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林砚低声重复着这个数字,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太清楚这个降幅意味着什么 —— 血乳酸是肌肉高强度运动时的代谢产物,清除速率直接反映着身体的恢复能力。速率骤降,说明张远的肌肉细胞已经不堪重负,连最基础的代谢功能都出现了紊乱。继续放任下去,不仅会导致运动表现断崖式下跌,更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心肌炎等不可逆的损伤。
他俯身靠近屏幕,鼻尖几乎要碰到冰凉的玻璃面板,右手拿起触控笔,在曲线的拐点处重重画了个圈。那个清晰的红色圆圈里,标注着精确的时间:七天前的清晨六点十五分。林砚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那天的场景 —— 天刚蒙蒙亮,他提前到训练场检查设备,远远就看到跑道上有个熟悉的身影在奔跑。走近了才发现是张远,少年穿着一身湿透的训练服,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呼吸急促得像破旧的风箱,却依旧咬着牙加速冲刺。
“张远,怎么这么早?” 林砚当时走上前,递过一瓶电解质水。张远接过水猛灌了几口,胸膛剧烈起伏着,声音带着明显的喘息:“林老师,我想再练练爆发力,国家队的选拔标准里,冲刺速度占比很高。” 他的眼神里满是执拗,连嘴角的弧度都透着不肯认输的倔强。林砚当时就皱了眉,提醒道:“你的基础训练量已经达标了,过度加练反而会伤身体。” 可张远只是含糊地应了一声,第二天依旧出现在了清晨的跑道上。
触控笔在屏幕上轻轻滑动,林砚调出了张远近一周的训练日志。系统记录显示,除了球队规定的每日四小时训练外,张远每天额外加练三小时:清晨六点到八点练冲刺跑,中午十二点利用休息时间练负重深蹲,晚上八点又偷偷溜进健身房练核心力量。最夸张的是上周四,他在完成全队的体能测试后,又独自加练了 200 次射门,直到深夜十点才离开训练场。
“这哪是训练,简直是在透支生命。” 林砚的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痛心。他点开训练日志附带的视频片段,画面里的张远在后期训练中明显出现了动作变形 —— 原本标准的摆臂姿势变得僵硬,冲刺时的步频紊乱,甚至在一次折返跑中险些摔倒。可少年像是完全没察觉,只是咬着牙一次次重复动作,汗水在跑道上积成了小小的水洼。
弹窗下方的其他数据同样触目惊心。静息心率从一周前的 62 次 \/ 分钟飙升至 81 次 \/ 分钟,超过了 70 次 \/ 分钟的预警线;肌肉恢复指数从 91 分暴跌至 63 分,红色的 “异常” 字样格外醒目;连平时最稳定的睡眠质量监测,都显示深度睡眠时间减少了 40%,夜间频繁出现心率骤升的异常波动。
林砚的手指在 “睡眠监测” 模块上停顿了一下,调出了张远的睡眠曲线。曲线在凌晨两点到四点间频繁起伏,标注着 “多梦”“易醒” 的标签。他想起前天晚上巡房时,看到张远的房间还亮着灯,窗户上映出少年伏案的身影。当时他以为张远在研究战术,现在想来,恐怕是身体的疲惫让他根本无法入睡。
“林老师,张远的复查报告出来了。” 敲门声响起,队医陈姐拿着一叠化验单走了进来,脸上的表情格外凝重。她将报告放在桌上,指着其中一张说:“肌酸激酶指标已经超过正常值三倍了,这是肌肉损伤的明确信号。还有心肌酶谱,虽然没到危险值,但也出现了轻微异常,再这样下去,真的会出大问题。”
林砚拿起报告,指尖划过那些冰冷的数字,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抬头看向陈姐,声音低沉:“你跟他谈过了吗?他现在还觉得自己只是累了,休息一下就好。” 陈姐无奈地叹了口气:“谈过了,可他根本听不进去。说什么‘国家队的机会就这一次,就算拼了命也要抓住’,我实在劝不动他。”
这句话像针一样扎在林砚心上。他想起三年前第一次见到张远的场景。当时 17 岁的少年因为过度训练引发心肌炎,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得像纸,却还攥着足球杂志不放。那时张远就说过,他的梦想是穿上国家队的球衣,在世界杯的赛场上奔跑。林砚当时就对自己说,一定要守护好这个少年的梦想,可现在,梦想却成了伤害他的利器。
“我再去找他谈谈。” 林砚站起身,拿起桌上的平板,将张远的体能曲线截图保存下来。他走到窗边,望着训练场上正在进行对抗赛的球员们,目光很快锁定了那个熟悉的 17 号身影。张远在球场上依旧很拼,一次次带球突破,可林砚能清晰地看到,他的动作慢了半拍,以往灵动的转身也变得有些迟钝,像是一把生锈的刀,再难绽放往日的锋芒。
训练结束后,张远刚走到场边,就被林砚叫住了。“来我办公室一趟。” 林砚的语气很平静,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力量。张远愣了一下,看到林砚严肃的表情,心里隐约有了不好的预感,默默跟了上去。
走进数据分析室,林砚直接将平板放在张远面前,屏幕上赫然是那条断崖式下滑的血乳酸清除速率曲线。“你自己看。” 林砚的声音里没有责备,却带着沉重的分量,“七天前,你的清除速率还是 0.8,现在只有 0.56。这意味着你的身体已经无法正常代谢疲劳物质,肌肉正在被一点点损伤。”
张远的目光落在屏幕上,瞳孔猛地收缩。他虽然不懂具体的医学原理,却能看懂那条曲线的趋势,那是一种肉眼可见的衰败。“我……”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被林砚打断了。
“肌酸激酶超标三倍,心肌酶谱异常,睡眠质量差到极点。” 林砚一条条列出数据,“你以为自己在为梦想努力,可实际上,你是在亲手摧毁它。如果现在不停下来调整,别说国家队,你可能连下赛季的联赛都打不了。”
“可国家队的选拔还有两周就结束了!” 张远的声音带着哭腔,眼神里满是绝望,“我等这个机会等了三年,现在放弃,就什么都没了。” 他猛地蹲下身,双手抱住头,肩膀剧烈地颤抖着。
林砚看着少年痛苦的模样,心里软了下来。他走过去,轻轻拍了拍张远的后背:“我知道你着急,可梦想不是靠透支身体就能实现的。你就像一把小提琴,琴弦绷得太紧,只会断掉。只有把琴弦调到合适的松紧度,才能拉出最动听的旋律。”
他拿出手机,打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十年前的自己。那时的林砚还是一名职业运动员,因为过度训练导致跟腱断裂,不得不提前退役。“我当年比你还拼,为了参加全运会,每天加练五个小时,最后却在赛前训练中跟腱断了。” 林砚的声音里带着淡淡的遗憾,“我太懂那种想抓住机会的心情,可后来我才明白,真正的坚持,不是不顾一切地冲刺,而是懂得在合适的时候放慢脚步。”
张远抬起头,泪眼婆娑地看着林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 他的声音里带着迷茫,像个迷路的孩子。
“先停掉所有加练,调整训练计划。” 林砚打开新制定的方案,“我把高强度训练换成了低强度有氧和恢复性训练,每天保证八小时睡眠,饮食也做了调整,增加了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等你的身体指标恢复正常,我们再逐步增加训练量。” 他顿了顿,补充道:“国家队的选拔还有明年、后年,可你的身体只有一个。只要守住健康,机会总会有的。”
张远盯着屏幕上的训练计划,又看了看林砚坚定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好,我听你的,林老师。” 他的声音里带着释然,也藏着重新燃起的希望。
林砚看着少年走出办公室的背影,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些。他回到电脑前,看着张远的红色模块,心里默默想着:这把 “小提琴” 的琴弦虽然暂时松了,但只要耐心调试,终会再次奏响美妙的旋律。
窗外的夜风再次吹过,带着训练场外樟树林的清新气息,卷起窗帘一角,在数据分析室的地板上投下晃动的光影。林砚抬手将窗帘拢好,指尖掠过冰凉的玻璃,目光重新落回眼前的曲面屏。他滑动鼠标,调出球队的整体数据矩阵,密密麻麻的绿色、黄色、红色指示灯在屏幕上排列得整整齐齐,像一片微型的信号灯海洋。
张远名字旁的红色指示灯依旧亮得刺眼,像一颗悬在半空的警示灯。林砚盯着那抹红色看了几秒,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虽然这盏红灯暂时没有熄灭的迹象,但他心里却比之前踏实了许多 —— 上午刚和张远敲定了调整后的训练计划,少年虽然还有些不甘,却也认真记下了每一条注意事项,刚才的夜间监测数据显示,张远的静息心率已经从 81 次 \/ 分钟降到了 76 次 \/ 分钟,这是一个微弱却积极的信号。他知道,只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给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这盏刺眼的红灯终将慢慢褪色,变成代表安全的绿色,就像过去那些被他从 “危险边缘” 拉回来的球员一样。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赔率之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