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光刚漫过废村的屋顶,宋阳就已经醒了。他借着窗外的微光,悄悄沉入灵田空间。
十平米的空间里,此刻热闹得像个小型菜园。
靠灵泉最近的几畦地里,新种下的谷子已经抽穗,沉甸甸的谷粒泛着金黄,比外界快了整整五倍——按空间的流速,外界一天,空间里能抵上五天,这意味着他几乎每隔两三天,就能收获一批新粮。
另一侧的菜畦里,生菜、小白菜绿油油地挤在一起,叶片肥厚得能掐出水;几株萝卜的叶子舒展着,底下的萝卜已经长到拳头大小,白嫩嫩的在黑土里藏不住;甚至还有几株豆角攀上了他用树枝搭的简易架子,挂着一串串嫩绿的豆荚。
这都是他夜里趁着众人熟睡,悄悄打理的成果。空间的黑土地似乎真的因为持续种植而变得更“肥沃”了,灵泉的水流也比之前更充沛些,作物长得又快又好,产量虽不算高,却足够支撑他们七口人的基本口粮。
宋阳熟练地收割了半筐谷子、一把豆角和几颗萝卜,用意识将它们收进角落的破筐里——这些是今天要“拿出去”的食物。他看着空间里生机勃勃的景象,心里踏实得很。外界的萝卜地要等些日子才能收获,全靠空间里的产出,才能让大家慢慢恢复体力。
退出空间时,天已经亮透了。王二柱正扛着锄头准备去翻地,张寡妇在灶台边生火,李氏则坐在干草堆上,给三个孩子梳头发。
“醒了?”李氏抬头看他,脸上带着笑意。这些天能吃上饱饭,她的气色好了太多,脸颊有了点肉,眼睛也亮了,不再是之前那副病恹恹的样子。
“嗯,娘。”宋阳走过去,从怀里(实则空间)掏出刚“收”的豆角和萝卜,“今天有新鲜菜。”
王二柱眼睛一亮:“又找到菜了?宋小哥你这运气,真是没说的!”
张寡妇也停下生火的动作,看着那些带着露水的豆角,眼神柔和了些。这些日子,宋阳总能“碰巧”找到些吃的,有时是几把野菜,有时是几个野果,现在又有了豆角萝卜,她虽疑惑,却也渐渐习惯了——或许,这就是老天爷在帮他们。
早饭时,宋阳把煮好的杂粮粥和炒豆角端上来,看着大家狼吞虎咽的样子,清了清嗓子:“有件事,我想跟大家商量下。”
众人都停下筷子看他。
“咱们粮食不算多,得省着点用。”宋阳缓缓开口,“我想定个规矩:每天干重活的(比如柱哥翻地),多分一勺粥,多一个菜团子;干轻活的(比如张嫂子除草、我娘看孩子),按正常分;孩子们和我娘,保证每天能喝上两碗粥,晚上加半块菜团子——这样才能让干活的有力气,老弱的也饿不着。”
这话一出,屋里安静了片刻。
王二柱第一个点头:“应该的!俺干得多,多吃点应该的,省得没力气翻地,耽误了种庄稼。”他看了眼铁蛋和二丫,“只要娃们能吃饱,俺咋都行。”
张寡妇也没反对。她知道自己力气小,干的活确实不如王二柱重,能保证丫丫的口粮,她就满足了。“我没意见。”
李氏更是赞同:“阳儿说得对,得让干活的人吃饱,不然咋开荒种地?”
没人反对。在这乱世里,生存是第一要务,谁付出得多,谁就该多得到些,这是最朴素也最公平的道理。大家心里都清楚,宋阳定下这规矩,不是为了偏袒谁,而是为了让这个小团体能长久地撑下去。
从那天起,食物分配就按宋阳说的来。王二柱每天能多喝一勺稠粥,干活更有劲了;张寡妇除草时更细心,知道只要好好干,就能保证自己和丫丫的口粮;孩子们每天能喝上两碗粥,脸色渐渐红润起来,跑动时也有了力气。
而李氏的好转,更是让宋阳松了口气。
她不再需要宋阳搀扶着走路,每天能自己走到溪边打水,回来后坐在屋檐下,一边择宋阳“找”来的野菜,一边看着三个孩子在院子里玩。铁蛋和二丫喜欢围着她转,听她讲些过去的故事(大多是宋阳教她的,怕她露馅),丫丫也不怕生了,会奶声奶气地喊“大娘”,往她怀里钻。
这天傍晚,李氏择着豆角,忽然对正在磨锄头的宋阳说:“阳儿,你看这院子空着也是空着,明天我找些碎砖,垒个小菜圃吧?把你‘找’来的那些菜种种上,省得你总往外跑。”
宋阳心里一暖。老娘这是心疼他,想帮他分担了。他笑着点头:“好啊,娘,你看着弄,别累着就行。”
李氏嗔怪地看他一眼:“娘身子骨好着呢!”
夕阳的光透过窗户,照在李氏择菜的手上。她的手虽然还有些粗糙,却不再像之前那样干瘪,动作也灵活了许多。宋阳看着她的侧影,又看了看院里王二柱教铁蛋用木棍“耕地”、张寡妇抱着丫丫晾晒野菜干的场景,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
空间的加速生长,是他们活下去的底气;公平的分配制度,是凝聚人心的纽带;而老娘的好转,是他支撑下去的最大动力。
这片废村,不再是阴森恐怖的鬼地方,渐渐有了“家”的模样。
宋阳握紧了手里的磨石,看着锄头刃上泛起的寒光,眼神坚定。
只要空间里的作物不断生长,只要大家心齐,他们一定能在这乱世里,把日子过下去。
甚至,过得越来越好。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玉佩求生之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