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 年的冬天,寒风卷着雪花掠过青石镇的老槐树,林记铁器维修铺里却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热气 —— 林建国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报纸,上面 “恢复高考” 四个黑体字像一团火,点燃了他积压多年的梦想。彼时的他已在镇上中学教了两年书,黑板前的粉笔灰、作业本上的红批注,虽让他收获了学生的喜爱,可心底那个 “上大学” 的念头,从未真正熄灭。
“爹,我想考大学。” 晚饭时,林建国把报纸推到父亲林卫国面前,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与忐忑。林卫国放下手里的粗瓷碗,盯着报纸上的字看了许久,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拍在儿子肩上:“好!爹支持你!当年你考上县城重点中学,爹就知道你是块读书的料,现在有机会了,咱就得抓住!”
可备考的路,远比想象中艰难。恢复高考的消息来得突然,教材稀缺成了最大的难题。林建国翻遍了自己中学时的旧课本,书页早已泛黄卷边,不少知识点还带着时代的印记;他又托县城的同学帮忙寻找复习资料,对方寄来的几本习题集,纸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前主人的笔记,成了他最珍贵的 “宝贝”。
白天要给学生上课,林建国只能把备考时间挤在清晨和深夜。天还没亮,他就点亮煤油灯,在书桌前啃读数学公式、背诵语文课文;晚上批改完学生作业,家人都已睡熟,他还在对着历史、地理课本上的地图反复记忆,直到眼睛酸涩得看不清字,才揉着太阳穴躺下。
“哥,你又熬夜了?” 弟弟林建军看着哥哥眼底的红血丝,心疼地递过一个烤红薯,“娘让我给你留的,说吃了暖和,能提精神。” 林建国接过红薯,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他笑着说:“没事,等考上大学,哥就不用这么累了,到时候带你们去大城市看看。”
除了时间紧张、资料匮乏,学习环境的艰苦也考验着林建国。冬天的教室没有暖气,他备课时常冻得手指僵硬,只能时不时搓搓手、哈口气;晚上在家复习,煤油灯的光忽明忽暗,油烟还呛得他喉咙发痒。有一次,煤油用完了,他就借着窗外雪光看书,直到眼睛实在受不了,才不得不停下。林卫国看在眼里,悄悄托人从县城买了一盏马灯,还把家里仅有的一块厚棉被拆了,给儿子做了个棉手炉:“夜里冷,别冻坏了身子,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备考期间,林建国还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 —— 学校要选派教师去邻县支教,为期半年,这是个难得的锻炼机会,可如果去了,备考时间就会被严重压缩。他犹豫了很久,找到父亲商量。林卫国沉默了片刻,说:“建国,爹知道你想抓住每个机会,可高考是你盼了这么多年的事,咱得分清轻重。学生们喜欢你的课,等你考上大学,以后有更多机会教更多人,不差这半年。”
听了父亲的话,林建国放弃了支教名额,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备考中。为了提高效率,他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每天清晨背诵语文、英语,上午钻研数学、物理,下午复习历史、地理,晚上则做一套模拟题,总结错题。遇到不懂的知识点,他就骑着自行车去十几里外的镇上找老教师请教,有时候为了一个数学难题,能往返跑两三趟。
有一次,他在复习物理时遇到了关于电磁感应的难题,翻遍了所有资料都找不到清晰的讲解。想起县城中学的物理老师是当年自己的班主任,他便趁着周末,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去县城。雪后的土路又滑又难走,他摔了好几跤,裤子磨破了,膝盖也渗出血来,可他顾不上疼,爬起来继续赶路。见到班主任时,他冻得嘴唇发紫,却捧着课本急切地问:“老师,这个电磁感应的原理,我还是没弄懂,您能再给我讲一遍吗?”
班主任看着他冻得通红的手和带血的膝盖,感动得眼眶发红,连忙把他拉进屋里,倒了杯热水,耐心地给他讲解。临走时,班主任还把自己珍藏的一本物理参考书送给了他:“建国,你这么努力,一定能考上大学。这本书你拿着,上面有很多典型例题,对你备考有帮助。”
带着老师的鼓励和珍贵的参考书,林建国的备考信心更足了。他把书中的例题一道道拆解,结合课本知识点总结规律,遇到相似的题目,就能很快找到解题思路。渐渐地,他的复习效率越来越高,模拟考试的成绩也一次比一次好。
高考前一个月,林建国的妻子秀莲(与祖父妻子同名,传承家族缘分)生下了一个女儿,家里添了新成员,喜悦之余,也让他的备考多了一份牵挂。每天复习间隙,他都会去看看熟睡的女儿,轻轻握着女儿的小手,心里满是动力:“爹一定会考上大学,给你和你娘创造更好的生活。”
秀莲知道丈夫备考辛苦,主动承担起了家里的所有家务,还每天晚上给丈夫煮一碗鸡蛋面:“你多吃点,补充营养,别累坏了。家里有我呢,你放心复习。”
高考那天,天刚蒙蒙亮,林卫国就骑着自行车送儿子去县城考场。路上,他从怀里摸出一个布包,里面是几个煮鸡蛋和一张皱巴巴的十元钱:“鸡蛋给你垫肚子,钱你拿着,中午在考场附近吃点好的,别紧张,正常发挥就行。”
林建国接过布包,重重地点了点头:“爹,您放心,我一定好好考。”
走进考场的那一刻,林建国深吸了一口气,看着周围同样怀揣梦想的考生,心里反而平静了下来。他想起了父亲的支持、妻子的付出、老师的鼓励,想起了那些在煤油灯下苦读的夜晚,想起了摔在雪地里仍不肯放弃的自己。他握紧手中的笔,认真地答好每一道题,把自己多年的积累和努力,都倾注在试卷上。
高考结束后,林建国并没有放松,而是立刻回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同时默默等待成绩公布。那段时间,他常常在夜里醒来,想起考场上的题目,琢磨自己有没有答错,偶尔还会因为紧张而失眠。林卫国看出了他的焦虑,便每天晚上陪他在老槐树下散步,说:“不管结果怎么样,你努力过了,就是好样的,爹都为你骄傲。”
两个月后,高考成绩公布的消息传来。林建国骑着自行车去县城查成绩,当看到自己的总分超过录取分数线五十分时,他激动得手都在抖,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他疯了一样骑着自行车往回赶,嘴里不停地喊着:“我考上了!我考上大学了!”
回到镇上,他把成绩告诉了家人,林卫国激动得一下子坐在了凳子上,双手合十念叨着:“太好了…… 太好了…… 咱们林家终于出了个大学生!” 秀莲抱着女儿,眼泪也流了下来,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能考上,没白费这么多年的努力。”
消息很快传遍了青石镇,乡亲们都来道贺 —— 张叔提着一篮鸡蛋,笑着说:“建国,你真是咱们青石镇的骄傲!以后上了大学,可别忘了咱们这些老邻居!” 李婶则带来了自己做的新衣服,给林建国的女儿穿上:“这孩子有福气,爹是大学生,以后肯定也是个有文化的人。”
林建业虽然已经年迈,却也让家人扶着,来到家里,看着录取通知书,笑着说:“咱们林家,从太爷爷打铁,到你爷爷坚守铁匠铺,再到你考上大学,一代比一代有出息!你要好好读书,为林家争光,为青石镇争光!”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林建国带着家人来到老槐树下,把通知书展开,让阳光照在上面。他看着父亲眼角的皱纹、妻子温柔的笑容、女儿熟睡的脸庞,心里满是感慨。他知道,自己能考上大学,不仅靠自己的努力,更靠家人的支持、老师的鼓励和乡亲的帮助。这份荣誉,属于他自己,更属于整个林家,属于养育他的青石镇。
开学前几天,林卫国带着儿子去了县城,给儿子买了新的行李箱和生活用品,还特意买了一件新的中山装:“上了大学,要注意形象,别给咱们林家丢脸。” 林建国笑着说:“爹,您放心,我会好好读书,将来学有所成,回来建设咱们的家乡。”
开学那天,林卫国和秀莲一起送林建国去大学报到。看着高大的大学校门、来来往往的大学生,林建国心里满是憧憬。他拉着父亲和妻子的手,说:“爹,娘,你们放心回去吧,我会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学习,等放假了就回来看你们。”
林卫国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眼里满是骄傲:“去吧,在大学里好好努力,爹等着你的好消息。”
看着儿子走进大学校门的背影,林卫国和秀莲站在原地,久久没有离开。他们知道,林建国不仅是考上了一所大学,更是走出了青石镇,走上了一条更广阔的人生道路,成为了林家的骄傲,也成为了青石镇所有年轻人的榜样。
而青石镇的那棵老槐树,依旧静静地站在林记铁器维修铺的院子里,它见证了林建国从一个小镇少年,成长为家族第一个大学生的历程。它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守护着林家的梦想,也守护着青石镇上所有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待着林建国学成归来,为家乡带来更多希望的那一天。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五世同堂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