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春风吹遍青石镇时,镇上的第一条土公路终于修通了。通车那天,一辆辆崭新的拖拉机、卡车从公路上驶过,轰鸣的引擎声打破了小镇往日的宁静,也让林记铁匠铺里的 “叮叮当当” 声,显得格外微弱。
林卫国站在铁匠铺门口,看着公路上往来的机械车辆,眉头紧紧皱着。这几年,随着国家工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工厂生产出标准化的农具、生活用品,镇上的乡亲们渐渐不再需要手工打造的铁器 —— 以前农忙前,铺子里挤满了来打锄头、镰刀的农户,如今一个月也难得有几单生意;曾经供不应求的铁锅、铁盆,现在供销社里就能买到,又轻便又便宜,没人再愿意等上几天定制手工铁器。
“爹,今天又没生意吗?” 十八岁的林建国放学回来,看到铺子里冷清清的,铁砧上落了一层薄灰,忍不住问道。他手里拿着一本工业技术杂志,封面上印着现代化工厂的照片,是学校老师推荐他看的。
林卫国叹了口气,拿起抹布擦了擦铁砧:“是啊,这都快半个月了,只接了一个打马掌的活,还是邻村老王家的。现在大家都买工厂生产的东西,咱们这手工铁匠铺,怕是要不行了。”
林建国把杂志递到父亲面前,指着上面的农具生产车间照片:“爹,您看,现在工厂都是用机器生产农具,又快又好,咱们手工打造的确实比不上。老师说,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咱们得跟着变才行。”
林卫国接过杂志,虽然认不全上面的字,但看着照片里整齐排列的机器、流水线作业的工人,心里突然有了一丝触动。他想起自己年轻时,为了给游击队打造武器零件,熬夜改进打铁工艺;想起抗战胜利后,带领乡亲们重建小镇,想出各种办法解决困难。现在铁匠铺遇到了危机,难道就要这样放弃吗?不行,林家的铁匠铺不能在他手里断了传承,就算要变,也要找到新的出路。
从那天起,林卫国开始四处打听,寻找转型的方向。他先是去了县城的农具厂,想看看工厂是怎么生产铁器的。走进工厂大门,巨大的厂房、轰鸣的机器让他震撼不已 —— 一块块钢板在机器的冲压下,很快就变成了平整的农具部件;焊接工人拿着焊枪,几分钟就能把几个零件拼接好,比手工打造快了几十倍。
农具厂的厂长听说过林卫国抗战时支援游击队的事迹,特意接待了他。“林师傅,现在手工打铁确实跟不上时代了,” 厂长指着生产线上的农具,诚恳地说,“不过您有打铁的手艺,对铁器的材质、工艺都熟悉,要是愿意转型,或许能做些跟铁器相关的维修、配套工作。比如咱们工厂生产的农具,有时候会出点小故障,乡亲们不知道怎么修,您要是能做维修,肯定有市场。”
厂长的话,像一盏灯,照亮了林卫国的思路。他想起镇上的拖拉机、抽水机,还有乡亲们买的工厂农具,确实经常出故障,却没人会修,只能等着县城的师傅来,有时候一等就是好几天,耽误农忙。要是他能学会维修这些机器、农具,不仅能让铁匠铺活下去,还能帮乡亲们解决难题。
回到镇上,林卫国立刻召集家人开会,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咱们铁匠铺不能再只打手工铁器了,我想学着修拖拉机、农具,做铁器维修的生意。建国懂点文化,能帮我看技术资料;卫军在供销社工作,能帮着打听哪里需要维修;咱们一家人一起干,肯定能行。”
林建业虽然舍不得传统的打铁手艺,但也知道转型是唯一的出路,他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时代变了,咱们也得变。我虽然年纪大了,帮不上太多忙,但可以给你打下手,递递工具、看看火候,毕竟我打了一辈子铁,对铁器的脾气还是了解的。”
林建国更是兴奋不已,他把自己的工业技术杂志都搬了出来:“爹,我可以帮您查资料,上面有很多机器维修的知识,还有常见故障的解决办法。咱们还可以去请教农具厂的师傅,跟他们学技术。”
接下来的日子,林卫国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之路。他先是从农具厂买了一些废旧的机器零件,带回家拆解、研究,熟悉每个部件的功能;林建国则帮着翻译杂志上的技术说明,把复杂的原理用简单的语言讲给父亲听。有时候,为了弄明白一个零件的安装方式,父子俩能对着废旧机器研究到深夜;遇到不懂的问题,林卫国就骑着自行车去县城,向农具厂的师傅请教,来回几十里路,从不觉得累。
第一次接维修活,是邻村老李家的拖拉机出了故障,启动不了。林卫国带着林建国,推着装满工具的独轮车,走了两个多小时的路才到。围着拖拉机转了好几圈,他先检查了发动机,又查看了传动部件,最后发现是飞轮上的齿轮磨损严重,导致动力无法传递。
“爹,杂志上说,这种齿轮磨损可以进行焊接修复,然后再打磨平整。” 林建国提醒道。
林卫国点了点头,拿出焊枪 —— 这是他特意从县城买来的新工具,练习了好几天才掌握用法。他小心翼翼地对着磨损的齿轮进行焊接,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眼睛紧紧盯着焊点,生怕出一点差错。林建国则在一旁帮忙递工具、拿焊丝,时不时提醒父亲注意温度。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忙碌,齿轮终于修复好了。老李家的拖拉机重新启动,轰鸣声再次响起时,老李激动地握住林卫国的手:“林师傅,太谢谢你了!要是等县城的师傅来,我这春耕的活就耽误了!以后我家的机器坏了,就找你修!”
看着拖拉机远去的背影,林卫国和林建国相视而笑。这是他们转型后完成的第一单维修活,虽然累,却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随着维修技术越来越熟练,林卫国的名声渐渐传开,不仅镇上的乡亲来找他修机器,连邻镇的人也慕名而来。为了方便大家,他在铁匠铺门口挂了一块新的木牌,上面写着 “林记铁器维修铺”,还特意标注了可以维修的项目:拖拉机、抽水机、农具、机械零件……
铁匠铺里的设备也渐渐更新换代 —— 以前的手工铁锤、铁砧还在,但多了焊枪、砂轮、扳手等维修工具;墙上不再挂着成品铁器,而是贴满了各种机器的结构图、维修流程图,都是林建国帮着画的。林建业虽然不懂新工具的用法,但他经验丰富,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儿子提建议:“卫国,这个零件焊接的时候,火候不能太大,不然容易变形,就像咱们以前打菜刀,刃口不能烧得太红一样。”
有时候,遇到复杂的故障,林卫国还会组织乡亲们一起讨论。镇上有几个年轻时也打过铁的老人,对铁器有一定了解,林卫国就请他们来铺子里,一起研究维修方案。大家围着故障机器,你一言我一语,有时候争论得面红耳赤,却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以前咱们靠手艺吃饭,现在靠技术吃饭,不管怎么变,都是为了把日子过好。” 林卫国常常这样跟乡亲们说。他知道,转型不仅仅是改变生意内容,更是要改变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有一次,县城的农具厂需要一批配套的小零件,因为数量少,工厂不愿意单独生产,厂长就想到了林卫国:“林师傅,您手工打造的零件质量好,能不能帮我们做一批?规格和图纸我给您带来了。”
林卫国看着图纸上精确的尺寸要求,心里有些犹豫 —— 手工打造很难达到工厂的精度标准。林建国却觉得这是个机会:“爹,咱们可以买一台小型的车床,用来加工零件,这样既能保证精度,又能提高效率。老师说,现在很多小作坊都在用小型机床,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经过一番考虑,林卫国咬牙从银行贷了款,买了一台二手车床。这台车床成了铁匠铺转型的重要标志,从此,铺子里不仅能维修铁器,还能加工简单的机械零件,生意越来越红火。
夕阳下,林卫国站在车床旁,看着零件在机器的转动下逐渐成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想起父亲林建业年轻时,靠一把铁锤撑起铁匠铺;想起自己抗战时,用手工铁器支援游击队;现在,他又带着儿子,把传统铁匠铺变成了适应时代的维修、加工作坊。林家的铁匠铺没有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继续传承着。
林建国走过来,递给他一杯水:“爹,您看,咱们以后还可以扩大规模,招几个学徒,教他们维修技术,说不定能把生意做到县城去。”
林卫国接过水杯,看着儿子充满干劲的样子,心里满是希望。他知道,转型的路还很长,但只要肯学习、肯改变,林家的铁匠铺就会一直走下去,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新的生机。
而那棵老槐树,依旧静静地站在院子里,它见证了铁匠铺从手工打造到机械维修的转变,见证了林家人适应时代、不断突破的努力,更见证了一个普通家族在时代变迁中,坚守与创新并存的传承故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五世同堂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