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文化认同的根基。随着同盟内地域融合的推进,口音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愈发凸显,管事传达指令时因口音误会延误时机,士兵训练时因方言不通配合失误,庄民交易时因发音不同产生纠纷。宋阳深知,要实现真正的“同心”,必先做到“语通”。“只有拥有统一的语言,才能让不同地域的民众真正融为一体,形成共同的文化记忆。”宋阳在执政团队会议上明确表态,决定在所有同盟蒙学中,强制推行以他熟悉的北直隶官话为基准的“同盟正音”。
“同盟正音”的推行,首先从师资培训入手。宋阳召集所有蒙学先生和高等学堂的优秀学子,在宋家庄举办了为期半个月的“正音培训班”。他亲自制定发音标准,将常用字的读音、声调标注清晰,编成《正音手册》发放给每位老师;周文协助整理日常交流用语、军事术语、农事词汇的标准发音,确保教学贴合实际。
培训过程中,不少来自南方的先生面露难色,北直隶官话的声调、卷舌音与南方方言差异极大,他们自己都难以准确掌握。宋阳耐心示范,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发音技巧:山字要卷舌,舌尖抵着上颚;水字是三声,要先降后升,就像爬坡一样。”他还组织老师们互相练习、纠正,每天晚上进行发音测试,确保每位老师都能熟练掌握“同盟正音”。
蒙学课堂上,正音,教学成为核心课程。先生们拿着《正音手册》,逐字逐句教学生发音,要求学童不仅要会读,还要会说、会用。宋家庄蒙学的柳先生,每天上课前都会带领学生诵读“正音口诀”:“开口要标准,卷舌分清楚,声调别读错,交流无障碍。”学生们跟着齐声朗读,稚嫩的声音在学堂里回荡。
推行初期,阻力不小。南方来的学童发音困难,常常把“吃饭”读成“七饭”,把“士兵”读成“四兵”;北方学童虽然口音相近,却也存在平翘舌不分的问题。有些家长也不理解:“孩子说家乡话好好的,为啥非要学啥‘正音’?”
宋阳亲自到各庄学堂视察,耐心解释:“学正音不是要丢了家乡话,而是多一种沟通的工具。以后不管是当兵、当管事,还是和其他庄的人交易,大家说一样的话,就不会误会了。”他还组织了“正音比赛”,让不同学堂的学童同台竞技,背诵课文、进行情景对话,获胜的学童能获得粮票和文具奖励。
激励之下,学童们学习“正音”的积极性大幅提升。江南来的张小丫,每天放学后都会对着镜子练习卷舌音,虽然一开始磕磕绊绊,但没过多久,就能流利地用“同盟正音”背诵课文;山东来的王小虎,主动帮助南方的同学纠正发音,两人互相学习,成了好朋友。
几个月后,蒙学的学童们都能熟练使用“同盟正音”交流。他们在操场上一起喊着统一的口号训练,在课堂上齐声朗读课文,口音的隔阂悄然消失。庄民们发现,孩子们回家后会教家人说“正音”,邻里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顺畅,之前因口音引发的误会大幅减少。
宋阳站在蒙学窗外,听着孩子们标准的“同盟正音”,心里清楚,语言的统一,是文化融合的第一步。这看似简单的发音规范,正在悄然拉近不同地域民众的距离,为同盟的团结打下最坚实的语言基础。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玉佩求生之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