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的东北,秋意已浓。天空显得格外高远湛蓝,阳光虽然明亮,却失去了夏日的灼热,变得温煦起来。院里的葡萄叶黄了大半,风一吹便簌簌落下,铺了一地金黄。那罐葡萄酒被林晚转移到了更避光的床底下,偶尔能听到细微的、令人期待的发酵声。
这天下午,林晚刚午睡醒来,正坐在窗边,就着明亮的秋光,慢慢织着一件小小的、嫩黄色的毛衣,针法还有些生疏,却倾注了全部的心意。院门外传来了邮递员熟悉的声音:“林晚同志,信!”
是老家的来信。林晚放下毛线活,接过那封厚厚的信。信封是韩父惯用的那种黄褐色牛皮纸,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她拆开信,里面除了韩父一如既往言简意赅、却字迹工整的家书,竟然还有好几页密密麻麻写满字的信纸,笔迹略显潦草却充满热情——是韩母亲自写的!这在以往是极少见的,韩母识字不多,写信对她来说是件顶费力的事。
韩父的信里先是再次表达了得知喜讯的激动,叮嘱韩峥务必照顾好林晚,又说了些村里的秋收情况,最后提到,既然他们小两口商量好了暂时不用韩母过去,家里也尊重他们的决定,但让林晚千万别客气,有任何需要一定要开口。
而韩母的信,则充满了质朴又细腻的关爱。她絮絮叨叨地写了许多孕期要注意的事,哪些东西不能吃,哪些活不能干,早上起来要慢慢坐起来,晚上睡觉最好侧着身……甚至详细写了几个她认为“最养胎”的土方子,比如用红枣、花生、红豆熬粥,或是用老母鸡炖汤。字里行间,满是即将做奶奶的喜悦和对远方儿媳的牵挂。信的末尾,她还特意强调,给小孩准备的虎头鞋、小棉袄,她都已经开始动手做了。
林晚捧着那几页沉甸甸的信纸,仿佛能看到婆婆在昏黄的油灯下,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吃力地写下这些叮嘱的模样,心里又暖又酸。
傍晚韩峥回来,林晚把信拿给他看。
韩峥先看了父亲的信,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点了点头。当他展开母亲那封字迹歪歪扭扭、却写满了好几页的信时,冷峻的眉眼明显柔和了下来。他看得很慢,很仔细,手指无意识地在那粗糙的信纸上摩挲着。
“妈……写这么多字,不容易。”他低声说了一句,语气里带着不易察觉的动容。
“嗯,”林晚靠在他身边,轻声应着,“妈把要注意的事情都写下来了,生怕我不知道。”
韩峥看完信,小心地将信纸折好,放回信封里,抬眼看向林晚:“家里你放心,妈有经验,说的这些,你听着,有用的就记下。”
他的话语依旧简洁,但林晚能感觉到,这封来自远方、充满母爱的信,也同样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随信寄来的,还有一个不小的包裹。 里面是韩母亲手晒的干枣,颗颗饱满红润;一包自家种的花生,炒得喷香;还有两块崭新的、厚实的棉布,说是给未来的小孙子或小孙女做襁褓用的。
晚上,林晚就用婆婆寄来的红枣和花生,加上红豆,熬了一锅软糯香甜的“三红粥”。粥的香气弥漫在小小的厨房里,带着阳光和土地的味道,也带着千里之外的牵挂。
韩峥喝着粥,破天荒地比平时多添了一碗。
“等孩子出生了,找个时间,带你们回去一趟。”饭后,韩峥看着窗外皎洁的秋月,忽然说道。
林晚愣了一下,随即心头一热,用力点了点头:“好。”
这个夜晚,因为远方寄来的书信和包裹,显得格外温馨。那细密的针脚,那质朴的叮嘱,那晒得干爽的红枣,都如同秋日里温暖的阳光,跨越千山万水,丝丝缕缕地渗进了这个小家的生活里。
林晚抚摸着那块柔软的棉布,又多了几分实在的暖意。她知道,这个孩子,不仅承载着她和韩峥的爱,也承载着整个韩家沉甸甸的期盼与祝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锦绣六零:灵泉甜妻幸福日常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