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养生息带来了表面的平静与复苏,却并未消除深层次的矛盾。在新的势力格局下,旧的恩怨未消,新的利益冲突又起,各方势力在积累力量的同时,摩擦与试探日益频繁,平静的湖面之下,暗潮再次汹涌澎湃。
冲突之一:荆襄前沿,摩擦不断
襄阳城下,虽无大战,但小规模的冲突从未停止。北元骑兵不断派出游骑骚扰襄阳周边的屯田区域,焚烧庄稼,掳掠人口,试图切断襄阳的经济命脉,动摇其防御根基。
郭靖不得不派出精锐小队,在城外与元军游骑进行残酷的猎杀与反猎杀。同时,针对元军可能的新式攻城器械(由俘获或投靠的汉人工匠制造),襄阳也在黄蓉的主持下,依据天幕的力学原理,加紧改进守城器械,并挖掘更深更复杂的壕沟体系。荆襄前线,如同一个巨大的磨盘,持续消耗着双方的力量与耐心。
冲突之二:江淮之争,水战硝烟
慕容吴与北元隔长江对峙,长江天堑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慕容吴凭借其水军优势和改良的战船(应用了部分水密隔舱和改良帆索技术),控制着长江下游的制江权,并不断派水师溯江而上,袭扰元军控制的沿岸据点。
北元则一方面加紧训练自身水军,一方面利用骑兵机动性,在长江北岸广泛修筑烽火台和堡垒,并试图招降纳叛,获取吴国的战船技术。双方在千里江面上,展开了频繁的水战与破袭战,江风之中,已可闻到浓烈的硝烟味。
冲突之三:商路博弈,经济绞杀
除了军事对抗,经济领域的博弈同样激烈。慕容吴试图通过控制漕运和海上贸易,积累财富,并对北元控制区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封锁,限制战略物资(如铁器、马匹、硝石)北上。
北元则利用其控制北方广大地域的优势,发展畜牧业和矿业,同时通过西域商路获取补给,并利用投降的汉人商人,建立秘密渠道,从南方获取所需物资。双方在看不见的战线上,进行着一场关乎国力的经济绞杀战。
冲突之四:巴蜀门户,暗流涌动
巴蜀之地,虽宣称闭关自守,却也难逃漩涡。“镇西公”一方面要应对境内青城、峨眉等武林门派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这些门派也在学习应用“火种”知识,实力有所增强),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来自慕容吴和北元两方面的渗透与拉拢。
慕容复遣使入蜀,许以高官厚禄,希望蜀地能成为其牵制北元的侧翼;北元也密派使者,威逼利诱,要求蜀地称臣纳贡,否则便将兵锋西指。巴蜀内部,是继续闭关,还是择主而事,争论不休,暗流涌动。
冲突之五:江湖余波,理念之争再现
即便在各大势力框架下,江湖也并未真正平静。以少林、武当为首的正道力量,在乱世中损失惨重,如今主要依附于慕容吴或散处各地,他们主张“匡扶正道”、“保境安民”,与慕容复的功利主义和扩张政策存在潜在矛盾。
而在北元控制区,部分不甘受异族统治的江湖人士,组成了地下抵抗组织,他们利用“火种”知识中的医药、通讯手段,秘密联络,袭扰元军,其行动方式,已带有几分近代游击战的色彩。
新旧理念、华夷之辨、门派利益,在新的环境下以新的形式继续纠缠、碰撞。
冲突之六:海疆波澜,后宋的挣扎
偏安东南沿海的“后宋”小朝廷,内部倾轧日益严重。主战派与主和派争吵不休,实际控制区域不断被慕容吴的势力和海盗侵蚀。他们试图利用天幕知识发展水师,重振贸易,却因内耗而收效甚微。这片曾经的王朝余晖,在惊涛骇浪中飘摇欲坠。
暗潮汹涌,预示着短暂的休养期即将结束。各方势力在积累了初步力量、理顺内部关系后,矛盾的激化已不可避免。新一轮、可能更加惨烈的冲突,正在利益的摩擦与野心的碰撞中,缓缓拉开序幕。和平是如此的脆弱,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这片初现生机的土地上。
苏哲感知着那逐渐升温的“对抗”、“算计”与“杀伐”意念,知道量变即将再次引发质变。
“看来,这短暂的和平,只是下一场风暴来临前的喘息。”
---
第九十九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我的短视频震撼了综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