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操盘手」王朴:五代乱世里的硬核谋士养成记
第一章 寒门书生的逆袭前奏:不做咸鱼做「智囊潜力股」
五代十国的江湖,乱得像一锅煮沸的麻辣烫,藩镇割据是花椒,宦官专权是辣椒,战火纷飞是滚烫的汤底,百姓们在里头艰难涮着日子。公元905年,王朴出生在山东东平的一个普通家庭,彼时的大唐早已凉透,朱温正忙着给唐朝盖棺材板,天下英雄要么提刀砍人抢地盘,要么闭门保命等时机,而王朴的选择是——啃书本。
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王朴的操作堪称一股清流。邻居家的小子们都在学骑马射箭,琢磨着哪天投靠个军阀混口饭吃,王朴却抱着《左传》《汉书》读到废寝忘食,老妈总念叨:「儿啊,你看隔壁张三都当上小校尉了,你天天啃这些破纸,能当饭吃?」王朴头也不抬:「娘,您不懂,这叫储备知识版权,以后准能卖个好价钱。」
年轻时的王朴,除了读书,还有个特殊爱好——观察天象。每到夜晚,别人都在呼呼大睡,他就搬个小板凳蹲在院子里,仰着脖子看星星眨眼睛,嘴里还念念有词:「金星犯白虎,明年准有仗打;水星守玄武,这届诸侯不靠谱。」久而久之,乡亲们都觉得这小子有点神神叨叨,给他起了个外号「王半仙」,只不过这外号带着点调侃,谁也没当真。
但王朴心里门儿清,乱世之中,武力只能逞一时之快,真正能定天下的,是谋略和眼光。他寒窗苦读十余年,上知天文地理,下晓人情世故,尤其擅长分析天下大势。后唐长兴年间,王朴觉得自己的「知识版权」该变现了,于是收拾行囊,前往洛阳参加科举。
科举考场里,各路才子云集,有靠家世背景的「关系户」,有靠华丽辞藻的「文艺青年」,王朴却凭着一篇针砭时弊的策论脱颖而出。主考官看完他的文章,拍案叫绝:「此子有经天纬地之才,将来必成大器!」就这样,王朴顺利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从一个寒门书生变成了朝廷的基层公务员。
刚入职的王朴,被分配到校书郎的岗位上,说白了就是给国家图书馆整理书籍。这份工作枯燥乏味,很多人干几天就懈怠了,王朴却干得津津有味。他利用职务之便,把朝廷珍藏的典籍看了个遍,从历代法典到兵法谋略,从农田水利到音律历法,知识储备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事们调侃他:「王兄,你这是要把图书馆搬回家啊?」王朴笑着回应:「多学点东西,总比将来被乱世淘汰强。」
在洛阳的几年里,王朴见证了后唐的灭亡和后晋的建立,看着皇帝像走马灯一样换,他深刻意识到,一个没有远见的政权,再强大也只是昙花一现。他开始默默观察各路诸侯的品性和实力,分析天下局势的走向,等待一个能让他施展才华的伯乐。而这个伯乐,即将在十几年后出现。
第二章 遇上周世宗:「太平宰相」的职场高光时刻
公元954年,后周世宗柴荣即位,这位胸怀大志的皇帝,一上台就喊出了「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口号。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时的后周,内有贪官污吏横行,外有北汉、南唐等政权虎视眈眈,柴荣急需一批有能力的大臣来帮他实现宏图伟业。
就在这时,王朴通过宰相范质的推荐,得到了柴荣的召见。第一次见面,柴荣就抛出了一个重量级问题:「如今天下四分五裂,朕想统一天下,先生有何良策?」
面对皇帝的提问,王朴没有丝毫紧张,他清了清嗓子,从天下大势讲到具体策略,条理清晰,鞭辟入里。他提出,统一天下应该遵循「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原则,先平定南方的南唐、吴越等相对较弱的政权,积累财富和实力,再集中力量对付北方的强敌契丹和北汉。
柴荣越听越兴奋,感觉眼前的王朴就像一本行走的「治国秘籍」。当王朴讲到如何整顿吏治、发展生产时,柴荣忍不住拍着桌子说:「先生所言,正合朕意!有先生相助,朕的太平大业指日可待!」
这次召见后,王朴被破格提拔为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相当于首都的市长兼高级顾问。从此,王朴开始了他的职场高光时刻,成为柴荣身边最得力的智囊。
当时的开封府,治安混乱,贪官污吏勾结,百姓怨声载道。王朴上任后,一改以往的温和作风,拿出了铁腕手段。他首先整顿吏治,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凡是经查实有问题的官员,不管背景多硬,一律严惩不贷。有个官员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公然收受贿赂,王朴查明真相后,直接把他拉到大街上打了五十大板,还没收了全部家产。这一下,开封府的官员们都吓得不轻,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除了整顿吏治,王朴还着力改善开封的城市建设。他亲自规划街道布局,拓宽路面,修建排水系统,还制定了严格的城市管理条例。没过多久,开封府就变得井然有序,百姓们安居乐业,大家都称赞王朴是个能干的好官。柴荣见王朴政绩卓着,又把制定历法、考正音律的重任交给了他。
在制定历法方面,王朴参考历代历法的优缺点,结合自己多年观察天象的经验,编制出了《钦天历》。这部历法比以往的历法更加精准,不仅能准确预测节气和日食月食,还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柴荣看后大喜,下令在全国推行。
在考正音律方面,王朴更是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当时的音律混乱,各种乐器的音调不统一,影响了祭祀和宫廷宴会的礼仪。王朴亲自研究古代的音律理论,制作出了标准的乐器,还制定了严格的音律规范。经过他的整顿,后周的音律变得和谐统一,受到了文武百官的一致好评。
由于王朴在治国理政方面表现突出,为后周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开始尊称他为「太平宰相」。这个雅号,既体现了王朴的治国才能,也寄托了百姓们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而王朴也没有辜负这个雅号,他继续辅佐柴荣,为实现统一大业出谋划策。
第三章 《平边策》:五代最牛的「统一计划书」
如果说王朴之前的种种举措是为后周打基础,那么《平边策》的提出,就是为后周指明了统一天下的方向。公元955年,柴荣召集大臣们讨论统一天下的策略,很多大臣要么含糊其辞,要么主张先攻打北方的契丹,只有王朴站出来,献上了着名的《平边策》。
在《平边策》中,王朴首先分析了天下局势,认为当时的各个政权中,契丹虽然强大,但内部矛盾重重,暂时不会主动南下;北汉依附于契丹,实力较弱,不足为惧;而南方的南唐、吴越、楚、蜀等政权,虽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统治者大多昏庸无能,内部腐败不堪,是后周可以率先拿下的目标。
基于这样的分析,王朴提出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具体来说,就是先攻打南唐,夺取长江以北的土地,削弱南唐的实力;然后再攻打吴越、楚、蜀等政权,统一南方;最后集中力量攻打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消灭北汉,实现全国统一。
为了让这个策略更具操作性,王朴还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步骤。他建议柴荣先整顿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然后派遣使者与吴越、楚等政权结盟,孤立南唐;在攻打南唐时,采取「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术,先占领淮南地区,再渡过长江,直捣南唐的都城金陵。
《平边策》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柴荣的高度认可。柴荣把《平边策》当作统一天下的行动纲领,下令按照王朴的策略部署军队。此后,后周军队按照《平边策》的规划,先后出兵攻打南唐,夺取了淮南十四州六十县的土地,大大削弱了南唐的实力。接着,后周又出兵攻打蜀地,夺取了秦、凤、成、阶四州,扩大了统治范围。
在攻打南唐的过程中,王朴还亲自参与制定作战计划,为军队出谋划策。有一次,后周军队在攻打寿州时遇到了顽强抵抗,久攻不下。柴荣十分着急,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王朴分析了寿州的地形和南唐军队的部署,建议柴荣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派一部分军队继续围攻寿州,另一部分军队在必经之路设伏,消灭南唐的援军。柴荣采纳了王朴的建议,果然大败南唐援军,寿州守军见援军被消灭,只好开城投降。
《平边策》的成功实施,不仅让后周的疆域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也让王朴的名声传遍了天下。当时的人们都称赞《平边策》是五代时期最牛的「统一计划书」,而王朴也被视为后周统一天下的第一功臣。就连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深受《平边策》的影响,他建立宋朝后,继续沿用「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最终统一了全国。
第四章 多才多艺的「斜杠青年」:不止会治国,还会搞创作
很多人以为王朴只是个严肃的政治家,其实不然,他还是个多才多艺的「斜杠青年」,在文学、音律、天文等多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
在文学方面,王朴的文章简洁明快,观点鲜明,充满了治国理政的智慧。他的着作除了《平边策》和《钦天历》之外,还有《律准》《新历草》等,这些着作对后世的历法和音律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朴还擅长写诗,他的诗大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风格雄浑豪放,充满了正能量。比如他的《咏史》一诗:「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这首诗借咏长城,表达了他对以德治国的推崇,体现了他的政治理念。
在音律方面,王朴更是个行家。他不仅制定了后周的音律规范,还亲自制作乐器。当时的宫廷乐器大多年久失修,音调不准,王朴就召集工匠,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重新制作了钟、鼓、磬等乐器。这些乐器制作完成后,音质优美,音调准确,在宫廷宴会上演奏时,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王朴还擅长演奏古琴,他的琴声悠扬婉转,能让人忘却烦恼,柴荣经常在闲暇之余,邀请王朴为他弹奏古琴,两人一边听琴,一边讨论国家大事,相处十分融洽。
在天文方面,王朴的造诣也很深。他除了编制《钦天历》之外,还发明了一种名为「莲花漏」的计时器。这种计时器以水为动力,通过莲花形的刻度来显示时间,比以往的计时器更加精准。莲花漏的发明,不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天文观测提供了更准确的时间依据。王朴还经常观测天象,根据天象的变化来预测吉凶祸福,虽然其中有些迷信的成分,但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研究。
王朴的多才多艺,不仅让他在朝中赢得了更多的尊重,也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他常常在工作之余,与文人墨客们聚会,一起吟诗作赋,探讨文学和艺术。有一次,一群文人在花园里聚会,有人提议以「春」为题作诗,大家纷纷提笔创作,只有王朴沉思片刻,当场吟诵道:「东风送暖入屠苏,万物复苏满九州。待到太平无事日,与君共醉岳阳楼。」这首诗既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又表达了他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第五章 天妒英才:「太平宰相」的遗憾与传承
正当王朴辅佐柴荣一步步实现统一大业,距离太平盛世越来越近的时候,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公元959年,王朴在一次外出视察工地时,突然发病去世,年仅五十四岁。
王朴的去世,对柴荣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当柴荣听到王朴去世的消息时,悲痛不已,他亲自前往王朴的家中吊唁,抚摸着王朴的灵柩,哭着说:「先生啊,朕的太平大业还没有完成,你怎么能先走呢?」为了表达对王朴的哀悼,柴荣追赠王朴为侍中,赐谥号「文烈」,还下令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
百姓们得知王朴去世的消息后,也都十分悲痛。开封府的百姓们自发地走上街头,为这位为民做主的好官送行。大家纷纷表示,王朴是个难得的好官,他的去世是国家的损失,也是百姓的损失。
王朴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却得到了传承。他的《平边策》为后周乃至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制定的《钦天历》和音律规范,对后世的科技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治国理念,如重视民生、整顿吏治、发展生产等,也被后来的统治者所借鉴。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对王朴十分敬重。他经常对大臣们说:「王朴是个奇才,如果他还在世,朕的天下肯定会治理得更好。」赵匡胤还下令将王朴的画像悬挂在宫中,让大臣们向他学习。宋朝的很多大臣,如赵普、吕蒙正等,都深受王朴的影响,他们在治国理政方面,借鉴了王朴的很多思想和方法。
王朴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从一个寒门书生,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为了后周的「太平宰相」,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雅号「太平宰相」,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赞誉,更是对他治国才能的肯定。虽然他未能亲眼看到太平盛世的到来,但他的功绩永载史册,他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之中,王朴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黑暗的时代带来了一丝光明。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多么艰难的环境,只要有才华、有抱负、有担当,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而「太平宰相」这个雅号,也将永远伴随着王朴的名字,流传千古。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书虫眼中的历史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