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沈家小院最后一盏灯自我房间的窗户透出,在浓墨般的夜色中切割出一块暖黄色的光斑。
书桌上摊开着三本厚厚的农业书籍,旁边散落着我密密麻麻的笔记。我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目光在“土壤Ec值”和“碳氮比”这些陌生术语间来回穿梭,感觉自己仿佛在解读天书。
白天和外公一起巡视田地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这块地种过豆子,养地,”外公抓起一把土,只是轻轻一捻就知道,“明年种瓜果肯定甜。”
我好奇地问:“外公是怎么看出来的?”
“土色深,手感润,这是肥力足。”外公说得轻描淡写,“种地种久了,手一摸就知道。”
而现在,我面前的书籍却告诉我,土壤肥力需要测量有机质含量、速效氮磷钾、微量元素,有一套复杂的指标体系。
传统经验与现代农业科技之间的鸿沟,就这样赤裸裸地展现在我面前。
我叹了口气,翻到“植物营养学”这一章。那些化学方程式和元素周期表让我头晕目眩。在大学里学过的市场营销和管理学知识,在这片土地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光是热情和梦想还不够啊...”我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划过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文字。
窗外传来几声犬吠,更衬得夜深沉。我起身泡了杯浓茶,试图驱散脑中的混沌。茶水的苦涩在口腔中蔓延,正如我此刻的心情——本以为凭借灵泉的优势和家人的支持,创业之路会顺利许多,却没料到农业这门学问如此深奥。
“咚、咚。”
极轻的敲门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这么晚了,会是谁?
我拉开房门,意外地看见顾青舟站在门外。他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神情有些犹豫。
“看见你灯还亮着,”他轻声说,像是怕惊扰了这宁静的夜,“是不是在啃那些农业概论?”
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比想象中难很多。”
“猜到了。”他递过手中的文件夹,“这是我大学时整理的入门笔记,可能比教材容易理解些。想着或许对你有帮助。”
我接过文件夹,翻开第一页,眼前顿时一亮。这不是枯燥的理论罗列,而是用思维导图、手绘示意图和简明扼要的文字组成的知识体系。从土壤结构到作物生理,从病虫害防治到水肥管理,全都条理清晰,深入浅出。
“这...太珍贵了。”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整理的?”
“大学四年,陆陆续续做的。”顾青舟的语气依然平淡,“刚开始学农业时,我也和你一样,被那些专业术语弄得晕头转向。后来发现,把理论知识和田间实践结合起来,就容易理解了。”
我请他进屋坐下,迫不及待地翻看起笔记来。在“土壤肥力”这一节,他不仅解释了各项指标的含义,还附上了简易的检测方法和改良建议。更难得的是,他在很多地方都标注了与传统经验的对照。
“你看这里,”顾青舟俯身过来,指着笔记上的一处图示,“外公说的‘土色深,手感润’,其实就是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表现。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本质上是在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同一件事。”
他的靠近让我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皂角清香,手指划过纸页的动作稳健而有力。这一刻,我们之间的距离仿佛突然拉近了。
“我一直以为它们是相互矛盾的。”我坦白道。
“不是矛盾,是互补。”顾青舟直起身,目光温和,“实验室的数据可以量化经验,而经验则可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最好的农业,一定是既尊重传统智慧,又相信科学方法的。”
我们就这样聊开了。他从植物营养讲到水分管理,从病虫害防治讲到轮作制度。那些在书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经他讲解后突然变得生动起来。
“所以,外公坚持的深翻晒土,其实是为了改善土壤结构,杀灭病菌和虫卵?”
“没错。”顾青舟赞许地点头,“而他说的‘豆茬地肥’,是因为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可以固氮,提高土壤氮素含量。”
我越听越兴奋,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那些曾经陌生的术语,开始与田间的实际景象一一对应起来。
“太神奇了...”我轻声感叹,“原来每一句农谚背后,都有科学的道理。”
顾青舟笑了,眼角泛起浅浅的纹路:“这就是农业的魅力所在。它既是最古老的行业,又永远在与时俱进。”
我们又讨论了试验田的计划。顾青舟建议我先从土壤改良做起,通过检测数据来确定最适合的施肥方案。
“你的‘翡翠玉’黄瓜,对土壤要求很高。”他在笔记的某一页上做了标记,“需要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ph值最好在6.0到6.5之间。”
“这些数据,你的传感器能测出来吗?”
“已经测过了。”他从口袋里掏出手机,调出一组数据,“我们田里的土壤ph值是6.2,很理想。但有机质含量偏低,需要补充腐熟的有机肥。”
我看着他那专注的神情,忽然意识到,这份笔记不仅仅是他大学时代的总结,更是他用心整理出来的一份礼物——为了帮助我真正理解并爱上这片土地。
“谢谢你,青舟。”我第一次直呼他的名字,没有加上姓氏。
他微微一愣,随即眼中漾开温暖的笑意:“不客气,星澜。”
时钟指向凌晨一点,我们却浑然不觉。知识的重量在这一刻变得轻盈,如同一双翅膀,带我飞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沟壑。
当顾青舟终于起身告辞时,夜色已深。我送他到门口,夜风拂面,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清新气息。
“早点休息。”他回头嘱咐,“农业不是一朝一夕能学完的,循序渐进才好。”
我点点头,怀中的笔记沉甸甸的,却让我感到无比踏实。
回到书桌前,我重新翻开那些教材,惊讶地发现原本晦涩的内容现在变得容易理解了。顾青舟的笔记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农业知识的大门。
窗外的月亮已西斜,我却没有丝毫睡意。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记录着今晚的收获和思考。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就像是这片土地上的两条河流,终于在我的认知中交汇融合。
知识的重量,原来是成长的重量。
而那个在深夜里为我送来光明的人,让这份重量变得值得珍惜。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退网后,我靠种田火遍全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