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李爷爷,这个大机器能画小人儿吗?
京郊,微电子研究院。
曾经那片笼罩在所有人头顶,名为“绝望”的乌云,被一道来自四岁小女孩的、奶声奶气的闪电,劈得烟消云散。
整个研究院,疯了。
不是精神失常的疯,而是打了十倍剂量肾上腺素,进入了一种狂热到极致的、燃烧生命的工作状态。
曾经死气沉沉的走廊里,如今二十四小时人来人往,脚步声急促得像是战场上冲锋的鼓点。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浓重的黑眼圈,眼神却亮得像探照灯,闪烁着一种名为“希望”的、近乎癫狂的光芒。
“数据!3号仿真台的数据出来了没有!快!”
“老张!你的微机电反射镜阵列模型再优化百分之零点一!就差一点!就差一点了!”
“谁他妈又把咖啡当水喝了!给我换成葡萄糖!谁都不许倒下!”
李振华,这位曾经不近人情、脾气火爆的总工程师,此刻彻底变成了一个“神棍”。
他不再相信什么狗屁的半导体物理定律,也不再迷信那些西方人写的教科书。
他唯一的信仰,就是隔壁“游戏室”里那个穿着粉色兔子睡衣的小女孩。
他把姜绵绵下午用橡皮泥捏的一只歪歪扭扭的、长了八条腿的“小狗”,郑重其事地摆在了超净实验室最显眼的主控台上,美其名曰:“镇所之宝,开光圣物”。
所有进出实验室的研究员,都必须对着这只丑萌的“八脚神犬”拜一拜,据说能增加流片成功率。
“屠夫”看得眼皮直跳,悄悄对罗青嘀咕:“‘青鸾’,我觉得这帮搞科研的,比我们这些天天在刀口上舔血的还疯。要不,咱们还是把绵绵带走吧,我怕她以后也变成这样……”
罗青没有说话,只是看着那群状若疯魔的科学家,又看了看正在游戏室里,认真地用彩色积木搭建“更简单的迷宫”的姜绵绵,清冷的眸子里,泛起了一丝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笑意。
疯了,才好。
不疯,如何成魔?不疯,如何在这绝境之中,杀出一条血路?
三天三夜。
整整七十二个小时,超净实验室里,没有人合过眼。
当最后一组仿真数据,在巨大的屏幕上汇聚成一条完美的、平滑得如同艺术品的绿色曲线时,整个实验室,陷入了一种诡异的、长达十秒的死寂。
紧接着,不知是谁,发出了一声压抑到极致的、如同小兽般的呜咽。
“成功了……”
“仿真……通过了……”
这几个字,仿佛一个信号。
“轰——”的一声,整个实验室,不,是整栋科研楼,瞬间被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彻底淹没!
“我们成功了!!”
“哈哈哈哈!成功了!!”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扔掉手里的报告,像个孩子一样,抱着身边同样老泪纵横的同事,又哭又笑。
李振华靠在冰冷的仪器上,双腿一软,直接滑坐在了地上。他看着屏幕上那条完美的曲线,看着那套由他亲手写下的、被他命名为“织女”的全新光刻理论,眼泪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
他不是在“雕刻”芯片,他是在用光,为这个国家,“编织”出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而指引他找到那些丝线的,是那个还在为“小光线”走不出迷宫而苦恼的小小神明。
……
一周后。
一份没有任何预兆的、甚至显得有些朴实无华的报纸,被送到了全世界各大科技公司、情报机构和国家高层的办公桌上。
——《科技日报》。
这份在普通人看来有些枯燥的行业报刊,在这一天,却用一种石破天惊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告了一个足以颠覆格局的消息。
头版头条,是触目惊心的、加粗加黑的巨大红色标题。
【历史性突破!我国在dUV光刻机光源技术领域取得颠覆性进展!】
标题之下,是一张占据了半个版面的高清照片。
照片上,是一台经过魔改的、造型奇特的dUV光刻机。无数根新增的、如同神经网络般精密的光纤,和一套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结构复杂到令人头皮发麻的微机电反射镜阵列,让这台原本平平无奇的机器,看起来像一头来自未来的、狰狞而又美丽的钢铁巨兽。
照片旁边,是王所长和李振华亲自撰写的、经过脱敏处理的技术解读。
“……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光源聚焦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维光场编织’理论。通过‘透明导波结构’和‘纳米级微机电反射镜阵列’,成功将现有dUV光源的能量,在纳米尺度下进行了近乎无损的、超过百次的再聚焦与路径重构,实现了等效7纳米制程的蚀刻精度……”
这篇报道,就像一枚无声的核弹,在整个西方世界,引爆了一场超过12级的超级大地震。
大洋彼岸,荷兰,ASmL公司总部。
这家全球唯一能生产EUV光刻机的巨头公司,正在召开紧急董事会。
气氛,比西伯利亚的寒流还要冰冷。
“Fake News!”一个大腹便便的董事,将手里的平板电脑狠狠摔在桌子上,满脸的傲慢与不屑,“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这个!吹牛!用dUV实现7纳米?他们以为自己在写科幻小说吗?上帝来了都做不到!”
“没错,这一定是他们的宣传战,为了稳定国内因为我们封锁而产生的恐慌情绪!”
“我建议,立刻启动最高级别的舆论反击,揭穿他们的谎言!让他们成为全世界的笑柄!”
会议室里,一片附和与嘲笑之声。
然而,公司的首席技术官,一位满头银发、在半导体领域浸淫了四十多年的德国老人,却从头到尾一言不发。他只是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张魔改光刻机的照片,脸色越来越白,额头上,甚至渗出了细密的冷汗。
“赫尔曼?”cEo注意到了他的异常,“你怎么看?你也认为这是个笑话,对吗?”
被称为赫尔曼的老人,缓缓地抬起头,那双曾经睿智而平静的眼睛里,此刻充满了惊骇与……恐惧。
他没有回答cEo的问题,而是用一种梦呓般的、颤抖的声音,反问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光……为什么要走直线?”
整个会议室,瞬间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像看疯子一样看着他。
光走直线,这是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的物理常识!
赫尔曼却没有理会他们的目光,他像是陷入了自己的世界,指着屏幕上那套复杂的反射镜阵列,声音越来越激动,越来越恐惧。
“‘多维光场编织’……我的上帝……他们不是在聚焦光,他们是在……是在用光线当毛线,编织电路图!他们把光,变成了一根可以任意弯曲、折叠、穿梭的……针!”
“这不是改良!这是……这是从另一个维度,对整个光刻理论发起的……降维打击!”
“他们……他们找到了神明遗落在人间的……另一本物理教科书!”
“轰——”
所有董事的脑子,都像是被一柄重锤狠狠砸中!
如果赫尔曼说的是真的……
那意味着,他们引以为傲的、耗费了数千亿美金、垄断了全球几十年的EUV技术壁垒,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笑话。
人家根本不陪你玩了。
你还在吭哧吭哧地磨一把更锋利的“刀”,人家直接掏出了一把“光剑”!
“不……不可能!”cEo的脸色惨白如纸,他猛地站起身,咆哮道,“这绝对不可能!没有任何理论支持!他们一定是从哪里获得了外部援助!俄罗斯?还是……还是外星人?!”
“查!给我查!”他状若疯癫地吼道,“启动所有情报资源!我要知道,那个被他们称为‘缪斯’的鬼东西,到底是什么!!”
……
京郊研究院。
姜绵绵对外面那场足以搅动全球风云的科技风暴,一无所知。
她只知道,最近李爷爷看她的眼神,越来越奇怪了。
那种眼神,不像是看一个小孩,倒像是……像是在看庙里那尊泥塑的菩萨。充满了敬畏、虔诚,还有一丝让她感觉毛骨悚然的狂热。
今天,李振华又献宝似的,拿了一张报纸,小心翼翼地递到她面前。
“绵绵,你看,你看!”他指着报纸上那张巨大的光刻机照片,声音激动得都在发抖,“这就是我们一起……一起搭的‘大迷宫’!它成功了!它能画出全世界最厉害的图画了!”
姜绵绵好奇地凑过去,看着那台造型复杂的、看起来很厉害的大机器。
她对什么“历史性突破”不感兴趣,也看不懂那些密密麻麻的字。
她的目光,落在了那张照片上。
然后,她仰起那张粉雕玉琢的小脸,看着激动得快要哭出来的李振华,用一种充满了纯真与好奇的语气,奶声奶气地问道:
“李爷爷,这个大机器……是不是能帮我们把那些不听话的‘小人儿’,画到小石头上面呀?”
“噗——”
正在不远处喝水,顺便监视“神棍”李振华的“屠夫”,一口水直接从鼻子里喷了出来,呛得惊天动地。
李振华却像是听到了什么天启神谕,整个人猛地一震!
小人儿……画到小石头上……
这句最天真、最质朴的童言,却以一种最精准、最形象的方式,概括了芯片制造这门人类顶尖科技的最终本质!
他看着姜绵绵那双清澈见底、不染一丝尘埃的眼睛,心中那滔天的狂喜与激动,最终都化作了一股发自灵魂深处的、近乎朝圣般的颤栗。
他缓缓地、郑重无比地蹲下身,与姜绵绵平视。
“是。”
他的声音,沙哑,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
“绵绵,它能。”
“它能帮我们,把我们想要的一切,都画在那块小小的石头上。”
“画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而此刻,在数千公里之外,一座戒备森严的秘密监狱里。
被单独囚禁的约翰逊,也通过某种特殊的渠道,看到了这份《科技日报》。
他看着那张光刻机的照片,看着那篇颠覆性的技术解读,那双蓝色的眼睛里,先是闪过一丝作为顶尖特工的、对于科技的敏锐与震惊。
紧接着,当他的目光,扫到报道中“缪斯计划”这个被一笔带过的词时,他整个人,仿佛被一道来自地狱的寒流瞬间冻结!
“缪斯”……光刻机……
一个被他埋在记忆最深处、连他自己都觉得荒谬的、关于那个小女孩的片段,如同鬼魅般,不受控制地浮上心头。
——“罗青姐姐,这个玉佩是不是很厉害呀?它能让坏蛋说真话吗?”
——“是啊,它会唱歌,唱一首叫‘信使’的歌。”
信使……缪斯……
一个恐怖的、足以颠覆他所有认知、甚至颠覆整个世界格局的真相,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冲垮了他那早已千疮百孔的心理防线。
他猛地抬起头,死死地盯着铁窗外那片灰蒙蒙的天空,嘴唇哆嗦着,发出了如同野兽般的、绝望而又疯狂的低吼。
“是她……原来是她……”
“找到了……他们终于找到了……”
“‘信使’的真正用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国宝级科研福崽,全院院士抢着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