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田制落地后,如何让庄民种好田、多收粮,成为宋阳关注的重点。同盟的庄民大多沿用传统耕作方式,不懂轮作、堆肥,选种也随意,导致粮食产量不高。为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宋阳决定成立“农会”,整合农业资源,推广先进农技,让“好地”产出“好粮”。
农会总部设在宋家庄,各庄设立分会,由经验丰富的老农担任分会长(如宋家庄的老农李伯,种了一辈子地,经验丰富,被推举为总农会会长);核心成员包括宋阳(提供空间里的农业知识和优质种苗)、各庄的农把式、以及高等学堂里学习农业相关知识的学子(负责记录、整理农技资料)。农会的核心职责是:推广先进农技、提供优质种苗、解答耕作难题、组织经验交流。
宋阳从空间里拿出储存的优质种苗(土豆、红薯、玉米的优选品种,经灵泉水培育,发芽率高、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交给农会统一培育、分发。同时,他结合现代农业知识,编写了《同盟农艺须知》,内容涵盖轮作、堆肥、选种、田间管理等核心技术,用通俗的语言和插图,让庄民一看就懂。
农技推广从最基础的“堆肥”开始。宋阳亲自在宋家庄的示范田讲解:“大家看,把秸秆、人畜粪便、杂草混合在一起,堆起来发酵,就能做成有机肥。用有机肥种地,土壤会越来越肥,粮食产量能提两成,还不用花钱买化肥(乱世无化肥,宋阳用“天然肥”替代)。”
他现场演示堆肥的步骤:先铺一层秸秆,再铺一层人畜粪便,撒上一层薄土,喷水保持湿润,最后用稻草覆盖,等待一个月发酵。李伯补充道:“堆肥要选向阳、干燥的地方,每隔十天翻一次,这样发酵得更快、更充分。”
庄民们围着示范田,好奇地观察、记录。一开始,有人觉得“粪便太脏”“费力气”,不愿尝试。宋家庄的老庄民李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自家田里用了堆肥。秋收时,他的小麦亩产比往年多了两斗,颗粒也更饱满。“堆肥真管用!”李三拿着小麦,在庄里四处宣传,越来越多的庄民开始跟着农会学习堆肥。
接下来是“轮作”推广。宋阳告诉庄民:“不能一块地年年种一种庄稼,比如今年种小麦,明年种土豆,后年种豆类,这样能减少病虫害,让土地休息,产量更高。”农会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条件,为各庄制定了详细的轮作计划:河谷地(土壤肥沃)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种玉米,第三年种豆类;坡地(土壤较贫瘠)第一年种红薯,第二年种土豆,第三年种荞麦。
优质种苗的推广更是让庄民惊喜。农会免费向授田户发放土豆、红薯、玉米的优质种苗,并派农把式上门指导种植方法。张二在自家三亩地里种了两亩红薯、一亩玉米,按农会教的方法,合理密植、及时浇水、定期松土。夏天,红薯藤蔓爬满田地,玉米长得秆粗叶茂;秋收时,两亩红薯收了足足八石,一亩玉米收了三石,比他之前预计的产量翻了一倍还多。“这种苗太好种了!产量真高!”张二拉着农会的人,一个劲地感谢。
农会还定期组织“农技交流会”,让各庄的农把式分享耕作经验。李家庄的农把式擅长种土豆,分享了“土豆切块催芽”的技巧;赵家庄的农把式擅长种玉米,讲解了“人工授粉”提高产量的方法。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盟的整体耕作水平越来越高。
宋阳站在示范田边,看着绿油油的庄稼,心里踏实了。农会的成立和农技推广,让同盟的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技术吃饭”,为粮食高产提供了技术保障。随着越来越多的庄民掌握先进农技,同盟的粮食产量必将大幅提升,为对抗清军、长远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玉佩求生之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