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原文歌诀、白话解与星象密码解析
原文歌诀如下: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核心歌诀源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全文如下: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接下来我为大家逐句解析:
穴位序列:
歌诀列出十二穴的名称与顺序,涵盖足阳明胃经(足三里、内庭)、手阳明大肠经(曲池、合谷)、足太阳膀胱经(委中、承山、昆仑)、足厥阴肝经(太冲)、足少阳胆经(环跳、阳陵泉)、手少阴心经(通里)、手太阴肺经(列缺),分布于四肢肘膝以下,为临床常用要穴。
配穴原则:
“合担用法担”:“担”指“挑担”,即同一经络取两个穴位(如足三里+内庭,均为胃经),通过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类似“补法”(补充经络气血)。
“合截用法截”:“截”指“截断”,即两条经络各取一个穴位(如曲池+合谷,分别为大肠经的合穴与原穴),通过阻断病气传播治疗重疾,类似“泻法”(清除经络邪气)。
疗效与传承: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全身360余个穴位的治疗作用,均可被这十二穴概括,强调其“核心要穴”的地位。
“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形容十二穴疗效显着,如热水泼雪般快速化解病痛(《内经》“拔刺雪污”的延伸)。
“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北斗”指北斗七星,象征天地规律;“金锁”比喻疑难杂症的“锁”,意为十二穴是破解疾病的“钥匙”,其灵感源自天道。
“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强调传承的严肃性,仅传给品德高尚的“至人”,避免技艺滥用。
以下部分穴位为例我给大家详细解析:
足三里(胃经合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主治腹胀、腹泻、胃寒、腿肿、膝酸,30岁以上针灸可强壮眼目(保健要穴),针刺八分、灸三壮。
内庭(胃经荥穴):位于足次趾外侧。主治四肢厥冷、咽喉痛、牙疼、疟疾,针刺三分、灸三壮,针后病痛立减(“针着便惺惺”)。
曲池(大肠经合穴):位于屈肘纹尽处。主治肘痛、偏瘫、喉闭、风疹,针刺五分、灸三壮,对“遍身风癣癞”疗效显着。
合谷(大肠经原穴):位于虎口(两指歧骨间)。主治头痛、面肿、牙疼、口噤,针刺五分、灸三壮,为“面口疾病”的主穴(《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
十二穴的“星象”密码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星象”逻辑,源于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核心是“十二穴对应十二星宿\/地支,模拟天地规律”,具体如下:
与“北斗七星”的关联:
歌诀中“北斗降真机”是关键——“北斗”指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象征天地的“调控中心”。十二穴被视为“北斗真机”在人体的投射,通过刺激十二穴,可“连接”北斗的调控能量,调整人体气血(如足三里对应“天枢星”,主脾胃;合谷对应“天璇星”,主肺气)。
与“十二地支”的对应:
十二穴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一对应,形成“地支-穴位-经络”的三元体系,模拟“天地时间的流转”:
子(亥):对应委中(膀胱经),主“水之始生”(肾与膀胱相表里);
丑(艮):对应承山(膀胱经),主“土之藏纳”(脾主运化);
寅(艮):对应昆仑(膀胱经),主“木之升发”(肝主疏泄);
卯(乙):对应太冲(肝经),主“木之旺盛”(肝藏血);
辰(巽):对应环跳(胆经),主“风之流转”(胆主决断);
巳(丙):对应阳陵泉(胆经),主“火之温煦”(胆主相火);
午(丁):对应通里(心经),主“火之极盛”(心主神明);
未(坤):对应列缺(肺经),主“土之化育”(肺主气);
申(庚):对应曲池(大肠经),主“金之收敛”(大肠主传导);
酉(辛):对应合谷(大肠经),主“金之肃降”(肺主肃降);
戌(戊):对应足三里(胃经),主“土之收藏”(胃主受纳)。
“十二”的宇宙学意义:
“十二”是天地规律的“完美周期数”(12个月、12时辰、12正经),十二穴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十二正经的核心穴位”(如胃经的足三里、大肠经的曲池),覆盖“气血运行的关键节点”。刺激十二穴,可同步调整“十二时辰的气血盛衰”(如辰时针曲池,对应大肠经当令,增强肺气肃降),实现“天人同调”。
通过“十二穴对应十二星宿\/地支”,模拟天地规律,实现“天人合一”的治疗境界。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正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