,心里虽有许多疑惑,却也明白,一场与“诗文”和“风骨”相关的新谜题,已经悄悄开始了。
崇文馆的雾气渐渐变得稀薄,微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竹简上,让那些红色的字迹显得更加鲜亮,像是在指引着众人,一步步走向答案。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梦主:从拾荒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