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吴在蜀中的胜利并未带来预期的稳定,反而像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暗流汹涌的湖面,激起了更深层次的矛盾与裂痕。表面的联盟开始出现难以弥合的缝隙。
一、襄阳的疏离
邓百川在蜀中站稳脚跟后,以“监国”身份发出的第一道政令,便是要求荆襄地区“协饷助剿”,即要求襄阳提供大量粮饷物资,以支持吴军在蜀地的统治及后续北伐准备。
这道命令被快马送至襄阳。郭靖与黄蓉看着那份措辞强硬、几乎等同于上级对下级的文书,面色凝重。
“邓将军此令,是视我襄阳为吴国属地了。”黄蓉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冷意。她展开一张地图,“蜀中初定,百废待兴,吴军自身消耗巨大,却反过来向我等索饷。其意不在粮饷,而在试探,在立威。”
郭靖沉默片刻,提笔亲自回信。信中,他首先重申了共同抗元的大义,回顾了并肩作战的情谊,然后才委婉却坚定地表示,襄阳历经血战,民生凋敝,存粮自给尚显不足,实无力支援蜀中,恳请吴王体谅。
这封不卑不亢的回信送到邓百川手中时,他脸色阴沉。郭靖的拒绝,在他的意料之中,却也标志着慕容吴试图将襄阳彻底纳入掌控的图谋受挫。双方心照不宣的同盟关系,出现了第一道清晰的裂痕。
二、蜀中的暗流
表面上,蜀中已臣服于吴军的兵锋之下。然而,这片土地的反抗从未停止。
青城山深处,余沧海虽已成丧家之犬,却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残存的死忠弟子,与吴军的清剿部队周旋。他不再奢求争霸,而是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复仇者,不断袭击吴军的巡逻队和落单的军官。
峨眉派在静玄师太的带领下,虽未公开反抗,却以“闭山清修”为由,拒绝与吴军合作,暗中收留、庇护那些不愿屈从吴国的蜀中志士。
更棘手的是各地豪强的阳奉阴违。他们表面上接受邓百川委任的官职,却在税赋、兵役上推三阻四,暗中积蓄力量。北元细作趁机活动,散布“吴军苛政猛于元”的谣言,煽动民心。
邓百川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泥潭。征服蜀地耗费了巨大代价,而治理这片充满敌意的土地,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这严重牵制了慕容吴的北伐力量。
三、海疆的警讯
周泰的水师在东海与那支神秘的“弗朗机”舰队进行了第二次交锋。这一次,吴军做好了准备,出动包括两艘试验性炮舰在内的主力舰队。
战斗异常激烈。弗朗机战舰的火炮射程和精度给吴军造成了巨大麻烦,其独特的船体结构和帆装也使其在特定风向下机动性占优。周泰凭借数量优势和悍勇的水战接舷战术,最终击退了对方,俘获了一艘受损的敌舰。
审讯俘虏和检查敌舰的结果令人心惊。这些西方殖民者不仅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和火器,其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组织严密的海外贸易与军事复合体,他们的目标显然是富庶的东方。
“王爷,海疆之患,恐不在北虏之下!”周泰带着缴获的航海图和部分火炮实物,紧急返回姑苏向慕容复汇报。
慕容复看着那些精密的仪器和威力巨大的火炮,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来自海洋的威胁,迫使他必须重新评估全局战略。
四、北元的反间
大都的脱欢和阿合马,敏锐地抓住了慕容吴面临的内外困境。
一批批北元细作携带重金,通过各种渠道潜入江南和蜀中。他们的任务不再是单纯刺探军情,而是重点挑拨慕容吴与其控制区(尤其是襄阳和蜀中)之间的矛盾。
在江南,谣言四起,说慕容复准备加征“北伐税”,引得民间怨声载道。
在蜀中,北元细作伪装成吴军,制造了几起劫掠事件,进一步激化当地民众与占领军的对立。
在襄阳附近,则散布郭靖黄蓉即将被慕容复削夺兵权、调离襄阳的消息,试图动摇军心。
这些阴谋并非全部奏效,但确实在慕容吴本就脆弱的统治网络上,撕开了更多细小的裂口。
五、抉择的前夜
姑苏王府内,慕容复独自站在巨大的沙盘前,久久不语。沙盘上,代表吴军的蓝色旗帜虽然插满了江南和蜀中,但在襄阳是一片暧昧的灰色,沿海则标注着代表威胁的黑色箭头,北方更是密密麻麻布满了代表北元势力的红色标志。
他意识到,自己看似势力大涨,实则处境比以往更加凶险。内部整合远未完成,外部强敌环伺,海上又出现了新的威胁。贸然北伐,很可能陷入四面受敌的绝境。
“王爷,郭靖的回信。”包不同悄无声息地出现,呈上信件。
慕容复看完,脸上看不出喜怒。“传令邓百川,蜀中之事,以稳为主,暂缓对襄阳施压。令周泰,水师重点转向防御,加紧仿制弗朗机火炮。另…派人去流求,告诉那个小朝廷,若愿上表称臣,我可助其重返闽浙。”
他做出了一系列战略收缩和调整的决定。裂痕已经显现,在彻底解决内部问题、消除海上威胁之前,与北元的决战,必须推迟。这个乱世,即将进入一个更加复杂、更加考验各方智慧和耐心的新阶段。
---
(第125章 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我的短视频震撼了综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