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日,仿佛一场学识的盛宴。诸位教习轮番上阵,各展所长。
苏教习负责总揽经义文章,剖析深微;刘教习长于史实制度,将策问梳理得清清楚楚;郭教习则专攻诗词,讲解格律意境,妙语连珠。
他们不仅讲解破题思路,更着重分析常见谬误,教导学子们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让自己的文章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
陈青文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宝贵的经验。他对照着教习们的讲解,反复修改自己的习作,将新的思路、更好的表达记录下来。
他明显感觉到,经过这番高强度的集中学习和名师点拨,自己对于如何做学问、如何应考,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
集中讲解结束后,书院恢复了往日的教学节奏。陈青文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日午后,他正对着《史记·货殖列传》出神,梁识凑过来瞥了一眼:哟,青文,怎么突然看起商贾之事了?
我发现策问往往与经济民生相关。青文抬起头,眼神明亮,刘教习不是说,要学以致用吗?我在想,若是连货殖之道都不懂,又如何能真正理解民生?
啧啧,了不得。梁识在他身旁坐下,自打讲题结束后,你这话语都透着股先生们的味儿了。
青文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只是觉得,一味读书太过死板,学问都是相通的。
这样的转变体现在他生活的每个细节里。清晨诵读时,他会特意把《孟子》和《左传》对照着读;练字时不再单纯描摹字形,而是边写边琢磨字句间的义理;就连吃饭时,都会和孙浩讨论饭堂的米粮价格与当地农事的关系。
你们看青文,赵铁柱打趣道,现在说话都一套一套的,怕是要成咱们丙班的小先生了。
孙浩难得地接话:陈师兄确实懂得多。
这般刻苦钻研中,九月月考悄然而至。
考试那日,青文特意起了个大早。他用冷水洗了把脸,看着水面上自己的倒影,心中既期待又忐忑。这段时间的努力,究竟能换来怎样的结果?
试题发下时,他先在草稿纸上列出大纲。破题、承题、起讲、入手......他按照先生们教导的步骤,一丝不苟地构思。
写诗时,他反复推敲每个字的平仄,力求在规矩中写出新意。答策问时,他不仅引用《史记》《汉书》,还结合了近日所读的《水经注》中的地理知识。
铛——交卷钟声响起时,青文刚好落下最后一笔。他轻轻吹干墨迹,看着自己工整的答卷,心中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放榜那日,学堂里的气氛格外活跃。
走走走,看榜去!梁识催促道,青文,这次你肯定考得不错!
赵铁柱已经迫不及待地冲出门去:俺昨晚做梦都梦见放榜了!
孙浩跟在青文身后,小声道:陈师兄一定考得好。
他们挤到榜外时,赵铁柱在榜前叫了起来:我嘞个乖乖!青文,你第三十二名!老厉害了!
青文怔怔地看着那个熟悉的名字,确实排在第三十二位。
他揉了揉眼睛,又数了一遍——甲乙丙三班共五十七人,他不仅进了前三十五,在丙班更是高居第五!
梁识夸张地拍着青文的肩膀,好小子!你这进步也太吓人了!上次还是四十五,这次直接蹦到三十二!
青文脸上泛起红晕,心里像揣了个小兔子般怦怦直跳。他强作镇定地说:许是这次题目正好对路。
得了吧!梁识大笑,你这些天用功,我们都看在眼里。白天泡在藏书馆,晚上还要点灯熬油地读书。这成绩是你应得的!
赵铁柱也兴奋地报喜:俺五十三,孙浩五十一!俺俩都没垫底!
孙浩站在青文身边,小声说:陈师兄,恭喜。
青文这才注意到,梁识排在第三十八名,也比上次进步了。他由衷地说:梁师兄也进步了!
跟你这进步速度比,我这算啥。梁识爽朗地笑着,不过总算没白费那些挑灯夜读的功夫。
这时张鹏从他们身边走过,淡淡地说了句:考得不错。虽然语气依旧平淡,但目光中已没有了往日的轻视。
回到斋舍,青文还沉浸在喜悦中。他坐在床沿,细细回味着这段时间的点点滴滴:那些在藏书馆度过的午后,那些与同窗讨论到忘我的黄昏,那些在油灯下苦思冥想的夜晚......所有的辛苦,在这一刻都化成了甘甜。
要写信告诉爹娘这个好消息。他想着,还要谢谢文斌哥捎来的家书,爹娘知道了一定很高兴。
午间去饭堂的路上,不少同窗都主动和青文打招呼。有几个上次排名在他之前的老生,这次却落在他后面,虽然有些尴尬,但还是客气地向他道贺。
看来在书院,成绩好确实能赢得尊重。青文心里想着,更加坚定了要继续努力的决心。
散学后,他特意去了一趟藏书馆。站在那排高大的书架前,他轻轻抚过那些熟悉的书脊,仿佛在与老友对话。
原来只要找对方法,真的可以进步这么快。他默默地想着,不过不能骄傲,逸之师兄第六名都没多么兴奋,我才三十二名,实在算不得什么。
他抽出一本文选,决定今天学习骈文写作。既然诗文是自己的弱项,就更要迎头赶上。
走出藏书馆时,夕阳正好。余晖洒在书院的院墙上,也洒在青文年轻而坚定的脸庞上。
前方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找到了方向,也尝到了努力的甜头。
一步一步来。青文对自己说,总有一天,我也要像逸之师兄那样,下场一试!
晚风拂过,带来远处松涛的声响,仿佛在回应着这个少年内心的誓言。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穿越成为农家子,看我耕读传家更新速度全网最快。